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创作形成了四、五代代代相继的创作主体,也形成了由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的主题演变轨迹。从书写感性散文到书写具有知性美特质的散文,从书写单纯的抒情散文到书写哲理散文、杂文和文化散文等所谓大散文,从书写个人感受的温婉审美风格转向具有粗粝豪放的阳刚之气的散文,台湾女性散文创作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创造,充满创新意识。从审美的二重特性看,我们所感受到的台湾女性散文及其罗兰散文的“短小轻薄”现象,是其寻求突破、追求多样化的文学审美创造迹象,对于现代散文诗学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眷村是台湾特殊的政治文化产物,妇女是眷村生活的核心,女性形象所蕴含的精神理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眷村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梳理辨析,初步爬梳出一条有关眷村女性形象的文学线索,籍由眷村女性从"坚韧与守望"、到"迷失与疾病"、再到"漫游与归来"这一精神理路,深入探讨眷村女性形象所蕴籍的审美意义及其创作主体的终极关怀,以期对眷村女性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学意义起到初步发掘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汉语大字典·女部》看中国的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女部字最多的字典。本文从字典中的女部字入手,以义项为线索,经过分类整理,对汉字进行形义关系的分析。首先探讨了由女部字反映的社会变迁,从女部字的渊源看以女性为中心的远古社会风貌;其次,分别从表示恶劣品德、表示对古代妇女的各种贱称、与女子附庸地位相关的几类女部字等角度,阐述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受歧视、侮辱;再次,列出对女性所褒扬和所贬斥的品行的两类字,分析针对女性的道德规范;最后,从表现妇女容貌外表以及举止神态的字,分析中国古代对女子的审美情趣。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从中发现女部字当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标志着新中国开启了现代审美生活,进入到社会大众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中。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诸位开创者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兼顾精英艺术的形而上与实用艺术的形而下的融合发展模式,并且对社会性审美教育,以及促进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审美趣味的提升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是一位多产且备受关注的华人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缜密的构思,而且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严歌苓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对女性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引导读者对女性命运进行关注、对女性之美进行思考。本文在对严歌苓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群像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严歌苓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洁作品的审美风格经历了从审美到审丑再到寻找精神归宿的变化,相应地,她的作品的语言风格也经历了从早期的温柔典雅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荒诞嘲讽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冷峻平静的变化.她的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审美风格的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雪国》的女性审美和自然审美都是极富魅力和人性深度的。象喻表述、理想倾注和哲思蕴含是其实现女性深度化审美的三种途径;人文精神渗透、物哀情怀灌注和超越体验追求则是其自然审美的三个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李静 《职大学报》2014,(5):27-29
在许鞍华的社会伦理影片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经过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最后回到中性立场解读社会问题。她始终以较温和的性别立场关注着女性在平凡生活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健康审美偏颇与健身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女性健康审美存在一定的偏颇,具体表现为过度求瘦而忽视健康目标,崇尚纤弱之美而忽视肌肉的机能,重视形体美的塑造而忽视内在精神的涵养,追求运动的时尚性而忽视运动的科学性等.当代女性在健康审美上产生偏颇的原因有传统男权主义的控制与干预、明星效应以及学校体育的失职等.培养女性合理的健身路径应当树立正确的女性形体美学观,发挥学校体育的本体功能,创设女性体育锻炼环境,注意舆论导向的正确性等.  相似文献   

11.
自然审美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自然审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生态美是自然审美的当代现实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3.
“知性“已成为当今社会评价女性和女性自我追求的一种时尚。本文旨在“知性“一词时尚内涵方面,尝试着做了一点语言学方面的诠释,由纯词义的解释、哲学定义到词义的演变与引申。  相似文献   

14.
唐代富有闺中离怨意味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边塞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之真切和丰富而特出,在边塞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容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相思难寄之怨恨、久盼不归之忧虑、随夫远征之梦想,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物寄情和移情入境。以“离怨”为特征的唐代边塞诗不但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而且增加了其审美内涵,丰富了审美特征,凸现了女性文明在唐边塞诗中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Aesthetic”,中国学者沿用日本中江肇民的译法,谓之“美学”;李泽厚认为,它的准确翻译应是“审美学”。以“审美学”代替“美学”,不仅是“正名”,而且是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改造和重新建构。由我校中文系周长鼎,尤西林合著的《审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即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正如醒目的书名所提示的,《审美学》研究审美,研究人同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是人的审美和审美的人。坚持“审美关系中心说”是《审美学》最显著的特点。审美无处不在。但是,作为现象形态的“审美活动”却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只有经过思维抽象、具有本质规定性的“审美关系”范畴,才有资格作为审美学的理论支点。《审美学》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证。针对学术界非难“审美关系”、抬高“审美活动”的意见,该书提出,“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并不对立,二者具有相同的内涵;但是,对审美学的对象、范围和体系的建构来说,突出“审美关系”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6.
"静""闲"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话题.先秦时,儒道两家以"舞雩风流"和"虚静"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闲"与"静"对于"人的自然化"这一要点的反映.后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将对这一组合型范畴的运用转向了创作论领域.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阐述了"闲""静"由创作心态到审美感兴这一内部的层递式发展,赋予了它们作为审美心胸的意义.从人格境界到创作心态再至审美感兴,"闲"与"静"由"人的自然化"转向"创作的自然化",且有明显的朝"生活的自然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筱敏、陈染、迟子建是当代文坛知名的女性散文作家,她们的作品既蕴藉作为"女性"敏感、细腻的物理性,又超越了庸常女性散文作家的感性、琐屑和絮叨。她们的散文创作"思辨性"浓郁,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到《玉观音》,在海岩演绎的一个个缠绵悱恻、错综复杂的男女爱情故事中,都深藏着一个人性的“罪与罚”的主题,这种“罪”与“罚”又大多由女性承担,为什么?论文分别从“道德归罪”与女性邪恶原型;“自我归罪”与女性认命心理论述了海岩的电视言情剧所隐含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服饰文化的大领域中,中国女性服饰与西方以表现人体为美的服饰观念不同,中国女性在服饰上更加喜欢创造一种含而不露的美。这种创造具有极大的装饰性、整体性和轻柔飘逸的美学效果。本文以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实践及其积淀而成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结构为切入点,对中国女性服饰美及其特征进行了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代中国女性美丽消费走向异化,主要表现为消费目的异化、消费原则异化、消费过程异化、消费结果异化,并呈现出唯"他"性、非理性、功用性、突出身体化等异化特征。女性角色意识的迷失、男权话语的左右等因素是异化的成因,由此,带来了女性主体价值背离、审美价值观错位等危害。从媒介规范、审美重塑、法律约束等方面着手,可以实现美丽消费异化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