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剖析"体医融合"面临的困境,构建"体医融合"的应然向度.研究表明:健康教育的缺失、健康服务链条的缺环和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了"体医融合"的现实困境.共生理论是"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础,论述体育与医疗的共生关系.认为当前应从四个方面促进"体医融合"的发展:树立运动"治未病"的理念,构建"体医融合"的互惠共生模式,优化"体医融合"共生环境和创建多元化的共生界面.  相似文献   

2.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理念引领下,人民群众将更加重视和积极参与健康运动,不断推进我国国民健康运动事业迅速发展.在健身热情渐渐提升和运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健身风险事件也频频出现,比如运动性损伤、疾病,甚至猝死等,导致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生命安全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通过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国民健康运动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根据其特点分析了国民健康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从不同主体出发提出了治理国民健康运动风险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体医融合”已被作为一项健康促进国策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但操作层面的行动却十分缓慢,而这又与临床医生们缺乏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有关。文章基于临床医生视角,从体制机制、观念理念、利益冲突、能力精力、人文精神等方面分析了 “体医融合”在操作层面上的困境及其临床医生“不作为”和“难作为”的原因,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技术,为加快推进我国体医融合,促进全民科学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基于布迪厄场域论,以“场域—资本—惯习”三要素为逻辑主线,对我国体医融合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进行分析。体医融合实然困境包括:体育与医疗的结构差异、关系孱弱与体医融合的生成障碍,形成体医融合的场域壁垒;医疗部门经济资本受损、体疗制度资本乏力、复合型人力资本匮乏造成体医融合资本制约;传统医疗文化及医疗技术依赖,固化体医融合惯习。提出构建大健康网络, 打破体医融合场域壁垒;改革经济资本走向、完善制度资本、加强复合型人力资本培养,优化体医融合资本;消除体医融合惯习误识、摈除医疗技术依赖惯习的应然进路。  相似文献   

5.
体医融合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之一,它不仅为体育健康产业与医疗行业的结合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将促成一个新的行业,或者说是体育健康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分支。体医融合需要实现体育运动促进健康过程的量化控制,实现医学治疗与运动锻炼的完美结合,因此它是新事物,需要从基础研究到管理、实施全方位的创新与构建。  相似文献   

6.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ISM,深入分析各关键影响因素的层序关系及特征。结果:“体医融合”的15个关键影响因素可划分为决定层、中间层和表象层3个层级,决定层影响因素由政治决策和经济环境组成;中间层包括体医部门组织融合、标准融合、人才融合等关键影响因素;表象层包括体医部门产品融合、知识融合及文化融合等关键影响因素。结论:1)ISM能够对“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遴选-分解-建模”的结构化处理,提出了“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2)构建“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ISM,使各关键影响因素形成直观、系统的层级分布图,整体上结构严密、层次分明;3)ISM建立在主观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精准度有限,未能确定“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的权重排序并进行影响程度分析。  相似文献   

7.
“体医融合”自“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至今,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和持续探讨的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和述评我国体医融合的研究进展,聚焦和解读体医政策融合、理念融合以及部门融合等6大研究热点,基于体医融合的既有研究进行研究总结和未来展望。研究发现:(1)体医融合的研究范式由实证主义为基调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逐渐转向以诠释主义、建构主义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2)体医融合的研究内容由运动干预、体力活动以及运动处方为主的自然科学层面逐渐转向体育与卫生双系统之间的政策、组织制度、融合理念、合作机制等社会科学层面;(3)体医融合的研究技术路线基本遵循“问题提出—现状审视—对策提升”的研究逻辑和思路;(4)医学研究者与体育科学研究者在体医融合的研究中出现了研究视角分化和研究重心偏差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运用PEST分析工具,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对体医结合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以上四个方面的条件日渐成熟,体医结合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步。体医结合的发展要以政策环境为导向,将人才培养作为体医结合的“点”;以经济环境为保障,将分级诊疗作为体医结合的“线”;以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为媒介,将观念转变作为体医结合的“面”。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推进体医结合的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生活方式疾病对国民健康的影响入手,探讨了当前国内“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的兴起与发展空间以及医体结合的健康促进在我国的可行性,指出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的建立可以满足国民对健身的需求,是一种与全民健身活动有关的群众体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新型合作模式,是21世纪我国健康促进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当前,“体医结合”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到了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有必要认真审视“体医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及理论分析法,分别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审视了“体医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养生热"现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养生需求的突出表现,另一方面体现为一种非理性的舍身投入。这种现象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寄生物,并成为观察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个特定角度。"养生热"现象折射出当前养生事业缺乏相关的传播与推广机制,不能积极、科学地引导社会对养生文化的认知。因此,传统养生文化学科的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体育健康促进在建设健康城市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建设健康城市为背景,以WHO提出的健康促进理论为依据,提出并界定体育健康促进的概念,通过对体育健康促进的地位、作用的阐述和实施途径的探讨,旨在为体育能在健康促进和健康城市的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终身体育与健康老龄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当务之急.终身体育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最佳途径,它可以使人到老年时保持身体健康,老有所为.  相似文献   

14.
摘要:通过梳理第62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暨第6届世界运动是良医大会中健康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对健康社会学的前沿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将文献划分为“健康的社会学”和“健康中的社会学”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关注健康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包括健康反映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健康的溢出效应和环境变化带来的健康问题。第二个方面关注健康如何获得和健康问题如何解决,包括健康促进、健康生活习惯、健康干预、健康产业化等。后者居于研究主流,未来研究应将健康问题纳入到广阔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视角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认识健身气功在"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价值,采用文献法、逻辑法、综合分析法,对健身气功在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价值进行挖掘探讨。认为:健身气功是以"治未病"贯穿其始终,并融独特东方健康文化和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为一体的体育项目,是"治未病"健康工程首选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医疗、医保和医药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偏废的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遵循“三医联动”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医疗、医保和医药各自在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发挥的作用,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跨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 ,余暇的增多 ,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 ,促使人们的体育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同时使全民健身活动真正地在广大群众中开展起来 ,有必要对二十一世纪的健身运动项目进行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对于构建健康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是中央政府提高全国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其具体融合策略还未形成具有广泛性的指导意见。首先在新时代背景下统计分析我国国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资源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采用文献法总结资源融合路径中的保障机制,最后通过五个角度探究全面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具体融合路径,目的是通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研究结论是: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弥补我国医疗资源暂时短缺的缺陷,是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国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体质有关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以“根系”、“树干”、“树冠”为视角辩证分析“体质”与“健康”、“体质”与“健康促进”的关系;探讨了当前“健康促进”这一新型公共卫生理念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应用趋势,提出培养良好体育生活方式这一核心内容,以期为完善体质研究学科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