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符号学与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北京2008武术比赛"在奥林匹克语境中的意义,并以文化差异为出发点,对武术在奥林匹克语境下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及其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武术构建自我话语权力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西文化的差异出发,就中国武术体育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学意义的回眸;对体育化后的中国武术在体育场域中的存在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武术摆脱在体育场域中生存窘境的路径选择,必然是从"体育"走向"文化"。最后指出,中国武术发展从"体育"走向"文化"的命题,并不是否定中国武术本身所具有的体育价值和功能,而恰恰相反是在唤起对中国武术文化价值功能的挖掘和认知上的提升。走进"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就是要努力建构和重构具有中国身份、彰显民族精神气概与民族主体性的中国武术文化体系,从而为促成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复调对话、互为主体的新的中国武术、世界体育新格局与新未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形象"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展开理论探索.首先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界定为一种"文化输出"活动,具有塑造"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其次从"文化差异"、"文化误读"、"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指出当前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建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来推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发展策略,即:(1)树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消解世界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误读;(2)树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认同;(3)树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武术"精神"日渐消解这一现象出发,就其现象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由技入道"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所在,然而当代武术的发展变得只是崇尚武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背离了对武术"精神"的固守。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是对自我的"迷失"与"否定",其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⑴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扩中国武术生存的"精神地带"被占据;⑵"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使得中国武术关键的"精神文化"被冷落;⑶"武术入奥"的发展导向使得中国武术固有的"精神思想"被弱化。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值得当下武术学者、工作者们警醒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文化认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认同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在首先论述了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粘合着中国武术生存纽带的力量后,继续分析了导致当下武术发展危机困境的内因与外因。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原有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的变迁对中国武术旧有的功能和价值的遮蔽是导致其认同困境的重要内因之一;西方现代体育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武术对西方体育的"追赶"与"效法"则是导致其发展焦虑的重要外因。最后指出: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倡导文化间的对话,进行文化上的输出,而不应过度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怀旧的情结。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学理审视,认为冷兵器时代的远去是当代中国武术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的重要前提,全球化发展造成武术文化危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逐步实施给中国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四大教育途径面临不同的发展境况:1)家庭武术教育是一个从历史辉煌中走向衰弱的教育形式;2)社会武术形式多样,影响力巨大,但缺少"育人"色彩;3)馆校武术教育步履维艰;4)普通学校武术教育者、武术学习者和武术教育影响三者之间出现价值失衡。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七点反思。  相似文献   

7.
武术进入奥运会设项方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 6月 18日汉城召开的第 10 9届奥林匹克大会上 ,中国武术被正式接纳为奥运会项目 ,这预示着武术将最终进入奥运会。中国武术体系庞大 ,内容繁多 ,如何在其中精选出最具特色的项目进入奥运会 ,是当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 ,对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设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所得数据严格按照统计学要求进行处理 ,经综合分析后 ,得出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比赛的设项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两种典型的身体文化——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两种典型的身体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作为两种典型的身体文化,无论是在演练的"身韵表达"还是在观念的"审美价值"等文化内涵方面都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而两者在原点问题上又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即中国武术来源于战争,而中国舞蹈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解读两者的文化内涵,厘清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两者在未来的发展中翻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联系意义重大的"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在充分肯定中国武术现代发展成就的同时,分析了当前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从文化整体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以融合和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文化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武术整合战略。从品牌构建和受众价值需求出发,联系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强调了中国武术价值体系构建战略的重要性。通过对"文化自觉"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探讨了以"积极申奥"和"百花齐放"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宏观调控"思路。提出了以"兼收并蓄、和而不同,融入时代、扬长避短"为主要方针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和谐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不仅是展示文化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就是在分析"有根"、"有路"、"有方向"的中国武术基础上,借鉴其他文化传播的经验、构建现实视角,利用现有政策资源进行"借力"传播,并开拓新平台进行"自力"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国学教育的一种品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采用文化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以中国武术品牌为研究对象,从国学教育的立场研究中国武术在国学教育中的品牌价值.指出在国学教育成为文化反哺而流行的当下,面对现代社会讲求品牌效应,而中国武术又在体育品牌下进退维谷的局面,通过对国学教育与品牌的关系、中国武术与国学教育品牌、奥林匹克与中国武术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得出中国武术独特的品牌效应将为国学教育添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为武术的发展求得了最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奥林匹克文化是当代中国体育主流文化,在阐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特点的基础上,对二者互动和转化的过程,即20世纪初的竞争、民国时期两种文化间的冲突、新中国时期的两种文化的顺应与同化进行了分析,并就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得以传播的社会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三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史学考证法、文献综述法,以文化比较学为视角,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武术段位制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后经日本改良形成的独特文化.中国武术段位制过于宏观,缺乏针对性;与运动员等级制度冲突;段位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与逻辑性,过度重视官方作用.建议武术段位制要从点入手,建立一拳一制考核体系;增加段前级级别和练习年限,实现考核体系科学化与可持续化;重视个人、民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跨文化研究法、历史考证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范式进行系统研究,发现目前的武术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摈弃技击提倡精神文化的误区;实战与套路二元构建的逻辑错误;推广与发展手段的本末倒置;点与面的背道而驰;竞技、武道两种体系的发展失衡.指出,武术的发展应该兼顾纵向层面与横向层面,即兼顾其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和国内外武术发展的综合考量,确立中国武术正确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共性目标乃是改变人、塑造人、教化人,一种文化样式必须对人的情感感受和生命品质有所提升,才能有真正的存在价值.本篇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在首先论述了中国武术与君子所蕴富的中国文化品性后,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武术与儒家君子在文化层面上的共通之处.指出在"成人"、"成己","善悟"、"有度"等几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极为紧密的相关性.结论认为:中国武术在文化的层面上乃是一种君子的文化.中国武术与儒家君子的终极人生关怀都在于一种教化,一种化育.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而伟大复兴的核心旨要则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提出对中国武术的“再发现”与“再出发”研究的理论命题。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历史学、社会学及文化发展与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理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一)如今的中国武术发展,由于近百年来的体育化、奥林匹克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正在走一条“削足适履”的发展道路上。(二)为什么要“再发现”?这是由于在过去的时日里,我们没有别的立场,也没有换一种视角,我们只从体育出发,导致了我们还没有从学理上对于“武术概念”、“武术本质特性”等问题形成一致的理论解释。(三)对于中国武术当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武术 “再出发”的立场与原则。结论:走出中国武术被“体育运动”禁锢的“牢笼”,释放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在力量,让中国武术多元化、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是中国武术“再出发”的终极责任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它是建立"尚武竞和"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依据,是将武术运动项目竞技的特点和规律(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特点和规律(价值理性),以及制度建设统一起来的战略发展性的研究。竞技武术偏重于"夺取锦标"外延性研究,忽略了武术对人的灵魂,即武术"和谐文化"的研究,这是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建设适应中国武术在世界发展所必需的人本位的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其加以规范,以提升中国武术"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研究法等,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关系及协同发展路径。在当前举办的中国武术节中,存在3个共生单元:武术节、主办方与地域武术,这三者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的共生关系。其中: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而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则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要实现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的协同发展,需加强中国武术节节庆制度建设;深化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关联;促进中国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结果显示中国武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这一特殊现象,引发了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重新思考。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遭遇的文化误读、认同危机等文化困境,仍然是制约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国武术应该转换国际传播理念,一方面应站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另一方面,中国武术应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发挥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等强符号传播功能,规避风险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