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随着21世纪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促使选择一种合理而有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凸显其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性。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就目前国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国家模式、个人模式、高校模式和俱乐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迫切希望找到并建立针对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更为有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但事实情况却是每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应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取长避短与优化整合,才能逐渐形成适应中国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缺失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竞技体育比赛中"黑色"的问题屡屡出现,体育人文精神岌岌可危,使竞技体育已经走向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大大地失去了它在人们心目中应有的魅力。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软实力为切入点,对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意义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症结问题,即竞技体育中"育人"的职能缺失;竞技体育中"体育精神"的缺失;竞技体育比赛中诚信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路径:明确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转变竞技观念;解构物化竞技,强调知识竞技的"人物双修"思想;弘扬体育精神、加强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以期为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残疾人竞技体育比赛中失范现象进行阐述c残疾人竞技体育比赛中失范特征表现为更改医学分级、运动员身份造假、服用兴奋剂、故意造成诱导性自动反射障碍等.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残疾人对体育竞赛意义认识不清;体育道德的缺失;政治因素的介入;社会导向及价值评价的偏差等.针对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失范现象,提出遏制与消除对策,促进残疾人竞技体育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篮球宝贝”现象看当代竞技体育商业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篮球运动中"篮球宝贝"的出现不仅仅是篮球比赛形式的丰富和美化,也是人们对竞技体育态度的转变,随之而出现的"足球宝贝"、"拳击宝贝"等等形成了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代表着当今竞技体育商业化发展的种种特征:竞技体育的休闲化、娱乐化。而这个趋向是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要求,反过来又是商业化的结果。而体育明星的自我发展中则融入了演艺明星发展的模式,这必定促使一部分运动员先富起来,冲出"举国体制"而探索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竞技体育比赛的不确定性及其与确定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确定性是竞技体育比赛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竞技体育的不确定性及其与确定性的对立统一,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提出了竞技体育的不确定性的随机、模糊、混沌、突变、熵增等表现特征;并提出了把握竞技体育比赛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统一是比赛取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比赛中衍生出的体育暴力行为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小型、区域性竞技体育比赛,还是大型、国际性竞技体育比赛,都充斥着不同程度的体育暴力伤害行为。如此普遍存在的体育暴力伤害问题之所以一直得不到抑制,主要是因为涉及该类行为的立法以及解决该类纠纷的机制尚不够完善。通过对竞技体育暴力伤害行为的性质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该行为具有侵权责任法中所规定的违法性,需要法律介入,但对于一些只造成轻微伤害结果以及一些符合违法阻却事由的行为,则不构成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7.
1现代媒体推动了竞技体育的普及 竞技体育是全社会关注最广泛的内容之一,观看体育比赛,尤其是重大国际比赛,像奥运会、世界杯,吸引着全球十几亿人的眼球。世界级的体育明星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竞技体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同时竞技体育本身也形成了发展前景很好的产业。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伤害是体育比赛中的常见现象,刑法可否介入体育比赛伤害行为的规制以及如何规制,成为体育法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竞技体育伤害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除了伤害后果外,伤害发生的体育运动的类别、伤害行为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伤害行为的主体与对象等也是影响刑事责任认定的重要因素。提出,刑法对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规制应当坚持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原则,参照运动项目的伤害风险,重视当事人的选择权,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与信息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体育比赛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运动成绩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科技的进步。作为当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与竞技体育有关的体育比赛、训练等方方面面,而且成为提高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现代竞技体育的价值补偿机制中政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出发,论述了竞技体育自身价值变迁,进一步论述了竞技体育价值补偿机制中政府的作用,结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现代竞技体育已丧失了对全民的福利性质,政府应当从竞技体育的价值补偿机制中退出。这不仅有利于政府集中财力用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全民性的体育福利事业,更有利于竞技体育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治武功”政策,从向度、维度与深度等方面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古代史上,“崇文抑武”政策贯穿于宋代始末,它造就了极致的华夏民族文化,对作为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崇文抑武”政策下,宋代军事体育实力“形强实弱”,宫廷体育与民间休闲体育融合并繁荣发展,女子与文人士大夫体育发展缓慢。对我国当代体育发展的借鉴价值有:重视体育礼仪教育利于治理竞技体育异化,减少政府不当干预利于体育市场发展,排斥武学(即学校体育)影响国民体质提升。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缺失与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体育是终身体育实施的基础和重点,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体育礼仪教育,造成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缺失。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职学生体育礼仪文化教育进行研究,针对传统体育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礼仪教育的三种发展模式,旨在为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照体育礼仪的基本规范,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体育礼仪文化为目的,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礼仪的培养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社会分析法,对传统体育与礼仪结合的机理进行探索,认为:传统体育与礼仪有双向的依附性,传统体育与礼仪的结合符合古代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对传统体育礼仪进行思想性分析认为:传统体育礼仪中的等级制度、门派制度、性别歧视、以礼代法等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应该摒弃;其中的德礼并重、贵和尚中、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与社会分析法,对传统体育礼仪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传统体育礼仪具有重“礼”轻“体”,且对传统礼仪表现出皈依与反叛的两面性等特点;探索了传统体育礼仪对传统体育的影响,认为:使传统体育脱“俗”向“雅”,去竞技化而促进礼仪体育的发展,并间接促进传统体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另外,约束了女子体育的发展,使部分项目脱离群众并走向神秘化。  相似文献   

16.
从解读儒学中的礼仪意蕴入手,梳理了儒学视野下传统体育礼仪的表现形式与实施方式,剖析了当代中国体育礼仪文化的现状以及儒学对当代中国体育礼仪文化建设可能提供的帮助,探讨了儒学与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融合的基本内容、方式和渠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儒学的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散打通级比赛运动员礼仪完成情况的统计与调查表明:1)散打运动员完成礼仪情况比较混乱,认识不很清楚,急需严格的专业培训加以规范;2)应切实重视武术散打礼仪教育,强化武术散打教育功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色;3)应加强竞赛中武术散打礼仪的研究,确定明确规范的礼仪内容与要求,注意在日常训练中强化武术散打礼仪教育,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整体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8.
观众在体育赛事中处于特殊的地位。针对我国体育赛事观赛礼仪不足这一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原因,研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认为:体育礼仪是体育文化在礼仪层面上的表现,并进一步提出了体育礼仪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独立性与依附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和以礼化德、联络感情、行为约束、净化体坛、文化表达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教育改革国际化路径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首先从体育核心素养的源起入手,分析论证了武德在体育核心素养中的突显的要素。其次,论述了武术作为振兴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在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具备了众多优势。武德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重要媒介;德行合一思想是对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有效传承;动作技法的习得是运动能力和健康知识掌握的核心要义。根据学生体育素养缺失的表征分析得出武术课程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思路:武术礼仪的习得与身心双修课程特点进行。最后得出了武术课程在体育学科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