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许渊冲汉诗英译中文化翻译策略的分析,展示了文化翻译策略与译本接受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翻译家的生命价值和许渊冲译作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尤其是唐诗英译,历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诗歌兼有意美、音美和形美。那么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三美”呢?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唐诗英译实践,提出译诗要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即译诗的“三美”原则。  相似文献   

3.
合肥公示语作为合肥对外展现自己的窗口,其广度和深度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合肥的整体形象。本文在大量收集合肥现行公示语的基础上,从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出发,结合公示语指示、提示、限制、强制的应用功能,以"简洁、统一、易懂"原则为指导,分析其英译现状,并给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即格律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转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古诗英译"三美"论标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新诗革命"三美"论主张之间有承递的关系,"三美"论标准在许渊冲翻译实践中也有得失。  相似文献   

5.
物流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无论是在句法、词汇还是语篇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本文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视角,去探讨物流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研究典籍英译至今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以《关雎》为例,选取的是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这三个译本各具特色,由于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也各不相同.基于此,结合模因论,分析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文化模因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功能理论认为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策略。招投标文件的翻译目的明确、译本须遵循固有的行文格式、是一种注重原文和译文功能对等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典型汉译英译例表明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以译文功能和读者期望为导向,有助于译者摆脱原文表层语言的束缚,创造性地运用以归化法为主的套译、增译和省译等策略,这样才能译出专业规范的文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招投标文件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严复和纽马克作为中西译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信达雅"和交际翻译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理论核心——翻译标准及创建理论的前提基础和目的,揭示了其相似性。并说明中西译论本质是一致的,可以彼此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9.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美"的具体表现,为翻译实践和诗歌欣赏提供参考和标准。  相似文献   

10.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学者莱思所提出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为研究网络流行语英译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理论指导.不同类型网络流行语也可以分别归类为信息型文、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以此为基础,翻译策略的选择就是一般网络用语的信患化处理,网络俏皮话情感化处理以及基于社会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解释性翻译.  相似文献   

11.
翻译诗歌难,难就难在如何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的艺术效果完美再现。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柳宗元的名篇《江雪》的三种英译版本对这一美学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诗词诗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作为诗歌基本单位的情与景,两者的无间契合形成了诗歌意境。许渊冲在古诗词英译中所使用的无灵主语翻译法有效地传译中国古诗中的意境美,从而缩短了对中国文化零感知的西方读者间的距离,实现了跨越古今、中西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3.
英伽登的文学结构层次理论体系严谨,将文艺作品的存在方式界定为意向性客体.选取许渊冲和杨宪益夫妇的《清明》英译本,以层次理论为指导,从语音层次、意义单元层次、再现客体层次和图式化观相层次,对比分析各译本,分析译者在细节处理上的不同侧重导致译文在再现原诗各层次上的差异,为探讨汉诗英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与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外宣翻译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河北省文化外宣英译文本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将读者的审美体验、经验和趣味有机融合到外宣英译的过程中,以构建积极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奈达和纽马克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具有创见性的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是他们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二者的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翻译研究提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英诗特点的比较,试图回答诗可译不可译,译成散体诗还是韵体诗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重点讨论许渊冲先生倡导的译诗“三美”论。  相似文献   

17.
外事材料是传达政府意志的重要媒介,因此保证外事文本英译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目的论三大原则,阐述了外事文本翻译的几大策略。  相似文献   

18.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非遗"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并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目录中的"杨家埠年画"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以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作为中国的传统民间曲艺的评剧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热情和关注。评剧对外宣传材料的研究对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类外宣材料翻译质量以及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民间曲艺——评剧的了解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唐山市博物馆评剧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为研究文本,在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框架下,归纳评剧对外宣传材料的语言特点及其所属文本类型,探讨优化评剧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策略,以期对此领域的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翻译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诗歌意象,源于各种语言,其文化不一,导致诗歌翻译中意象翻译备受关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枫桥夜泊》为例,首先分析其译文在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空缺问题。然后基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