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检测方法,对赛前集训的国家队8名女子体操运动员在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和第29届奥运会前的集训,及其膳食进行调查,运用生理生化指标监测和机能测试,测知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偏低,表明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大赛前要对膳食进行合理调配,需加强营养、科学膳食,以此提高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2.
旨为体操运动员科学选材和对运动训练工作的检查、评价提供参考。通过对广东省初级训练阶段男少儿体操运动员若干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和分析,结合其身体形态、机能等特点,拟建立广东省7—9岁男少儿体操运动员主要身体素质优化模型。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运动训练工作的检查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94年全国5~6岁幼儿基本体操表演者的身体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4年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单位的幼儿基本体操参演队员进行了7项形态指标的测试(身高、坐高、体重、肩宽、胸围、上臂围、皮褶厚度),从中筛选出355名5~6岁幼儿为分析样本。研究表明:1)练习幼儿基本体操的“小运动员”与正常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基本一致,幼儿基本体操的训练不会影响幼儿的正常发育。2)提供了幼儿基本体操“小运动员”形态指标的参考值。3)练习幼儿基本体操对幼儿“肥胖儿”的减少有益。  相似文献   

4.
郭佳浩为北京队现役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在2007年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郭佳浩凭借前手翻900、侧手翻后屈体2周两个难度系数均为7.0的动作获得了此项目的铜牌,同年十月份在全国体操冠军赛两跳落地均失败,被挤倒决赛圈外.经过对比赛录像分析、和教练员探讨并与运动员交流得出一个结论:导致其动作不稳定的原因除技术存在不足之外,其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存在不足.基于此,采用BIOD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HUR测力台和BIE力量训练及诊断系统对运动员进行了针对性的体能测试,并制定了详尽的体能训练计划.经过一个冬训的训练,运动员下肢及腹背肌力的各项指标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并最终在2008年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击败众多国手摘得桂冠.  相似文献   

5.
对95名广东省儿童少年男女体操运动员进行了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共36项指标的测试,并与全国体操选材范围和全国体操教学训练大纲考核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广东省儿少体操运动员身高较矮;男子多数体型适中,63.64%女子较粗壮且体脂偏高;部分人腰长腿短,指距偏短;机能和素质现状只达中下水平。要提高成材率,需着重加强选材力量素质和专项素质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体育院校优秀体操运动员个性特征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卡氏十六个性量表对我国体育学院优秀体操运动员(一级运动员以上)十六项个性因素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我国体育院校优秀体操运动员的主要个性特征。为我国体育院校体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长春赛区集训和比赛期间,利用吉林体育学院实验室对25名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进行有氧运动能力相关指标的测试、分析以及特征与规律的研究,为未来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方法:对即将参加2010年全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的25名优秀运动员进行有氧能力有关指标进行测试,最大吸氧量(V02max)采用德国产Jaeger Oxycon Pro心肺功能仪以及LE6000跑台进行直接测试,功率采用瑞典产Monark839E无氧功率车进行测试。血乳酸采用YSI-1500便携式血乳酸自动分析仪进行测试,研究结果: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最大摄氧量、最大心率、最大功率、运动后血乳酸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有氧耐力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为副攻〉二传〉主攻〉接应〉自由人;结论:排球运动员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对有氧能力的要求不同,但是现代排球运动对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优秀体操运动员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省体操队的29名优秀体操运动员(其中健将9人、一级20人)进行16PF测验;对测试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运动等级的体操运动员个性特征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①四川省优秀体操运动员群体表现出乐群外向、较为保守、依赖性强的个性特征.②不同性别、不同运动等级的体操运动员之间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③四川省优秀体操运动员的聪慧性(B)显著低于我国常模(P<0.01),这与以往的相关研究有较大出入;体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特别是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对不同优势能力类型体操运动员的非衡结构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明确体操各单项竞技能力要素的功能大小是实施非衡结构补偿的必要前提。教练员应着眼于体操各单项运动技术与专项力量的协调,同时兼顾运动员柔韧素质的发展与形态指标的动态变化,突出对运动员翻转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优势能力类型的体操运动员实施非衡结构补偿;2)以体操运动员上、下肢部位的力量优势能力为主线,并结合形态和柔韧素质的发展状况,对不同优势能力类型体操运动员实施非衡结构补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心动图研究30名体操运动员和30名普通学生在安静时、伐式动作时、伐式动作结束后3种状态下心脏功能的指标.结果表明:安静时对体操运动员而言,早期专门化训练对他们心脏的发育、完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操运动员的心功能在伐式动作这一应激状态下,表现出较强的代偿能力;长期系统的训练,体操运动员的心血管调节机能获得了适应性改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全国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和 1 998年世界友好城市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优秀个人选手成套动作的分析 ,指出我国少年选手成套动作难度数量低 ,各类难度发展不均衡 ,转体技术落后 ,非技术性停顿和移动多 ,不能充分使用器械等现象 ,提出应借鉴世界优秀年轻选手成套编排的经验 ,在全国少年比赛中制定特定规则 ,提高我国少年选手成套编排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了调研,对造成运动员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体操训练中防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形态机能测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蹦床一线队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形态与机能测试,旨在探索蹦床运动员形态、机能与体能训练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具有体能训练的身体形态优势,身体机能水平在训练中较稳定,说明运动员有进行大运动量体能训练的潜力和空间,建议采用间歇训练方法加大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提高蹦床运动员的成套体能水平,适应现代蹦床技术发展对体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男子体操三个单项成套动作起评分加分技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际体操联合会正酝酿不久的将来实行起评分突破 10分的做法。起评分的争夺将要进一步升级 ,在研究各种加分途径的基础上 ,对中外男子高水平运动员在自由体操、双杠、单杠三个项目上获得加分、提高起评分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自由体操和双杠我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单杠项目总体实力仍存在差距 ;我国选手一般采取同类动作的难度变化的办法加分 ,而外国选手采用的多样少量的办法有利于适应未来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近十年来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 ,找出了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常见部位及主要发生时期 ,对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男子跳马项目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观察和统计方法,对2008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及其它大赛中跳马运动员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跳马项目上完成动作以第3组和第4组类型为主,单项决赛运动员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存在着难度偏低、落地稳定性差等问题,完成情况上也没有优势,应引起重视并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17.
艺术体操运动员形态选材新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体育测量与统计、文献综述和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我国20名国家艺术体操队员和96名艺术体操后备队员进行了形态指标测试分析,旨在探讨艺术体操运动员形态特点与形成现代艺术体操机能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艺术体操运动员形态特征与身体指数对技能水平仍有重要影响,但艺术体操运动员单纯的形态"模式"指标,不再是形态选材的唯一指标.研究认为,为了适应现代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形态选材中应增加跟腱长、足背高和体成分等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自由体操项目上, 运动员的成套动作出现了 “两多一少”现象, 这是规则导向的结果, 但并非动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运动员在完成自由体操动作中, 尚存在着起评分偏低、训练水平欠缺和动作完成准确性等问题, 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根特世界体操锦标赛综述(男子部分)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由于规程、规则的改变,导致团体格局发生了变化,白俄罗斯队首次在2001年根特世界体操锦标赛夺得团体桂冠,体操强国俄罗斯队则下滑至第七,主要原因是起评分较低和发挥不稳定.全能、单项决赛的七块金牌被五个国家的运动员瓜分.准确把握各单项技术发展趋向,并付诸实践是今后训练的重点.新规程、新规则引发了对传统的训练指导思想的思考,为了对团体全能单项全面发起冲击,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全能选手的前提下,须着力培养能兼项的"特长"型选手,正确掌握各项目的前沿技术,严格把好每一个动作的规格质量关,精心培养、合理配置及使用人才,以保持我国体操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