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鹭 《新闻世界》2013,(3):101-102
技术诱因,市场诱因,经济诱因均促使媒介走向融合。本文以媒介融合为背景,探究受众需求转变和媒介环境变革中的广告形态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的广告形式,并对广告整合传播效果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未来的广告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广告生存形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次传播技术革命都会引起媒介形态和传播形态的改变,广告生存形态因之发生改变。数字技术是当下统治性的传播技术,它改变了广告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和传播形态。在广告媒介形态方面,数字技术导致遗传型、共生型和衍生型广告媒介同时并存,广告媒介形态呈多样化和碎片化状态。在广告传播形态方面,数字技术导致广告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由单一传播向整合传播的方向变迁。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媒介层出不穷,并迅速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融合,呈现出媒介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媒体技术与媒体内容的优化整合,形成了新的媒体形态,媒介融合由此产生。在此背景下,媒体的传播形式趋向多元化和碎片化,消费者接触的媒介内容和形式更为广泛化,这对广告行业而言,既是创新的机遇,更是一项挑战。媒介的融合,推动了自媒体、众媒体平台的发展,广告的投放平台、投放方式随之增多,必然对广告策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如何紧跟自媒体时代的步伐,有效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创新广告策划的内容和模式,成为广告产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探究在多种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广告策划创新的相关要点,以推动广告及广告链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玲  李凡骏  李鹏 《新闻前哨》2009,(11):90-91
广告需要以媒介为载体。新的广告形式总是伴随着媒介特点的变化而变化。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作为一个新兴的广告形式是伴随着数字电视这一同样新兴的媒介出现的,以其为媒介载体。同时,数字电视广告的特点以及其互动等优越性均源于数字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上的特征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广播在传递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播广告自然也是广告投放的媒介组合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面对新兴媒体的极大挑战,广播广告似乎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就广播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并与其它媒体融合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广告活动中,大众媒介在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充当媒介,将产品、企业、服务信息传播给消费者,从而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起着广告媒介的作用。除了一些大众媒介、日益兴起的网络媒介外,还有着包括楼宇液晶电视、卖场终端电视、手机电视等更为分众化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价值论为分析框架,分析认为不能体现大数据媒介优势的传统广告将被淘汰,能体现大数据媒介优势的广告将会形成.大数据广告一定是能彰显大数据媒介和技术优势的广告.大数据技术和媒介优势还可以使广告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逆向选择.进一步分析提出广告价值论,客体的价值在于对主体的满足,大数据广告的价值在于广告对受众、社会和媒介的满足.大数据广告的受众价值在于其信息价值、娱乐价值、社交价值和时空价值更高;大数据广告的社会价值在于其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对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大数据广告的媒介价值在于使媒介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8.
贺薇 《东南传播》2012,(8):143-145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手机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传统媒体广告,二维码广告具有受众卷入程度高、传播内容立体化、较强的伴随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本文从精确测定广告效果、精准定位消费者、拓宽广告营销渠道、改变广告传播方式等四方面探讨了二维码对广告业的影响,并预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3G服务的渗透,手机直接访问互联网将越来越便利,二维码这一新型广告形式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9.
原生广告是一种内容与媒介高度融合的新兴广告形式,近年来在微信朋友圈中广泛传播,取得了较好的广告效果。以UTAUT模型为基础,结合微信朋友圈的媒介特性构建用户参与度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广告质量并不显著影响用户参与度,广告质量、广告契合度、广告奖励和关系强度,主要通过广告接受度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用户参与度,而绩效期望、感知风险性则会对用户参与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本文对提高原生广告的用户参与度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4):54-58
"天猫2015双十一狂欢夜"广告营销晚会成功实现电视、互联网与手机等不同媒介的融合,并将好奇、游戏、娱乐、消费等激发网民参与的重要元素整合在一起,开创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型的广告营销模式。但值得反思的是,这种广告营销模式的成功是建立在网民参与的三重劳动化基础之上,在此过程中,网民的参与感被转化为提升商业资本的数字化劳动,而网民也由此被转化为廉价甚至是无偿的网络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常蕊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18-119
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媒介接触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使得广告形式不断变迁.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大量的“碎片时间”,而微博的便捷性使这部分时间得以整合利用,微博迅速的崛起.本文中分析了隐性广告的优势以及企业如何打造微博来实现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传统实体店零售店广告发挥了巨大的促进销售作用;现今,网络技术带来了零售业态、消费者信息需求模式以及媒介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都将影响零售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零售广告将更加注重互动性与个性化传播,更加符合受众审美需求,并将充分利用新旧媒体整合、"线上+线下"营销促进消费者购买。  相似文献   

13.
张娇 《记者摇篮》2009,(12):84-84
在当今世界,影视广告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类广告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影视广告这项新兴的广告类型,以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和显著的艺术效果日益成为企业宣传自我形象、发布产品信息的最佳手段。决定一则影视广告能否达到预期商业目的有三个环节:广告创意、广告导演和广告剪辑。广告创意是广告制作过程的唯一核心,  相似文献   

14.
论广告编辑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军 《新闻界》2006,(5):118-119
编辑活动是以创造符号媒介为手段,以传播讯息为目的,以缔造文化教育结构为成果的三条原理统一运作过程。广告编辑作为编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遵循编辑活动中的“信息整合”、“符号再现”、“中介过滤”的基本要求。但广告编辑作为一种新兴的表现形态,其关注的主体和运作模式与传统的编辑活动已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5.
广告刊播与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样,其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为最直接、最关键因素。刊播广告能够壮大媒介的经济实力,有助于提升媒介公信力。但是,刊播广告有可能造成广告商控制媒介,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刊播广告存在虚假广告、新闻广告、庸俗广告和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等问题,引起公众强烈不满,有损媒介公信力。珍惜媒介公信力,规范广告刊播行为,势在必需。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2015,(7):18-18
实力传播最新发布的《2015年Q2全球广告市场预测报告》称:2017年,在全球12大主要市场中,互联网将成为其最大的广告媒介,这12大广告市场占全球广告支出的28%。在其中的四个市场,互联网广告将占其广告支出总额的一半以上。全球平均来看,互联网将成为继电视之后的第二大平台,二者的广告份额将由今年的相差11%,缩小至4%。  相似文献   

17.
秦雪冰 《当代传播》2021,(2):103-1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广告领域的应用,传统的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线性双向代理的广告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并将被重构。研究发现,综合服务公司、数据公司、技术公司、程序化购买公司、创意公司、咨询公司等异质性组织在广告产业链浮现;在去中介化的市场力量中广告公司的价值重新确立;广告产业链呈现出多元主导的状态,广告主主导的inhouse或整合型产业链、广告公司主导的内部价值链或整合广告工具链型产业链、媒体自建DSP主导的产业链,进而形成复杂的产业链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11,(12):242
2012年,媒体进入融媒时代,客户的广告传播也从单一的广告投放上升到以媒介为核心的整合广告运动。相应的媒体服务也从单纯的客户服务上升到以客户为导向,以媒介为核心的一条龙价值链服务。  相似文献   

19.
辛晨旭 《传媒》2016,(1):75-77
在如今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社会,广告对媒介的选择越来越细化.不同的媒介各有所长,在覆盖区域、覆盖范围、受众数量、影响力及自身特点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为了使广告效益最大化,广告策划者需对现有媒介进行分析与评估,以广告市场策略和诉求对象策略为依据选择媒介,并将其进行时间和内容上的组合配置,以期达到广告活动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改变了广告业发展的媒介生态,推动了广告市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使广告受众成为广告市场的主体.广告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彰显了广告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推动了广告素养教育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