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犯罪形态、犯罪手段的的多样化,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角色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也从可能而转变成现实,且此类案件有不同于单纯"同向"的犯罪人一被害人方向,而出现了一种逆变.据此,传统刑罚对受害人的补偿与安抚的一般预防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需要予以重新的塑造与强化.通过对刑事被害人犯罪的研究.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各国关于刑事法律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的立法对无被害人犯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这部分被保留的无被害人犯罪在道德伦理上具有损害性, 在刑事政策上具有可被规制的必要, 在刑法学上具有侵害法益应被归为犯罪的特质.因此,部分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基因具有其独立的品格,不应当被忽视,更不能为了迎合刑事犯罪的"轻刑化"、"无罪化"的改革趋势而不假思索地放弃对部分无被害人犯罪的审视.  相似文献   

3.
被害人过错对很多罪名的定罪和量刑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按照刑法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分析,表现得更加明显,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以交通肇事罪为例,简单分析被害人过错对行为人定罪量刑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刑法学界对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处罚等问题皆作了较为深入、成熟的探讨,但对单位共同犯罪问题尚缺乏深入的分析,单位共同犯罪,是我国刑事立法和理论的一个发展,本文对单位共同犯罪的特征、分类和刑事责任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马尧海案"所引发的巨大争议,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聚众淫乱罪"。从刑法学角度,基于刑法的谦抑性,无被害人犯罪应当除罪化;从宪法学角度,公民享有自我决定权,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必须符合宪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私密性的聚众淫乱行为如被入罪,即属于无被害人犯罪。这侵害了公民的自我决定权,亦不符合宪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  相似文献   

6.
犯罪被害人是刑事法律研究中永远不能、也不应回避的话题。然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对犯罪被害人的关注都显得极其薄弱,忽视了犯罪被害人的研究与保护。本文在关注犯罪被害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恢复性司法模式下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模式及其缺陷,从而构建犯罪被害人经济救济的实现途径,倡扬法律正义,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犯罪形势的不断变化,确立于70年代的我国刑罚体系已逐渐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司法实践中凸显其不足。为建设和谐、法治的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发生,就必须重新构建我国的刑罚体系。在目前刑罚体系相对合理性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刑罚体系的优点,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科学合理的刑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刑罚种类,确保刑种彼此间的可分配性和可执行性,以此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8.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并通过一系列相关条文的修改增删,进一步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基本人权和诉讼权利的保护,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在保障人权方面的巨大进步。本文通过对部分刑事案件发生后,由于被告人1无力赔偿或者躲避赔偿,致使被害人生产、生活陷入困境,由此引发的涉法、涉诉上访或报复性犯罪进行调研分析,提出:通过采用全面系统的权利、案件进展告知、科学主导诉前保全、稳妥推进被害人参与案件量刑建议、合理引导媒体、探索被害人参与刑罚执行及司法救济等多个检察机关案件系统化管理介入被害人权益保障新途径,使被害人在参与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表达其合理的要求和愿望,通过公正的程序,化解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矛盾,维护被害人合法民事权益,起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性侵运动员的犯罪行为频发,成为国际社会聚焦的热点。以此审视我国运动员性法益的保护,虽有强奸罪、强制猥亵罪的刑事立法,却缺乏对该犯罪行为特殊性的深入思考,既不能在惩治犯罪人方面达到理想效果,亦不能在预防犯罪方面发挥良好功能。同时,司法中的“以纪代法”、针对性缺乏、未回应被害人需求等诸多问题,亦使该犯罪行为的刑事规制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该犯罪立法上应有针对性采用附属刑法进行修正,完善犯罪的特别预防与一般预防制度;司法上,积极回应被害人的诉求,努力克服刑事规制过程中的各种困境,让运动员的性法益得到全面而充分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死刑刍议     
死刑,又称为极刑、生命刑、慎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之刑,是刑罚中最古老、最严厉适用范围最广泛的重刑。在适用威吓主义的时代,死刑确实起到过“治乱世用重典”的作用,故被历代统治者大量采用并规定在刑法条文中,尤其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死刑往往和肉刑结合使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刑罚从威吓主义一变而为改善主义,特别是1764年意大刊刑法学者贝卡利亚首倡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存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成为西方法学界争议的中心,至今尚无定论,但限制死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现状调查,以率先试行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台州市为重点考查对象,对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创新做法进行制度分析,从中寻找建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脉络,厘清犯罪被害人获取国家补偿的资格限制、方式、数额以及相应的补偿资金的来源,具体发放机构和程序设置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等制度问题,以期对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刑法修正案(六)>第9条新增的犯罪宜定名为背信操纵上市公司罪.此罪的含义是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指使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背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利用职务便利,操纵上市公司,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对此犯罪的刑事责任应予改进,一是增设资格刑;二是加重刑罚.  相似文献   

13.
缓刑,也称作自由刑的缓期执行,是指法官在对犯罪人宣判一定的短期自由刑时,根据犯罪人的具体情况,同时宣告暂缓刑罚的执行,规定一定的考验时间和条件,如果犯罪人在考验期内遵守了规定的条件,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否则就执行宣判的刑罚。当今社会,缓刑在刑事政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刑法修正案(八)》对我国的缓刑适用做了重要调整,尤其调整了缓刑适用对象的范围。但新的修正案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从缓刑适用对象入手,在统观我国缓刑适用对象的适用情况后,发现缓刑适用对象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较之一般刑事犯罪,有组织犯罪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更容易产生恶劣的社会危害后果,因此各国都将其作为犯罪惩治与防范的重点。法兰西刑事立法在有组织犯罪刑事责任追究制度上具有一定特点,立法上对该类犯罪的基本状况与特别类型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了解与研究这些内容对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立法的制定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竞技体育犯罪与普通的刑事犯罪是不同的,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更贴合竞技体育犯罪的实际状况.此类犯罪不仅需要法律的规制,而且需要伦理的审视.在考察了西方德、法等国代表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竞技体育犯罪的立法状况后认为,应对竞技体育犯罪,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地组织对竞技体育犯罪的反应体系.包括要以权利本位观为指导完善体育立法,实现"良法之治";又要在竞技体育犯罪定罪量刑中考量犯罪人人格;更不可忽视伦理的深层关切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为被告人地位提高而高兴的同时,也应该关心被害人的利益。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着被害人再次被害的可能,其原因是:国家机关不能完全保护被害人利益;被害人除了在某些情况下能获得一点物质补偿外,其精神上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在实际的刑罚权实行过程中,被害人可能再次“被害”。我国法律应该更加注重保护被害人利益,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被害人的氛围。  相似文献   

17.
企业环境犯罪不同于自然人环境犯罪,具有模式化发展、损失严重化、因果关系复杂化等特点.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体系存在刑罚种类过于单一、刑罚过轻、加害主体难识别、因果关系难确定等突出问题.为实现企业环境犯罪的系统化改革,刑法相关规定需有针对性地增设资格刑与其他非刑罚措施、增设"阶梯式"罚金刑及提高罚金刑幅度、明确企业主体的判断标准并引入"疫学因果关系"证明标准.同时,还应结合当前企业行为规制领域的新兴趋势,以企业合规为规制手段,以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合规计划,最终实现对于企业环境犯罪风险的事先管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的社会问题日趋复杂,未成年犯罪率逐年攀升,未成年犯罪表现出低龄化、作案手段凶残,多发严重犯罪、激情犯罪等特征,且犯罪团伙性质明显,再犯、累犯者数量增加。如何减少未成年犯罪,正确引导未成年犯罪人重新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社会化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如何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权利,进行恢复性司法,帮助被害人逐步复归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犯罪被害人权利救济现状,提出了构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非犯罪化思潮影响之下,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趋势在我国已经有所体现,这是对未成年犯罪人司法保护的新突破。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制度建构上,可以在实体法上减少未成年人罪名规定或规定未成年人特殊情形;在司法程序上,则应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与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