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广告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媒体传送给消费者的一种宣传手段。一般来说,广告都是狭义的商业广告,主要是指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方式,是为了扩大经济手段的重要手段。在广告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名人代言,以实现利用名人的社会效应达到产品宣传的目的。本文对名人的广告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名人广告传播的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广告传播质量。  相似文献   

2.
姚松 《大观周刊》2011,(28):234-234
所谓名人广告.即由知名人士出面推荐产品或为产品的优点提供佐证的广告.同时也包括由名人扮演广告角色宣传产品的广告。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出于广告宣传的需要.广告主普遍将名人广告作为重要的宜传策略。  相似文献   

3.
标本兼治:国外名人广告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广告,是由社会知名人士出面推荐产品或者服务的一种广告形态。名人作为消费者耳闻目睹、喜闻乐见的公众人物,有着巨大的魅力和影响力。用名人做广告,可以较快地产生市场效应,提升产品档次,增加品牌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4.
广告嵌入前的媒体节目特征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节目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将会滞留到其后的广告信息处理上。感性的节目将会导致消费者低度涉入节目信息的加工,并对随后出现的广告信息也沿用这种低涉入加工方式。理性的节目将会导致消费者高度涉入节目信息的加工,并对随后出现的广告信息也沿用这种高涉入加工方式。对广告信息加工的高/低涉入水平将会影响一面信息/两面信息的说服效果。高涉入水平下,两面说服效果更佳。低涉入水平下,一面说服效果更优。因此,在感性节目后插入广告,一面说服的效果优于两面说服;在理性节目后插入广告,两面说服的效果优于一面说服。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广告中如何运用名人增强广告效果的策略:选择与目标消费群特质相近的名人,通过广告,将名人的特性转移至产品中,再由产品转移至消费者身上,促成购买.  相似文献   

6.
产品、名人、消费者分处三个不同的场域。名人场域的资本与产品场域的资本在广告中流通,并与消费者的习性相契合,实现了名人广告对产品形象和消费意义的构建。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来看,要防止出现"符号暴力"。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认为,广告是一个说服消费者的传播过程。显然,广告主的说服传播要产生效果,必须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广告主的广告中应怎样来向消费者作宣传?或者说广告说服传播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从报纸广告文案写作角度来说,所谓广告文案策略,其实就是文案的构思技巧问题,而其说服传播效果则取决于构思水平的高低。本文以报纸广告文案为例,对其中常使用的构思技巧作一初步探讨。策略之一:让消费者自己做结论。在广告说服传播中,广告主须对产品做出正面评价。这种评价的表达可采取两种方式:或由广告主直接说出…  相似文献   

8.
张洁 《新闻知识》2012,(12):53-54
以语言和影像形式构建出来的广告是为了与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广告商在制造广告的时候是否能够拉近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距离,广告话语往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对奔驰跑车广告案例的分析,剖析了广告话语在购买心理中的说服作用。  相似文献   

9.
名人是否该为不实代言广告负责--从名人代言风波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商战克敌制胜的一种利器,名人代言广告在我国已发展成为热潮,其中不免存在着极大的泡沫成分和非理性行为。广告主所关心的是如何让名人与产品相得益彰,规避代言人与产品错位的风险。过去传播、广告界对名人代言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如何达到广告效果的层面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从广告主立场出发的视角。随着消费的成熟与行业的逐渐规范化,泥沙俱下、问题多多的名人代言广告正在面临着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廖艳芳 《大观周刊》2012,(41):353-353
当前,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之风盛行,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本文通过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危害性和原因分析,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提出了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行为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的见解,通过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惩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网络广告的信任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度是网络广告成功的重要维度 广告是以说服为手段,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它必须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相契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网络广告当然也不例外.根据勒韦兹和斯坦纳的广告心理效应模式,消费者通过知晓和了解建立对广告产品性能、效用、品质等各方面特点的认知,进而产生对产品的评价:喜欢和偏好."由于偏好,消费者产生了购买欲望,而且认为购买该产品是明智的,这就是信服,信服代表决策的结果,它说明在作决策之后,消费者已经坚信购买广告产品,或者说有了购买的动机".①这时,消费者才有可能将态度转变为实际的购买行为.由此可见,消费者是否信任网络广告,信任程度是高还是低,直接影响着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名人广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广告传播方式。许多产品正是借助名人做宣传,从而打造成知名品牌的。当年美的空调花费100万元,聘请巩俐做代言人,夺得全国空调评比"知名度"与"美誉度"两项全国第一,在广告界曾有"巩俐一笑百万生"的美谈。但从创意策划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名人广告基本上都是"名人开口推荐产品"的构思模式,显得有些千篇一律。其实,名人广告也应是丰富多彩的。下面笔者以国外名人  相似文献   

13.
信任度是网络广告成功的重要维度 广告是以说服为手段,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它必须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相契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网络广告当然也不例外。根据勒韦兹和斯坦纳的广告心理效应模式,消费者通过知晓和了解建立对广告产品性能、效用、品质等各方面特点的认知,进而产生对产品的评价:喜欢和偏好。  相似文献   

14.
陈妍 《东南传播》2013,(8):121-123
电视系列广告在今天更多的走向了一种影像化、情节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方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无疑是步入了一个"感性化诉求"的阶段。广告作为一种说服传播的形态,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产品的出售。当今这种具有微电影形态的电视系列广告,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与精神需求,另一面,这种"感性化诉求"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刺激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和对品牌意识的强化。本文尝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着力探析电视系列广告的影视化传播,从微观和宏观不同的层面上探讨有说服力的电视系列广告是如何进行叙事安排和策划的,进而来影响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5.
广告,是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它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网络中、大街上、商场里,广告让你无处可逃。出现如此多的广告都是基于一个共识:广告能说服消费者购买做广告的商品。广告主相信这一点,广告公司相信这一点,零售商相信这一点。广告的说服作用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大家普遍认为,广告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思想或让其对产品形成某种看法,从而对销售量产生影响。 事实果真如此吗?美国社会与传播学教授迈克尔·舒德森在他的《广告,艰难的说服》中提出了一个似乎有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广告对劝说消费者购买商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很有限。  相似文献   

16.
伴随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传媒手段的日益丰富,电视名人广告已成为商家宣传产品的重要手段。电视名人广告有其利弊,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名人广告的市场现状及内在价值,研究和剖析电视名人广告的效果影响,从而提出如何正确运用电视名人广告策略,完美地将名人、广告、品牌、受众相结合,最终达到最优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7.
马志远 《大观周刊》2013,(11):145-145,191
广告监管与广告活动相伴而生。国外对包括名人在内的代害广告监管制度较为健全,其主要特点是:广告代言人必须是产品的真实使用者,对名人代言广告的范围设限,广告播发前实行预审制,严厉处罚虚假广告,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密切配合形成监控网络,行业自律架构完备和消费者监管有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1994年10月27日开始施行的《广告法》,15年来一直没有作过修改。对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已经难以规范。如名人代言广告处于我国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广告,广告就是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广而告之的意思,一个企业和企业的产品向消费者介绍自己,就好选择好的广告代言人。一个知名度高的代言人更容易吸引大众消费者的眼球。所以广告主就会花大价钱去请一些名人来作代言。名人效应包括  相似文献   

19.
叔翼健 《东南传播》2011,(5):108-109
儿童形象大量运用于广告当中,有一种泛用的倾向。儿童形象是广告视觉说服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广告商在运用儿童形象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说服效果。本文结合消费者心理阐述了儿童形象在视觉说服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分析了儿童形象在广告视觉说服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运用儿童形象应该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广告效果评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广告效果评估的现状通常来说,媒体广告效果的体现主要在说服的广度和深度这两个层面。说服的广度主要指投放的广告能够有多大的曝光量,广告能够到达多少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