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起源、文化发展、文化精髓、文化范畴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天人合一",是顺应自然而发展生存的;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之差异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产生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奥林匹克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属于不同的体育体系,研究双方的差异,对全面了解奥林匹克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内涵及探讨二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交流和融合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制农业社会,使中国形成了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为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却烙有农业社会的印记.奥林匹克体育则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后的产物,与中国农业型体育文化相比,在价值观念、理论认识、运动方法、管理方式和物质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也正是这些差异,孕育着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融合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笔者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作用,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走访相关专家学者,对于如何在新时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中华大地上保持其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示其永恒的魅力与风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研究,笔者得出结论:要通过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手段,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我们只有不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扬弃地加以继承和发展,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和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就一定能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这个原点分析入手,逐层透析,提出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的新概念,认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并世代相传的、以生命存在和延续为目的身体运动样态。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和谐”之意,来阐述在中国传统体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从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之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这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并且将受到中国文化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进行比较.以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是深刻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的一种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6.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其“公平竞争精神”、“和平精神”、“人类理性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拥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的“注重和谐,身心协调”、“积极入世,精忠报国”、“人伦纲常,等级森严”折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伦理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冲突和融合的分析,促进中国传统体育伦理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传入我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成为我国体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实表明,源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正逐渐产生道德缺失、对运动员造成身心伤害乃至危及生命等消极现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弥补现代体育伦理缺失、促进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的健身养生效果的优势,要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必须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重构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文化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指出了两者的差别,进而阐述了传统体育在差异中走向世界的契机,认为二者最终将会共同构成世界体育文化并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体育主流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也应积板融入这一潮流。但“融入”这一潮流,则必须要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有足够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出一个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和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既要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又要符合现代体育文化基本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中国传统体育的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探析传统体育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今传统体育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加强社会宣传,理性看待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国家建立有效的保护制度,政府积极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传统体育的流失与破坏;加快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改革,为振兴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合格的指导者;充分挖掘传统体育的现代价值,为现代人身心健康提供绿色营养。  相似文献   

11.
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博大精深的中国体育伦理思想与中国泛道德化的传统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了儒家"仁爱"精神,其特征表现为:先德后艺,以艺显德;天人合一,尚中贵和;遵从礼制,严格等级;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重义轻利,诚信守诺.对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探析,旨在深刻的理解中国现代体育伦理思想的渊源,从而更好的把握体育伦理思想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梳理近代中国认知西方体育的历史过程,描绘奥林匹克在近代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回顾在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中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总结中国太极拳、印度瑜伽、中国南疆民族体育品牌长廊繁荣发展的经验,借以论述新时期中国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和民族传统体育区域性组织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是其传统文化的代表,渗透着民族历史发展的痕迹,它的发展也反映了各民族在自身的民族发展与壮大。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内涵及所表达的美学价值,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是一个民族大国。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在未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加显得重要。而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特点和经验,更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措施,对制定其体育发展战略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相关。运用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关联的历史语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背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进行分析。在学术界开始转向从人的生存的角度去认识社会个体与文化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只有回归到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实践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才能使其重新具有主体性存在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回归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文化中的"乐生、重生";"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神形兼修"等思想浸润着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中国传统体育,为多视角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亚洲产生过阿拉伯、印度、中国等灿烂的古代文明,以瑜伽、气功为代表的亚洲传统体育具有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特性文化基础.文章以中国为例,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观理论基础的剖析,阐明它对人类健康长寿的作用.说明亚洲传统体育观的全球性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40年后,在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向现代转型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抗拒的趋势。民国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转型,在观念、内容、形式、价值、组织方式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生成了现代性的文化特质,从而创造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续的条件,也为今人延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是实现"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路径。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价值取向与策略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策略。研究结果将为政府部门和体育社团等相关主体加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推广,提升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体育比较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体育既有差异也有相近的一面。当前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入,中西体育趋同的趋势日渐明显。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为新形势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