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选用 SCL- 90量表对 1 6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 ,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略低于国内其它专业大学生 ,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 ,除一项因子外 ,其余各项均高于对照组 ,并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66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9%的体育专业独生子女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障碍,非独生子女则为6.6%;体育专业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体育专业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且人际关系、强迫(P〈0.01)和抑郁、焦虑、敌对(P〈0.05)五项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来自相同地区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但来自城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建议高校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也应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以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不同专业(体育、文科、理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北京市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应用SCL—90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和比较文科生、理科生和体育专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出: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青年常模;2)体育专业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较多地参加体育运动与竞赛有直接联系;3)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西安体院体育专业学生抽取样本60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与普通大学生样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按心理不适水平的五级评分标准,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属于轻度水平:2)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样本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体育专业低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4)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北省14所院校1 380(男928,女452)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结果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具有主效应和缓冲效应。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就业压力和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1066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据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中北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忧郁和焦虑等方面;(2)体育专业学生心理问题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相似文献   

8.
本院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体育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体育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组的全国常模水平。将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总体水平上较为接近,但在人际关系、抑郁两项因子上,体育学院学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苏北某市两所高校380名体育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忧郁和焦虑等方面;2、体育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公共院系;3、经常锻炼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运动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在全面分析心理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具体实施途径:1)体育课程中引入心理健康内容;2)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3)营造体育氛围,完善校园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体育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首都体育学院2006级544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新生的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P〈0.01);除了在躯体化、敌对和其他(包括饮食和睡眠情况)三个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余诸因子分均高于体育专业学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民族传统体育系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七个因子上的均分也明显高于其他体育专业新生(P〈0.05或P〈0.01)。这说明体育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专业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 SCL- 90 (症状自评量表 )对西安体院体育专业学生抽取样本 6 0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并与普通大学生样本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1)按心理不适水平的五级评分标准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属于轻度水平 :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样本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体育专业低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 ;4 )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民族高校普通与体育专业女生在校期间心理压力的现状,运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民族高校普通与体育专业女生268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比普通专业女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低,应对心理压力的方式和释放压力的方法要好.说明:面对大学生越来越大的各种心理压力,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特别是体育运动)进行解决和释放,增强女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体育教学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且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自编《基本状况问卷》调查某体育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成因。结果显示,新生一类学生94人(占18.11%),二类学生137人(占26.40%),三类学生288人(占55.49%)。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所区别;非体育专业、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同。对录取志愿感到满意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对录取专业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后的心理体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但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对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不大。锻炼后感到愉快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锻炼后感到不愉快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南某高校的358名体育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成瘾自测量表》、《SCL-90自评量表》,对师范院校体育生网络成瘾状况,及网络成瘾现象和行为对师范院校体育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生的网络成瘾现象低于其他专业大学生,体育生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网络成瘾者的体育生。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采用献资料研究法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并对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体育选项课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公共体育选项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选项课教学优于传统的体育普修课教学,且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较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为体育选项课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因素等多项指标的测试、分析,揭示了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内在关系,为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特殊功能,不断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心理量表scl-90对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1)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2)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 h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