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刑事未成年被害人遭受不法侵害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赔偿,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对此都作出了努力,构建了多元化、系统化的救济模式.致力于建构和谐社会的中国,也应顺应这一潮流,根据我国法制现状,构建以被告人的赔偿为基础,国家补偿、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的被害人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并通过一系列相关条文的修改增删,进一步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基本人权和诉讼权利的保护,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在保障人权方面的巨大进步。本文通过对部分刑事案件发生后,由于被告人1无力赔偿或者躲避赔偿,致使被害人生产、生活陷入困境,由此引发的涉法、涉诉上访或报复性犯罪进行调研分析,提出:通过采用全面系统的权利、案件进展告知、科学主导诉前保全、稳妥推进被害人参与案件量刑建议、合理引导媒体、探索被害人参与刑罚执行及司法救济等多个检察机关案件系统化管理介入被害人权益保障新途径,使被害人在参与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表达其合理的要求和愿望,通过公正的程序,化解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矛盾,维护被害人合法民事权益,起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犯罪被害人是刑事法律研究中永远不能、也不应回避的话题。然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对犯罪被害人的关注都显得极其薄弱,忽视了犯罪被害人的研究与保护。本文在关注犯罪被害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恢复性司法模式下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模式及其缺陷,从而构建犯罪被害人经济救济的实现途径,倡扬法律正义,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交通肇事罪中,被告人足额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量刑时可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虑,即民事赔偿充分可以减少肇事者的刑罚,司法实践中也有大量案件遵循此项规定。该规定使人们形成了肇事后只要赔钱就可以买刑赎罪的误解,有损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探讨该项制度的合理之处有助于明晰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我国法律排除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从经济因素、司法技术、传统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究产生此种现状的原因,以期推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早日在我国发展和完善。在经济因素方面,通过实际案例揭示我国生产力落后、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制约赔偿判决的落实;在司法技术方面,以美国为例,论证精神损害司法鉴定的复杂及我国司法技术条件落后的不利影响;在传统法律文化思想方面,从传统集团本位法律思想和公法文化两个角度阐述传统思想对刑事领域精神损害赔偿建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再审程序潜在的三对矛盾,也即“法院职权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的矛盾”、“司法的安定性与当事人权利救济之间的矛盾”、“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一组矛盾植根于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和观念,第二组矛盾植根于我国的司法传统和实践,第三组矛盾植根于我国的司法政策和体制。我国今后的再审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三对矛盾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为被告人地位提高而高兴的同时,也应该关心被害人的利益。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着被害人再次被害的可能,其原因是:国家机关不能完全保护被害人利益;被害人除了在某些情况下能获得一点物质补偿外,其精神上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在实际的刑罚权实行过程中,被害人可能再次“被害”。我国法律应该更加注重保护被害人利益,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被害人的氛围。  相似文献   

8.
"赔命价"制度是我国藏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藏区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刑事案件的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替代性犯罪处理方式,是以修复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新型刑事司法模式,二者在基本理念和运行机制上都存在着契合,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合理地利用"赔命价"习惯法中的积极因素,是藏区刑事法治建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刑事案件涉案财物处置的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被告人的基本权利,还关系到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成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在国家的强有力号召下,地方各地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刑事案件涉案财物处置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旨在查找刑事案件涉案财物处置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就相关制度完善提供一种解决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制度以恢复性司法理论为基础,通过责令加害人对被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表明其人身危险性的降低,进而获得法律的从宽处罚。刑事和解制度兼顾了被害人、加害人和国家利益的维护,与"私了"和"花钱买刑"存在本质区别。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严格按照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执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及“两高”司法解释中规定,严禁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一经查实,则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但在具体司法实务中并非所有欺骗、威胁、引诱的审讯方法都损害供述的正当性,也并非所有的欺骗、威胁、引诱的审讯方法都会导致虚假口供,即这些审讯策略也有一定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笔者通过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审讯中刑讯逼供是绝对禁止,对通过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也应当予以绝地排除,但在司法实务中的审讯不可避免地带有欺骗的成分,威胁、引诱的审讯方法,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容许度。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价值和人格尊严。人权保障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关于精神权利的司法救济也不断完善,本文从立法、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分析了我国司法机关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质疑我国现行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随着犯罪形态、犯罪手段的的多样化,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角色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也从可能而转变成现实,且此类案件有不同于单纯"同向"的犯罪人一被害人方向,而出现了一种逆变.据此,传统刑罚对受害人的补偿与安抚的一般预防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需要予以重新的塑造与强化.通过对刑事被害人犯罪的研究.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角度,指出我国传统国际司法协助理论,尤其是国际司法协助的概念与范围,已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之需要,论证了在传统国际司法协助领域内纳入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国际司法协助的新概念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循环上升的历史进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当代中国揭开了司法改革的序幕。目前,我国以法院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司法改革正处在改革深水区。从总体上看,改革在理念与体制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在司法改革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其又存在着回归传统的倾向。即,在否认"司法工具主义"并进而倡导"司法功能主义"的同时,又强调传承中国传统的解纷方式,重申司法的人民性,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的权力来源和法律属性的基础上,对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 司法审查的相关制度设计进行探讨,提出应当在进行司法审查之前遵循“穷尽内部救济”原则,在司法审查的具体运行中以法律审查与事实审查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涉外民商事司法审判中向来遵循特定的确定法效果的司法三段论。从法学方法角度审视,冲突规范的确定与适用过程属于“双重找法”。识别的过程是裁判者目光在规范与事实间交错的体现,受制于解释学循环的制约。准据法的正确解释与适用,则应以对“涵摄”概念的认知为前提。传统法律选择方法向现代化发展的脉络中,愈发突出强调在法的安定性与公正性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刑事司法领域的民意指社会公众以了解事实、参与评论等方式关注刑事案件进程,并形成较为普遍、具有集体情感性的观点、意见,其有正当性与非正当性之分,对刑事司法所产生的影响亦有正负之别;随着热点案件的频发及民众参与意识的提高,民意与司法的融合与冲突愈发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处理好民意与刑事司法的关系,并非要求审判一味迎合民意,关键在于坚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依靠提升司法正义、改造非理性民意营造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民意与刑事司法的融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犯罪数量逐年递增,受司法能力和犯罪分子个人经济状况制约,每年有相当规模的刑事被害人难以从犯罪分子手中取得基本的赔偿。为了保护被害人权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国内学者纷纷呼吁参照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本文通过对从国外引入的建立该制度的一系列相关学说的批判,并结合社会契约理论,提出了有限国家责任说以及"有限国家责任说与社会保险说—社会福利说"这一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应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范围来看,被告人一直以来是法学界关注的重点,各国均重视保护刑事被告人的权利,认为被告人的权利容易受到侵犯,而刑事诉讼被害人作为当事人的权利,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加强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是世界各国刑诉法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实现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