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湖南湖北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用SCI-90量表对16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略低于国内其它专业大学生.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除一项因子外.其余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不同专业(体育、文科、理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北京市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应用SCL—90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和比较文科生、理科生和体育专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出: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青年常模;2)体育专业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较多地参加体育运动与竞赛有直接联系;3)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66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9%的体育专业独生子女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障碍,非独生子女则为6.6%;体育专业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体育专业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且人际关系、强迫(P〈0.01)和抑郁、焦虑、敌对(P〈0.05)五项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来自相同地区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但来自城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建议高校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也应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以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北省14所院校1 380(男928,女452)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结果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具有主效应和缓冲效应。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就业压力和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1066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据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中北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忧郁和焦虑等方面;(2)体育专业学生心理问题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相似文献   

7.
对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苏北某市两所高校380名体育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忧郁和焦虑等方面;2、体育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公共院系;3、经常锻炼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体育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首都体育学院2006级544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新生的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P〈0.01);除了在躯体化、敌对和其他(包括饮食和睡眠情况)三个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余诸因子分均高于体育专业学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民族传统体育系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七个因子上的均分也明显高于其他体育专业新生(P〈0.05或P〈0.01)。这说明体育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专业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 SCL- 90 (症状自评量表 )对西安体院体育专业学生抽取样本 6 0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并与普通大学生样本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1)按心理不适水平的五级评分标准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属于轻度水平 :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样本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体育专业低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 ;4 )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民族高校普通与体育专业女生在校期间心理压力的现状,运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民族高校普通与体育专业女生268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比普通专业女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低,应对心理压力的方式和释放压力的方法要好.说明:面对大学生越来越大的各种心理压力,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特别是体育运动)进行解决和释放,增强女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环节,然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焦虑、挫折感、人际关系不和谐等许多心理问题,针对学生自身及学校、实习酒店的原因,提出了学校、学生、酒店三方联动的预防和调适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其今后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里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如何实施高校体育适应心理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师主导行为对普通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学生在校行为问卷"和"教师主导行为问卷",对部分高校的8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教学主导行为下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其感知到的教师民主行为是正相关,而与权威主导行为是负相关;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心理适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女大学生之间的心理适应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更多地感知到了教师的权威主导行为和放任行为,女生则更多地感知到了教师的民主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围绕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对北京,河南,海南,河北,江苏,宁夏,辽宁等地区所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存在中度及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被测人数的16%左右。针对目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提出以下对策;(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以便为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备因素得分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在消极因素上差异显著,2)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三、大四的学生积极应对显著高于大一学生;4)不同生源地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趋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受性别、年级、专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分析及体育教学中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的分析 ,提出了体育教学中的对策 ,从而引导大学生克服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因素 ,锻炼自己的体魄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7.
艺术、音乐和体育专业对大学生英语教学工作的要求与目标不尽相同。此三个专业的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普遍的情绪、心理与行为倾向外,他们还具有此类专业学生特殊的个性,在英语教学上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将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x2检验.经调查,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鉴于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效能性,有必要组织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编"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对在校大学生3 267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运动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针对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