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健身锻炼形式、场地、锻炼持续时间、频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微乎其微。在客观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旨在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重视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为吉林省高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 ,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心理因素是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包括体育锻炼需要、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兴趣等  相似文献   

3.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高校体育环境的关系得知,体育课、体育考试、体育教师、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高校场地器材以及高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等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归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运用方差分析等方法 ,得出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认为影响习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 ;而无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和系统建模法,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体系:一是体育锻炼习惯的微观培养,包括3个层面和7个子因素,从某一纬度多个辐射点出发,进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局部培养;二是体育锻炼习惯的宏观培养,以5个行为改变阶段为基点,3个层面为框架和11个因素为载体,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三位一体的系统模式,并从多层面、多维度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整体培养。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仅是终身体育养成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结束,它对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了解高校课题新课程教学下的大学生提出锻炼习惯现状,并找出制约因素,以便提出对策。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存在人数比例低、体育价值多元、体育项目需求多元的情况;影响因素主要有体育教学、教材、课外体育锻炼、兴趣等。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出发,对北京市海淀区3 172名初一和初二的男女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与体质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的人群按照能否自觉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频度、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学生在形态、身体素质、机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提出该年龄段体育锻炼的最佳模式及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从而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国民体质监测提供科学数据,进而提高国民的体质,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关于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在调查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学校因素,力求为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器材因素、体育教学因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以习惯教育为视域,从小学教育阶段为什么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键切入,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养成策略.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在长期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运动健身认识不断升华并将其内化成一种坚定执着的信念,在这种信念指引下所形成的需要意识参与和意志努力的自觉锻炼行为.制度他律、环境润育、主体自律在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发展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作用.养成策略在于严格按照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认真执行,突出运动健身信念的引导,并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向导,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最终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建立坚定的运动健身信念以及有效的自我约束行为.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进行探析。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受中学生个体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受学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家长、朋友、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培养中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时,要从多层面考虑。  相似文献   

11.
“自控式”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控式”体育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动机的研究、自控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自控与教师外控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学中较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充分发挥以“学”为主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控制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2.
从逻辑学视角对学校体育本质与功能进行分析,指出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是"身体练习性"、"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与"学校教育性",而学校体育的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包含了"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排球教学课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和技能,进而为树立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思想,为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排球教学的最终目标.运用调查法、实验法对高职学生排球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思想及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终生体育锻炼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如何安排和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由传统模式向快乐体育转换,是目前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笔者认为加强体育健康课的电化教学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就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望,对福建省6所高校的9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敬业爱岗、公平公正、责任心强的职业道德;情绪乐观、富有激情与耐心的人格形象;激发兴趣、优美示范、培养信心与合作、关注健康安全的教学理念;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健康、得体、健美的仪表形象;丰富的体育知识、全面的运动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的综合素质;指导与组织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课堂延伸能力;高学历化的自身条件是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  相似文献   

16.
围绕高等学校在培养跨世界合格人才中,大学生在体育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研究。建立以强身育人、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加强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使学生能自学地运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长期参与体育锻炼,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相似文献   

17.
对湖北省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和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九五”期间,湖北省初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呼吸机能和体能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体质综合评价分值维持在中等水平;体育活动显得薄弱,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较差。提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训体育教师、实行教师聘任制度以高质量的体育课: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儿童少年体质。  相似文献   

18.
多角度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的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学校拥有大量的体育资源,尤其是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承担高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和师生锻炼尚有富余,教育部允许并鼓励高校将富余的体育设施对公民开放,作为对公众体育锻炼场所的补充。应用SWOT方法分析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的优势、机遇、劣势和威胁,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我们的课程改革概括为"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三自主"模式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三互动"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现场与网络互动;"三自治"模式是课余体育锻炼自治、课余体育竞赛自治、课余体育训练自治;"三开放"模式是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十年实践表明,该体育课程模式既能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的质量,又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的意识,有效完成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适应高校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探求新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