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古诗的意境影响深远,历代对意境的论述也为数不少,意境说还影响到了西方的诗歌,如美国意象派的创始人Ezra Pound,庞德本人也翻译过很多中国的古诗如李白的诗,也尝试过把中国古诗的意境美移植到西方的文化中,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到中国古诗的意境美,然而庞德的翻译毕竟不是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翻译中的缺陷也很明显,有学者认为庞德是借李白之诗,抒发庞德之意,而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国古诗上要略胜一筹,尤其是在传递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上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诗词诗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作为诗歌基本单位的情与景,两者的无间契合形成了诗歌意境。许渊冲在古诗词英译中所使用的无灵主语翻译法有效地传译中国古诗中的意境美,从而缩短了对中国文化零感知的西方读者间的距离,实现了跨越古今、中西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论述中国古代诗歌的模糊美及其翻译,认为应尽量采用模糊对等翻译与变异译法,以较好传达原诗的模糊美与意境。  相似文献   

4.
胡巧红 《阅读》2024,(15):36-38
古诗教学应按照编者意图对文本进行整合。在学生课前预习中渗透整合思想,体现整合意识;通过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韵律美、诗歌里的景色美和表达的情感美;最后,在比较中再次感受古诗间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翻译诗歌难,难就难在如何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的艺术效果完美再现。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柳宗元的名篇《江雪》的三种英译版本对这一美学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论的“入出说”理论用“入”与“出”来形容诗歌欣赏审美活动的两个环节,很好地揭示了诗歌阅读欣赏的审美规律。作者应用这一理论研究了诗歌的翻译,发现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入”与“出”的循环。第一循环中的“入”指的是“入以知音”,理解原诗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出”指的是研究与原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以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第二循环中的“入”指重新与原诗作者感情上的同化,实现原诗内容与形式之美的传达与转换;“出”指的是对译诗作远距离审视,使之日臻完善。这样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案头研究工作和不断修改、精益求精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翻译审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美"的具体表现,为翻译实践和诗歌欣赏提供参考和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凝练、含蓄,人称代词通常省略。译者在英译古诗时,由于受英语形合特点的影响.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出人称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唐诗《春晓》的四个英译本选用了不同人称所产生的情景联想和抒情效果表明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意境,对确定恰当的译文人称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翻译的审美评价标准。为了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的意境.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全面分析原诗中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情趣.从而确定恰当的英文人称.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诗歌翻译的三要素 :意美、声美、形美作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其中主要以唐诗的翻译为例 ,说明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翻译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尤其是唐诗英译,历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诗歌兼有意美、音美和形美。那么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三美”呢?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唐诗英译实践,提出译诗要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即译诗的“三美”原则。  相似文献   

11.
40年代"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其艺术形态,不仅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事实,而且也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大众化"及"民族化"追求与"现代化想象"的结果之一。从文学史的立场,考察分析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格局下"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发掘其文体形式的"谣曲化"选择与现代叙事诗艺术互动、冲突及作用的历史,避免对"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研究的简单化,成为本文学术探讨与历史描述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张佑锋的诗歌,意远辞简,风雅质朴。他善于在生活的肌理中铺设哲学的轻轨,在未来岁月里回眸现在,并把自己澄澈的思想渗透于简洁的诗句之中。他站在故乡经验的家园里,书写大地上花开花落的周而复始,也领会与泥土和鲜花对话时个人生命的有限与无限。他的语言清新、文雅,视野平和、开阔,对故乡之美心存着敬畏,又对道德溃退不失清醒。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与南北朝诗人笔下的"龙城"和其他唐人诗中的"龙城"一样,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既非实指匈奴龙城,亦非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之误。"卢龙"一辞在唐诗中先是虚实并用,后来逐渐由今典演化为故典,与"龙城"一样是借指边关边城。  相似文献   

14.
"青春写作"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特征,也是人们欣赏、解读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青春写作"不仅仅标志了诗人写作自己最为优秀诗歌时的一种年龄,而且也准确地揭示了诗人诗作所内含的生命状态以及呈现这种生命状态的独特话语言说方式.所以,它是诗人郭沫若贡献于中国新诗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笔下有大量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象渗透的结果。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6.
温词并非有寄托,其思想内容不出"绮怨"的范围.但不出"绮怨"并不等于狭窄.温词的"绮怨"中包含着围绕情爱展开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温词在表现心情意绪方面与李商隐诗异曲同工,而词体在表现心理,尤其是女性情感意绪方面,比五七言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郑谷,创作了大量堪称“诗史”的诗篇。他通过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叙事、抒情巧妙地结合。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唐末的社会现实及世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沉郁的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走向体系化。竹书作者将战国前期儒家的性情学说和礼学家的礼义思想落实到《诗》学研究之中,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这对此后儒家构建说诗理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一个卓有贡献的文学评论家,他第一次全面认识到情、言、声、义为诗歌的四大要素,并阐述了诗歌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世作诗与论诗立下了规范。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两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创作方面,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近体格律诗的形成,影响了诗歌创作的题材、思想和思维方式。诗歌评论方面,表现为大量禅语的运用,强调在言语文字之外寻求言外之意、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