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蜀汉先后以马超、魏延、姜维领凉州刺史,而当时凉州为魏国所有,设凉州刺史只能是虚衔而已,似乎意义不大,但综而观之,蜀汉三任凉州刺史设置乃是"隆中对"北伐战略及其按时势调整后以雍凉为打击重点的北伐政策在人事任用方面的具体体现。蜀汉所指的凉州即曹魏的雍凉地区,不但得地要之先,而且有战马、精兵这些决定战争结局资源,从来为有识者看重。蜀汉要揭掉捂在北伐路上的盖子,非拔凉州不可,也只有攻拔凉州,才有可能逐鹿中原,是为设凉州刺史的深意。  相似文献   

2.
祁山是三国魏蜀争夺中一个战略要塞和重要城堡,诸葛亮两次北伐曾兵临祁山。围绕祁山争夺在天水一带发生过一系列战事,大多都有遗址可寻。今甘肃礼县及周围一带,与祁山相关的三国历史遗迹尚有百城堡、祁山堡、观阵堡、点将台、圈马沟、藏兵湾、铁笼山和木门道等遗迹,它们都是祁山攻防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史籍所载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与习称的“六出祁山”不符。案《三国志》,诸葛亮在首次北 伐后,又在当年“冬,亮复出散关”。则知建兴六年,诸葛亮三次组织北伐。所以“六出祁山”之说是真实 可信的。  相似文献   

4.
秦人族出东夷,经夏末商初、商末和周公东征后三次西迁,终于由东方民族而定居于陇右天水一带.在商末至西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秦人完成了由边陲小族到重新兴起、崛起建国的历史进程.秦人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中原-天水-关中的运动轨迹,其文化也有一个华夏化-戎化-回归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秦人的早期文化产生和形成于天水地区,天水地区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这一"源于东而兴于西"的秦人早期文化就是天水秦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兼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和进取精神,也有典型的尚武精神和质朴无华的风格;它以华戎交汇、农牧并举为特征.天水秦文化既是秦人东向、一统天下的秦文化的活水源头和文化优势所在,也是天水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人们都对秦人在天水地区的早期发展及其文化持漠视态度,称秦人为"戎狄",将其文化与野蛮落后等同,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偏见.因此,有必要提出"天水秦文化"这一学术概念,以期推动对秦人早期历史及其真实文化面貌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三 魏晋部分 (一) 三国时期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六、七十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公元220年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全国性动乱,从此军事斗争的中心转入三家之争。天水地区处陇右要塞,为魏、蜀争锋之土。如著名的“街亭”之役、及“六出祁山”都发生在这里。天水之名气,由此发起。但从总的局势看,大抵是以渭水为界。渭水北面及今天水市为曹魏所有,而渭南即长江流域之徽县、两当为蜀汉所有,其间地西和、礼县为胶着状态,时为蜀有,时为魏占.由于陈寿撰《三国志》无《地理志》一门,加之战争动乱,使考证本区辖县困难重重。今据有关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考述。 《晋书·地理志》云:“天水郡,汉武置,孝明改为汉阳,晋复为天水”。  相似文献   

6.
伏羲祭祀庆典乐舞——夹板舞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板又称"云阳板",其起源可上溯至唐代的"拍板".从调查得知,天水夹板舞表演从道具、队伍、内容、形式、乐器、乐曲都有一套基本程式,集祭祀与民间娱乐于一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民族文化信息,其狙犷、雄浑的表演风格与天水自古以来的尚武风俗融为一体.开发和创新的天水夹板舞,队员男女各半,人数最多以64人为限,体现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重点经济区,占据重要的地理区位,具有显著的经济战略价值。关中-天水经济区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创建了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如何处理好优势产业内部、优势产业间以及优势产业与区域外部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协调发展模式道路,是关系到关中-天水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 ,天水城市经济迅速崛起。拥有工业经济基础雄厚 ,商贸旅游业前景广阔 ,区位优势明显 ,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 ,为天水实施大城市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子"尾是汉语方言广泛存在的构形手段之一,它往往显示出方言语法的特色.研究"子"尾可以揭示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法差异.在描述、分析、归纳天水方言"子"尾在方言点的语音形式和实际读音,以及"子"尾的构形功能和语法作用,并比较了天水话和普通话"子"尾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针对绵阳三国蜀汉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研究。三国蜀汉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其有效传播有利于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对我国以及我国文化的了解,提高绵阳的国际知名度,从而促进绵阳的经济发展。本文对绵阳三国文化传播现状做了研究,针对绵阳三国蜀汉文化的传播提出了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元鼎三年 (前 114年 ) ,分陇西郡置天水郡。于“天水”名称的由来 ,历代学者均以郭仲产《秦州记》和郦道元《水经注》的相关解释为依据 ,按各自的理解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说 ,并将“天水”定位于民国时尚存的天水湖 ;近年来 ,有关“天水”的解释更是新说迭出 ,然仔细分析 ,诸多解释皆不得其实 ,难以成立。其实“天水”之名是由神灵崇拜、术数星相 ,主要是阴阳五行等综合因素衍生的。天水即“天一生水”之谓也  相似文献   

12.
言意之辩作为魏晋玄学论题之一,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对于言意关系的理解深刻影响着后人.汉末魏晋之世,天下大乱,汉代经学受到质疑和挑战,人的思想现念随之觉醒,言意关系重新受到士人关注.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三家言论的简要分析,指出他们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相比之下,荀粲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甘肃新通志》及州志等记载均相同 ,不再征引。唐代时析上县始置天水县 ,北宋至元初 ,天水县建置屡有变化 ,治地亦不固定。据上述记载可知 ,今天水市西南 70里即为天水县故地 ,这里为今天水市天水镇所在地 ,人们习称“小天水”。由于天水县系由唐时上县析出 ,唐之后上县建置不复存在 ,上故城亦不以“上”相称 ,故天水城易为人们误当上故城 ,顾组禹所记当属此例。如前所论 ,上城自北魏至唐末治今天水市秦城区当属无疑 ;而且 ,在北魏之前 ,还有一段时间上仍治今天水市城区。因为《水经注》除记有“上城”外 ,又有“上故…  相似文献   

14.
经过秦汉时期的10余次移民,大量的关东移民被迁入关中地区。在迁徙的人口中以六国贵族后裔为主体;六国贵族后裔中,齐楚两国是主体;齐楚贵族后裔中,齐国诸田是主体。同处于齐鲁文化圈内的齐国诸田再加上齐国诸姜、鲁、宋、邹、卫等国移民人口在迁关中的移民中占了绝大多数。迁徙手段主要采取政令强迫,同时也以赐钱、赐物、赐田宅以及免除赋税等优厚的经济利益以诱惑;迁徙的目的主观上起到了增加关中人口、充实诸陵邑、加强对旧贵族势力控制的作用,客观上发展繁荣了关中经济,促进了东西部文化融合,尤其是奠定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大一统"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陇西李氏并非魏晋旧族 ,而是鲜卑贵族、汉士族合流时出现的新士族。陇西李氏先世前汉时是武将世家 ,在汉魏晋门阀形成、发展过程中 ,已衰落为陇西寒门。晋末十六国时期 ,陇西李氏开始崛起。北魏初年李建立西凉 ,其家族成为小王国的王室。西凉灭亡后 ,李子孙仕魏。李氏作为亡国小朝廷的后裔加入北魏政权 ,失去了豪强割据的社会基础。李氏为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 ,只有依附皇权 ,并和皇权紧密结合。正由于李氏对皇权的依附性 ,与皇权利益的一致性 ,仕魏后很快取得了与五姓七家并列的地位 ,成为当时盛门。  相似文献   

16.
宋廷南渡后,陇右地区涌现出许多抗金名将,在保卫宋王朝的战争中立下了显赫战功.史学界对这一历史群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刘铸、吴玠、吴磷等人的历史史实研究上,但研究成果相对较为薄弱.而对于出身陇右的其他抗金名将如张俊、王庶、王德、郭浩、杨政、张威、李彦仙等人的研究几属空白,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天水地名的得名也与“汉水”、“天汉”有关。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水本一直东流,经略阳、沔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至湖北入长江。大约在西汉时地理变化,在略阳附近改而南流。今人皆以陕西宁羌的嶓冢山为《尚书.禹贡》中嶓冢山,实误。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亚斯贝尔斯语),孔子在东方的中国创立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在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是他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是不变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的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延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近现代之后,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革。与此相应,孔子的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时代,孔子的学说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开始走向世界,而孔子更是代表东方儒家文化的世界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