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是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至今仍被强大的国家公诉权所掩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及权利保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机制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因为被害人与被告人协商达成赔偿协议而对某些被告人予以从轻判处,甚至于在死刑事案件中舆论不时进行声讨的拿钱买命说,这些现象背后是不是能找到合理的理论支撑?在多元纠纷解决的潮流下,司法把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亲属与被告人亲属达成的赔偿协议作为量刑情节,在传统对抗模式之外,开辟了一条私力合作之路,这标志着刑事诉讼二元模式即传统“对抗式”司法模式与“合作式”司法模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范围来看,被告人一直以来是法学界关注的重点,各国均重视保护刑事被告人的权利,认为被告人的权利容易受到侵犯,而刑事诉讼被害人作为当事人的权利,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加强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是世界各国刑诉法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实现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条对立法目的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保护人民"的规定体现出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过去的规定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时代背景,但现行立法继续规定"保护人民",不仅不符合当今时代特征,而且不符合语言和逻辑规律。这样的规定违背了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任务和基本原则,甚至有违宪之嫌。如果继续保留这样的规定,刑事诉讼法面临沦为掌权者工具的危险。因此,舍弃"保护人民"的表述并加入"保障人权"的内容,是刑事诉讼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制的进步和对刑事诉讼理念认识的深入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持,而学者的积极呼吁会为这样的修改提供直接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交通肇事罪中,被告人足额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量刑时可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虑,即民事赔偿充分可以减少肇事者的刑罚,司法实践中也有大量案件遵循此项规定。该规定使人们形成了肇事后只要赔钱就可以买刑赎罪的误解,有损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探讨该项制度的合理之处有助于明晰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下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做出了特别规定,体现出法律对未成年应有的关怀。但相比而言,《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老年人犯罪诉讼程序做出特别的规定,未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贯彻到对老年人犯罪的追诉程序中。故本文将着重探讨在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如何具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7.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是国家对一定范围内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又没有得到合理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按照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而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事关社会和谐的构建,因此,刑事被害人这一群体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有必要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价值和人格尊严。人权保障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关于精神权利的司法救济也不断完善,本文从立法、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分析了我国司法机关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质疑我国现行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对作为实施逮捕必要性条件的"社会危险性"给予明确界定,是新刑诉法关于强制措施规定的重大改进。刑事诉讼法对社会危险性的规范化规定,不仅对在适用逮捕时正确理解、合理认定、准确把握这一条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防止逮捕权滥用,实现保障人权和确保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亦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8年的《刑事诉讼法》在立法层面上确立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被告人缺席诉讼的情况下,辩护权的行使缺位极易造成控辩双方不平等的局面,以至于损害被告人的知情和救济等权利。在强调诉讼效率的情形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保护被告人的权利与打击犯罪上存在一定的冲突,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成为平衡效率与公正的关键。因此,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中实现被告人的权利保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信访制度历经五十多年的功能演变,当前陷入了困境,呈现出涉诉信访数量增加化、手段多样化、形式组织化、时段集中化、部门分散化和程序随意化的特征。产生信访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不够优化、信访人自身不够理性、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存在瑕疵以及涉诉信访案件处理程序存在问题等。解决该问题,应当坚持推进国家的法制化进程,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倡导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成熟与完善;应当关注民生,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和信访法律援助制度;应当完善法院内部管理。实行判前释法和判后答疑制度;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纠纷诉讼最终解决、合法上访、合理上访的环境;涉诉信访案件处理中应当建立纵向和横向联动机制,规范涉诉信访案件处理程序,实行重大案件中诉审查和案件处理公开听证制等。  相似文献   

12.
刑事未成年被害人遭受不法侵害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赔偿,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对此都作出了努力,构建了多元化、系统化的救济模式.致力于建构和谐社会的中国,也应顺应这一潮流,根据我国法制现状,构建以被告人的赔偿为基础,国家补偿、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的被害人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制度是一项关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虽然设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但是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我国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刑事被害人赔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意义重大,但死刑审判程序的一些相关制度仍存在不足之处,为便于死刑案件的审理,贯彻"少杀、慎杀"的政策,充分保障人权,必须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包括将死刑案件被告人集中关押、扩充死刑案件审判合议庭、实行合议庭的绝对通过原则、完善死刑案件的二审及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犯罪数量逐年递增,受司法能力和犯罪分子个人经济状况制约,每年有相当规模的刑事被害人难以从犯罪分子手中取得基本的赔偿。为了保护被害人权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国内学者纷纷呼吁参照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本文通过对从国外引入的建立该制度的一系列相关学说的批判,并结合社会契约理论,提出了有限国家责任说以及"有限国家责任说与社会保险说—社会福利说"这一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应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法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对于保障我国刑法的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目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备受重视,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等多部法律中都有体现.但是这一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有诸多问题,主要是源于司法工作者对此理解不同.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意义、内容、目标排除标准可推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实施,从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的公正性,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环境诉讼因其专业性强、复杂程度及诉讼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公众对于通过诉讼的方式主张权益心生畏惧.律师费转付制度,可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环境诉讼的热情,激励合法诉讼,从而促进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当前在环境诉讼中施行律师费转付,应基于原告"获得某种程度的胜利",不适用于被告,且律师费的标准应该由法院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判定,而不能按照实际支出的代理费用赔偿.  相似文献   

18.
死刑复核程序是对死刑案件被追诉人设置的一个特殊的救济程序,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死刑复核程序作出了修改,使死刑复核程序呈现了诉讼化的倾向,但是对于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没有过多涉及,因此有必要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强制辩护制度的基础上,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构建强制辩护制度,以使辩护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死刑复核程序权利救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基层检察机关应加强研究,在实践中探索落实的方法和途径,在维护未成年人权益、贯彻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要求高校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向学生权利本位转变,建立充分体现学生权利的大学制度。综观教育部已核准发布的113部高校章程,关于学生权利的规定流于形式、操作性较差,难以有效保障学生权益。笔者认为,需明确规定学生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及修改过程、大学章程的结构设置中突出"学生"章节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学生身为公民享有的基础权利、学生属性赋予的特有权利、强化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关注学生权利的开放式发展;建立健全学生权利受到侵害时的前置程序、申诉程序、仲裁程序、诉讼程序;保障学生权利的现实运作,全面掌握学生权利的内容,做到知行合一,严格遵守大学章程的规定,防止侵害发生,加大学生权利学习的宣传力度,使学生的权利真正得到实现,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良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