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竞技体育是体育组成部分这种观点,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概念的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是体育的本质特征之一。一般认为,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体育的目的,是体育区别于其它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身体练习就没有体育。但是,身体练习是指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因此把“身体练习”这个词用于体育概念的定义式中,则在逻辑上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回顾体育概念发展的历史沿革基础上,分析当今体育界对体育概念的谈论主要集中于"真义体育观与大体育观"两大学术思想的特点,从对其剖析中,吸取合理点,运用系统论与辩证逻辑的思维,对"体育"的概念问题提出自己的拙见,即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健身、娱乐和教育为目的的身体文化活动;以及新论的突出点。  相似文献   

3.
"体育"本体论(二)——体育概念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体育概念都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实现“促进健康”、“为政治经济服务”等功能。它忽略了体育运动的执行主体———人本身,而是把人当成物,把人体的运动当成工具,完成某种目的,这是“见物不见人”。虽然体育的概念是时代的产物,客观上刺激了体育的全球化发展,但在今天它只能使体育物化、异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演越烈。体育三元论即把体育分成竞技运动、身体锻炼、身体教育三部分,从本质上说是功能论。体育概念应该反映体育的本质,所以功能论不能长期在位,而应该明确体育的本体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4.
对体育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现存的几种体育概念进行分析,指出它们的合理与矛盾之处,再从逻辑学、历史学、比较学等角度出发,对体育概念进行再认识。指出体育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或教育过程”,它的本质属性是“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5.
体育诸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纵向的角度分析比较了古今有关体育的概念差异,并从横向上,列举了美国、日本、前苏联以及国际组织所提出的相关体育概念。研究认为,各种体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以下共同点:1.诸多的体育概念中突出了体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或过程;2.皆强调了体育所借助的手段———身体活动或运动;3.身体运动是产生效应的基本媒介,而体育的终极目标仍然在于人类自身的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体育与养生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献资料法、理性思维法对体育与养生两概念进行了逻辑学思考,结果表明:体育与养生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应区别对待;体育侧重于身体练习,养生侧重于调整心态,体育与养生有交叉关系,其交叉概念宜用“体育养生”来表述;体育养生强调形、神、意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研究与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领域中 3个至今仍未能得到严肃审视和明确厘清的核心概念——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尝试在整合“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两大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从应然、或然、实然等 3个层面进行辨正,旨在厘清三者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消弭其实务困惑与误区。研究认为,第一,“体育课程内容”主要回答的是为了达成体育课程标准中设定的体育课程目标而“理应或应该教(学)什么”的核心问题,其实质是基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将蕴含在不同类别运动项目中的素材课程化,属于应然层次的概念;第二,“体育教材内容”主要回答的是为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既定的体育课程内容,达成体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或许可以用什么去教(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深意,属于或然层次的概念;第三,“体育教学内容”则主要回答的是面对特定的体育教学环境和具体的体育教学对象,为了达成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实际上最好教(学)什么”和“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学)”的核心问题,属于实然层次的概念;第四,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应科学把握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相互依托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摘要:体育哲学中对身体问题在逐渐展开和深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质疑当前体育哲学中的身体研究开始,致力于在体育哲学的身体研究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概念转变,实现研究视角的转变:首先在语义侧重点上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转变;其次引入斯宾格勒的“时间”“空间”在辩证向度和历史向度对“身体运动”与“肉体运动”进行区别分析,既体现了两者之间在认识论层面上存在的主客观辩证关系,也挖掘了两者在人类理智发展史层面上存在的历史递进关系。最后实现在“身体运动”概念下体育哲学身体研究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以期在哲学、史学乃至人类学层面上的进行通力合作,化解由于体育与哲学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困境,致力于在身体问题导向下形成讨论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9.
当前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对"体育"进行定义,而解决这一难题最基础的工作应当从这个概念的发生学研究做起。"体育"是19世纪末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个名词性概念,之后在中国体育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概念逐渐由一开始的"身体的教育"逐步演变成包括"身体的教育、身体锻炼和娱乐、竞技运动"在内的"大体育"概念,并有以"Sport"置换"Physical Education"(PE)成为"体育"总概念的趋势。"竞技"何以成为"体育"?"Sport"怎能置换"PE"?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对"体育"及其相关概念在国外的发生、发展、传播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引进中国后的"体育"概念的演变、不同学派争论焦点进行解读,对"体育"与"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意在启发公众(起码是学界)把主流话语中的日常"体育"概念与"体育"科学概念区别看待,把"体育"词语与"体育"概念区别开来,从而真正把握"体育"概念的真谛。文章还从发生学角度建立了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体娱)、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模型,对"Sport"能否成为中国"体育"的总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要解决"体育"概念在中国的长期纷争,必须要在中国体育学界开展严肃学术对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体育与劳动的互补关系认识体育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体育科学的基本概念。体育的上位概念不能在体育科学体系内探寻;体育以教育为上位概念外延失之过窄;体育以文化为上位概念内涵失之笼统;体育以人的活动为上位概念是合乎历史逻辑的自然选择。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体育的特有属性是以自我的身体活动为基本的活动方式实施改造。体育运动以自身自然为活动对象;生产劳动以身外自然为活动对象。它们不仅具有活动过程的同构性,而且在活动的性质和对象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体育运动与生产劳动的互补关系,其实质是人类改造自身与改造环境的统一;同时也表明体育运动与生产劳动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活动。  相似文献   

11.
体育旅游概念的哲学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角度出发,运用逻辑学原理,分析了体育旅游“本质”、“属性”、“特征”,并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对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保证体育旅游概念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社会背景下,体育参与权益缺失影响农民工身体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权益缺失淡化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权益缺失增加农民工社会不公平感;分析其原因认为农民工体育权益缺失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提出发挥文化作用以向农民工渗透现代城市生活概念,发展单位体育以向农民工提供体育运动基础平台,完善管理制度以为农民工构建体育活动保障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之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献研究及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在理清“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混用状况前提下,阐明竞技体育的内涵,提出理清“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二概念的必要性,并得出以下结论:(1)对“体育”的理解应扩大并准确其内涵,“体育”与“运动”不是同一层次概念;(2)竞技体育内涵身体性活动、运动属性与社会属性;(3)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所采用的身体性活动、运动;(4)sport(s)应根据情况分别对应于“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5)理清二概念有助于确立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定位,在理论和实践中把握竞技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以体育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外体育民族志研究及其方法论的沿革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中外体育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当前我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育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体育民族志是对与人类身体活动及其相关文化田野调查研究的真实记录、描述与阐释,以“异文化”研究来反思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形式的“他者”与“研究者”的本体论贯通;同时需实现从“关于身体的写作”到“通过身体的研究”的转变,进而实现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体育文化在当今社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担当重任与发挥作用。对于实证、整体、相对的体育民族志方法的认知和理解需要更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考,创造质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人类学理论的综合运用、研究者与他者的关系等兼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体系,从而构成了在体育民族志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休闲体育"的概念及理论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准确把握“休闲体育”这个概念,一是对“体育”的英文词sport和education physicald的词义作了进一步梳理,认为sport在词义上更接近休闲的含义,也即我国“休闲体育”这个词相对应的英文是“sport”;二是从体育学、文化学和休闲学几个角度对“休闲体育”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发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背离教学改革轨道或不和谐的“异常”教学现象:冠以快乐教学之名,行现代化“放羊式”之实;冠以全面素质教学之名,行单一素质教学之实;冠以体育教学改革之名,行全盘否定传统体育教学之实;冠以培养终身体育技能教学之名,行单一性技能教学之实等。为此体育教师应顺应教育改革需要,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科学思维能力,牢牢把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深化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7.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不同时期武术概念进行资料梳理与学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意蕴中武术概念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认为:对于武术概念的解读需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应视其作为一种人类身体的活动现象进行更加普遍意义的人类行为审视;武术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或者说是一项身体"唯美技术",更应理解为不同地域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人类学身体文化领域所关注的"身体结构"、"身体意象"和"身体符号"三个维度对武术特有的"身体技术""身体艺术""身体文化"属性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探讨和诠释武术概念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从介绍法国体育社会学思想中的“体育产品”概念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内涵开始,具体阐述其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关联,发展它在体育社会学层面上的理论意义.并结合分析19世纪法国体操运动变迁,深入描述“体育产品”概念在实践体育社会学调查研究中的作用和操作方式,最后结合布迪厄社会学思想中的反思性特点,在社会分析与社会学检验、“双重解读”的提出和反思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这三个层面,阐发“体育产品”概念的社会学理论反思性.  相似文献   

19.
竞技体育为什么能在中国形成和发展,其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意义?从中国近代,许多仁人志士就开始运用概念、术语、理论等表意符号竭力解读体育竞赛行为的社会存在意义,这样的思维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已经充分赋予了竞技体育活动以意义,并且在实践层面使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并列成为三大基本体育形态之一,而且还成为相较其他2种体育形态受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公共体育现象。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和进行逻辑分析,以概念史的考证和解析为切入口,追溯中国竞技体育的意义演化历程,揭示竞技体育在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据。分析认为,从中国近代产生了“竞技运动”这一术语,到中国现代生成了“竞技体育”这一特定概念,表征了许多中国人对体育竞赛活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直至当今,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实践样态,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体育新趋向的驱动下演绎出当代新的价值意义和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20.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齐鲁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得出:齐鲁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齐鲁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力、自信力、传播力和创新力组成;提升齐鲁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策略有产业化策略和现代化改造策略,前者主要从与旅游产业联姻发展模式、品牌战略模式两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实力,后者主要从竞技化模式、学校化模式、生活化模式几个方面进行现代化改造。研究结论认为:齐鲁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越强身健体层面,因此对齐鲁民族传统体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研究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提升齐鲁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