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以理论思维去抽象、概括、描述和解释思维对象(存在)的运动规律,即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技术是在实践的层面上完成这一统一.与科学和技术活动不同,人类的哲学活动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仅从20世纪科学和技术的四大成果即: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说、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来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卫东 《职大学报》2015,(3):1-6,110
"女性文学"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相对应,是一种互补关系。"男性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从文学作品出发,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研究作为性别的男性女性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研究作为个体的男女之异同。共同推进文学研究,也共同推进性别研究,共同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期以来,学术界对人民币汇率改革讨论的焦点是:"水平"与"机制"孰先?从理论上讲,在"水平"与"机制"两个层面上,机制问题是根本.解决机制问题,有助于克服简单解决水平问题引起的投机现象.而且在某种条件下,出色地解决机制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水平问题.但机制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水平问题的解决则更加迫在眉睫.本文明确提出:应通过采取一种相对柔性的、有弹性的方法--扩大汇率浮动区间的方法优先解决"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4.
哈特姆和梅森认为翻译都是"在某种社会语境中进行的交际活动",而语境又是让话语具有连贯性的所有因素中最活跃、最多变的因素.他们把语境分为三个层面:交际层面,语用层面,符号层面.本文主要是针对哈特姆和梅森的这三个层面谈一下译文如何才能达到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完整的统一,从而对翻译一般是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提出一点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体能"及"体能训练"术语的产生及具体内涵与外延,指出现今的体能训练与30年前相比,无论是对体能训练目的、功能的认识,还是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目前的竞技训练中,相关人员在认识上尚存以下误区:1.许多项目的主教练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专项训练,体能训练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没有或很少将体能训练纳入训练总体计划加以统一要求和通盘考虑;2.在吸收、利用世界竞技训练领域的先进成果,提升自身体能训练方面存在依赖现象;3.将体能训练作为训练水平上不去的借口;4.对体能训练不求甚解,未能全面把握不同项目体能训练的基本特征。对此分析基础上,就如何处理好体能训练与提高运动成绩间的辩证关系,作者进行了反思:1.教练员在认识层面上,应确立体能训练是所有运动项目出成绩的基础这一理念;2.在知识层面上,掌握开展体能训练所必需的基本的解剖、生理、生化知识;3.在实践层面上,了解一般性日常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恢复性体能训练的不同特点;4.在制胜规律的层面上,高度重视对提高天才运动员项目专注力与体能训练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德国是一个个性特征极为鲜明的国家,广大民众能够接受或自觉统一追求某一目标,并极端专注,形成一种"纯粹"文化,这种"纯粹"文化一旦凝聚成一股力量,势必影响政治层面,其结果具有鲜明的顽固性、渗透性和继承性。在联邦德国建国前,这种"纯粹"文化体现在追求民族强大和国家统一,为向世界证明日耳曼民族的强大而不顾一切,采取极端措施,运用武力来满足追求,铤而走险,最终玩火自焚。在联邦德国建国后,这种"纯粹"文化则体现在谨慎地采用一种崭新的、合理的崛起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一统"民族现的内涵涉及华夷结构、华夷尊卑观念、以华变夷观念和华夷一统观念,在客观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通过强调"大一统"的理念.把维护中央权威,强化封建集权统治机制作为"一统"的首要任务,使公羊学派的"大一统"理论产生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思想层面:缺乏思想、道路的旗帜引领;内容层面:时代感召、价值导向、问题意识匮乏;形式层面:单一化、陈旧化、非常态化明显;社会层面:多元思潮下矛盾与冲突并举;公众层面:坚定信仰与诘难和质疑并行等.对此,新时代应该有新要求、新内涵、新高度.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思想与道路统领,统一中彰显差异,坚守中勇于创新,冲突中实现统一,让爱国主义教育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9.
东北方言口语中的常用副词"老"和"贼"在语感上极尽相似,很多场合下可以相互替换,但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不可能出现两个全完一致的词汇,本文旨在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在长春市一地对两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描写与对比分析,找出两者根源和本质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非常规"物理实验的特点决定其从开展教学所选用课程资源的来源和所体现的实验教育取向两个方面可以充分实现"生活化取向",使物理教育中的这一不公平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把体现"生活化取向"的"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与体现"学院化取向"的利用厂制实验仪器开展的实验教学相互结合,能给学生提供更加立体、全面的物理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微观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7.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新国学"与"新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