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余暇体育对于弥补体育课程教学不足,传承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限制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属于课余体育的范畴,针对其目前的困境,对大学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观念、阻滞因素进行了反思。认为发展大学课余体育应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在把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必须完善大学层面的课余体育运行制度设计,并逐渐推动大学体育工作的重心由课内向课余转移。在此前提下坚持以技术教学为核心的课程多元化改革,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兴趣引导;开展生命教育,激活大学生健身意识;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课余体育组织管理的实质性机构,把各类学生体育组织做实,使其做事;组建以课余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组织机构,实现课余体育竞赛的层次化、社团化、评价机制的周期化,扩大课余竞赛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需要高校体育课程以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和体育文化、体育科学、知会体育技能、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要素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大学生体育智慧,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最终目标,选择适...  相似文献   

4.
高师体育隐蔽课程促成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图从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特征、功能和目标等内容入手,结合对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的现状调查,初步设计了高师体育隐蔽课程促成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的具体实施途径.具体方法是: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正确认识与重视;优化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整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发挥体育社团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江南style”能否代替广播体操的现象引发的关于学校体育相关问题的博弈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江南style”与广播体操的博弈是时代体育文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批判式的冲击。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思想文化层面上主要表现出8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除了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提高学校体育的课程地位等因素外,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目标;在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博弈、适应文化的博弈、适应学生的博弈,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迎合文化的发展需求、迎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需求,要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自我博弈、不断完善提高,始终保持学校体育内容与形式的先进性、文化性、时代性,才能使学校体育的发展蓬勃繁荣。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余暇体育对于弥补体育课教学不足,传承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并分析了体育心理情感、体育环境、个人体质、体育技能四个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因子。为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及两者的最大化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善于抓重点、抓典型,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运动项目特点来进行,要在传统体育文化中吸取营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德、艺双修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要求,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而制订的,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学科知识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指出:1、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2、从全球化的视角指导体育文化的交融,以实现体育文化融合的中国化的过程;3、将政府和政党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外力转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自觉行为,这才是推动学校体育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特点做出了全面概括,并从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培养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部分在校财经类院校男女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大学生及任课教师、专家的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模式及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实效性、科学性.依据"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从更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出发进行了研究.设定出目前具有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特色的"立足需要、拓展延伸"的课程模式,练习内容的安排能引起学生很强的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可有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目的,与学校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目标形成一致.  相似文献   

11.
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词查法,对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缺乏是制约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性问题,应当运用体育文化管理理论,全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以及对体育教学理念、特征现代化的深入分析,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需要适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的适应性;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时代感,促进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应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体育教学生活化、体育教学概念的延伸、运动技术的多样化、层次化、体育教学的小型化等变革,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宾夕法尼亚州和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广泛,重视个体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各级学校体育课程衔接;提出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提高衔接性、体育课程设置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关注残疾人体育、充分利用体制优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动,构建完整体育活动圈等建议。以期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深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真正地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课程实施值得研究探讨。为了解影响因素特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并借鉴关心发展理论,利用研制的因素量表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学校与体育教师对改革的需求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复杂度超过预期;体育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质量有待提高;体育教师对职业与课标的认同度较低;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尚未达到改革要求的水准;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利于改革;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此影响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的主要因素归纳为教师态度、教师能力素质、课改方案、体育文化、学生。在不同的关心发展阶段,五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对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剖析的基础上,以体现时代精神、倡导课程文化建设的新视野为依据,提出了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成"。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实践中的切入点是: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课程内容个性化、人文化、生活化取向,课程文化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最佳视点,课程实施重在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评价要体现整体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采用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探讨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高校体育所应承担的新使命,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校体育对策建议:创建高校体育俱乐部;为构建全民健身体系而奋斗;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化”的学校体育化体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城镇化的新市民”进行体育补习教育;向继续教育领域发展,为成人教育开设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17.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学校体育生命安全的视角,通过解读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论述了学校体育具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认识生命,发展和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生命特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等价值功能;学校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在理念和教学内容上都具有相融性,在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在体育课程中,主动承担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通过对体育管理的溯源,探求体育管理的要素和特点,结合人文理念,指出高校体育管理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校园体育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体育管理的不断发展,加强体育教育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认为,提高高校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改革体育课程服务学生、加强师德和学术作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人文理念下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路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是大学教育和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完成大学教育任务的重要方面。大学体育的任务已由学习技术、增强体质深化为学会锻炼、学会知识、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对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体育从目标、体系、过程、效果等方面实现观念上的重建。重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改革的内容,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以人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来设置体育课程体系,是大学体育课程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客观现实和发展需要开设符合学生要求和学校特点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