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学校武术教育开始于中国话语体系濒危的近代,受西方体育外向追求的话语裹挟,学校武术武体分离并开启以“记”为标签的低效传承,导致学校武术主体异化的教育困局。从崇尚敏感的攻防技击、性命双修的功夫特性、万物一体的认知思维的角度,分析了武术“感”的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为应对主体培育异化困局,新时代的中国学校武术教育要重新回归身体之“感”为逻辑的文化基因,在技术新身体、道德新身体、情感新身体生成之“感”中不断明朗身体意识,重构内在超越的主体培育话语体系,以知行合一的拳种锻炼实现“武以成人”,助力新时代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从身体人类学入手,探讨近代国民体质文化规训。经过以西方为镜的身体寻认,社会精英以"病夫"为话语转化为改造国民体质的权力,随之展开以体育教育和摈弃陋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质规训,取得明显效果,对近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代社会,体质文化规训任务没有完成,又叠加伴随现代化而来的身体异化等问题,体质文化规训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文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应对疫情是学校体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认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体育具有重要价值:个体层面价值,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物质基础;家庭层面价值,是激活家庭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层面价值,是维系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基石;国家层面价值,是科学防控新冠疫情的辅助手段。学校体育要发挥特殊使命:重视生命安全价值,为生命安全护航;立足健康本位价值,为全民健康助力;延展医疗辅助价值,为体医融合赋能。学校体育要积极践行担当: 完善在线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居家体育学习质量;开发疫情体育课程,实行疫情体育长期教育机制;发挥体育教师力量,助力推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发挥体育科研优势,服务国家科学防控疫情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身体转向”背景下,“身体资本”为运动员的身体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的具身化形式入手,探讨运动员身体资本的生成逻辑。认为运动员身体资本的生成,依赖于在一定的体育场域中获取资本时间的长短以及经受的一系列历练。并从三个维度对运动员身体资本生成逻辑进行分析:从自然生成维度来看,要重视运动员的选材工作;从技术生成维度来看,运动员必须选择具有个人特征的技战术,这是其立足赛场的重要依据;从文化生成维度看,中国运动员身上既具有奥林匹克文化气质,还背负着国家使命感。建议运动员正视身体问题,遵循身体资本的生成逻辑,积极建构身体资本。  相似文献   

5.
摘要:当代中国体育法律制度建设的研究不仅运用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理论来探讨体育领域的法律问题,还十分关注文化哲学的理论影响。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哲学的方法,以文化哲学介入当代中国体育法律制度建设的研究,将有助于在时代文化场景中从更深的层面来思考体育法律制度建设对人、对生活、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刻影响。研究认为:1)体育法律制度建设是“文化实在”的社会活动;2)体育法律制度建设是基于“文化规则”的模式建构;3)体育法律制度建设是“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4)体育法律制度建设是“文化自觉”的时代要求;5)体育法律制度建设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体现。将有助于在时代文化场景中从更深的层面来思考体育法律制度建设对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新冠疫情期间太极拳、八段锦等民族传统体育对医患双方的身体康健和精神免疫为切入点,阐释民族传统体育在“国之大事”之际的“为民情怀”,及其表现出的至高的生命尊重。在此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价值、人文精神、现代化发展进行反思。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应利用好发展契机,积极承担和主导学术话语的建构;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以“世界性”的抱负,承担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战略使命;扎根民间,立足中国,坚持中西结合、人文与科学结合。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身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担负着不同的社会使命,在各种政治因素的干预下,身体始终处于意义的不断生成之中,在体育上的投射就是身体政治性对体育文化的塑造.身体运动作为体育的载体,身体的可变性使得体育的价值与意义具有可塑性.纵观中国近代体育史,身体政治使得体育文化呈现出以洗刷东亚病夫为底色、促进革命生产为手段,实现全民健身为目的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而形成不同时期的体育实践方式,最终影响人们不同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变迁语境审思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谱系、发展困境与陷落归因。运用文献资料与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通过透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困境和阐释陷落归因,提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国家层面,加强制度体系完善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层面,夯实群众基础,把握产业化、社会化与生活化发展方向;学校层面,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流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与学科建设;个人层面,增强个体的民族情感与本土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脉赓续是新时代中国的现实追求,是文化复兴的重要保障。研究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体育在线教学具有网络文化、体育文化、教学文化等多样文化涉入的视角出发,指出体育在线教学文化的实然表现为与之相关网络文化生成的时代背景,体育文化生成的时空优势和教学文化生成的重要支撑;体育在线教学文化的应然体现在应以“培养什么人”为纲,应以“体魄强健”为本,应以“人格健全”为重;进一步探索得出体育在线教学文化的必然,要求设计文化回归的教学目标,选择文化统整的教学内容,体悟文化跨越的教学过程,润泽文化育人的教学评价。以实然、应然、必然的逻辑建构新时代体育在线教学文化释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解决了“体育事业为谁服务”的理论问题,并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进而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之路,使中国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从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标志出发,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史实回顾,找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尚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精髓;二是借鉴了中国近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体系;三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演化进程中包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逻辑,也在总体逻辑上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3次阶段性转折:从中国古代体育向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的转换,再从中国近代初步形成的“国民体育”体系之中“脱胎”转向“群众体育”,以及由此发展至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摘要:体育哲学中对身体问题在逐渐展开和深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质疑当前体育哲学中的身体研究开始,致力于在体育哲学的身体研究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概念转变,实现研究视角的转变:首先在语义侧重点上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转变;其次引入斯宾格勒的“时间”“空间”在辩证向度和历史向度对“身体运动”与“肉体运动”进行区别分析,既体现了两者之间在认识论层面上存在的主客观辩证关系,也挖掘了两者在人类理智发展史层面上存在的历史递进关系。最后实现在“身体运动”概念下体育哲学身体研究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以期在哲学、史学乃至人类学层面上的进行通力合作,化解由于体育与哲学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困境,致力于在身体问题导向下形成讨论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12.
竞技体育为什么能在中国形成和发展,其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意义?从中国近代,许多仁人志士就开始运用概念、术语、理论等表意符号竭力解读体育竞赛行为的社会存在意义,这样的思维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已经充分赋予了竞技体育活动以意义,并且在实践层面使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并列成为三大基本体育形态之一,而且还成为相较其他2种体育形态受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公共体育现象。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和进行逻辑分析,以概念史的考证和解析为切入口,追溯中国竞技体育的意义演化历程,揭示竞技体育在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据。分析认为,从中国近代产生了“竞技运动”这一术语,到中国现代生成了“竞技体育”这一特定概念,表征了许多中国人对体育竞赛活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直至当今,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实践样态,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体育新趋向的驱动下演绎出当代新的价值意义和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3.
廓清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理论遵循,探赜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实践方略,有助于加快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建设。运用文献资料法、辩证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新征程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理论逻辑与实践方略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指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范式清晰指明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和精确评价结果的有机统一,从理论逻辑、政策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系统框定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理论遵循、政策导向和实践效果;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在目标、过程、模式和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征程评价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进而提出新征程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实践方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新征程评价的价值目标,以新征程教育政策为指引完善现代化评价制度标准,以实践创新为引领形成中国式教育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在哲学层面,以传统射箭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开设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本体论、过程论以及文化安全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力求透过现象研究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是当前传统射箭回归高校的基本出发点;传统射箭的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人类对它的认知和需求息息相关;最后,传统射箭也是体育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传统射箭发展的哲学思考给予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以良好启示,即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保护传统体育自身文化安全,汲取异质体育文化的积极要素,才能在全球体育文化大融合的潮流中实现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程文化是学科总目标与生命力的体现,对其深入研究具有丰富体育课程文化理论、完善体育师资培养模式、指导体育教材开发等价值。以运动项目文化挖掘为视角,探索体育课程文化教育实施途径,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缺陷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当前的体育课程文化研究多停留在本质、价值取向、结构等层面,教学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应加强体育课程中运动项目文化的开发与实施。对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致真文化层面,要从致真文化、致善文化、致美文化3个维度挖掘运动项目文化,以期达到运动文化教育发挥健全人格功能以及学生体育学习内在兴趣的形成。上述问题困境破解的途径包括教材中运动项目文化展现的全面性、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完善、教学实施中运动文化评价指标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纵观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演进历史会发现,体育思想的形成从没有脱离政治的轴线,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中同样贯穿了民族主义政治的基本情怀.从清末开明专制运动下的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萌发、早起议会制度和强人政治下军国民体育思想由盛而衰到国民党威权政治下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勃兴,都暗潜着近代中国体育与政治的紧密联盟.把握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政治意涵,一方面有利于近代中国体育突破传统思想的约束,开启与西方体育结合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的强化,也使我们过于强调了体育的工具性、社会性和适用性,削弱了体育的人本性、生成性和发展性,影响了其科学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根,为了探明中西体育养生文化的差异,揭示其融合的方法与过程,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融合”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逻辑分析和现实解构阐释。研究结果:1)差异是中国体育养生文化以朴素自然的古代哲学和体系完整的传统医学为基本理论,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西方体育养生文化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并深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2)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分别根植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维观,且二者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中方具有“直觉、取象、辩证、经学”等特征,西方具有“逻辑、抽象、形而上学、质疑”等特征;3)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追求目标不同之处在于中方重注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西方则更重视人的物质形态本身,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对健美人体充满了崇拜以及对力的赞美。研究结论:使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摒弃分歧和冲突的对立格局,在冲突中发展,相互融合重构,共生与并存是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未来的基本走向。研究价值:为进一步认识中西文化的根源,加深和领悟中西养生文化及理论,促进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采用媒介舆论与体育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解读1840-1927年中国近代体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发现:从身体的视角看,中国近代体育话语经历了从技术主导到精神诉求再到文化启蒙的"身体话语"演变路径;从议程设置的嬗变看,近代媒介所设置的体育议程经历了从洋务时期的"西洋兵操",到维新时期的"尚力、贵武",再到清末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五四时期的体育则成为社会公共议题,在媒介舆论的引导下,国人逐步认识到体育的竞技、健身、娱乐价值;从传播方式的变迁看,中国体育近代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报刊舆论的引导下,"不自觉"——"自觉"两种不同方式的呈现,彼此交互融合,共同推进;从舆论引导的主体看,则经历了从士绅精英到思想家精英再到知识精英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女性的身体被一场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抬进了历史的前台。以国族利益为名,对“女子”的身体进行了改造,以致近代女子体育教育的勃兴。通过选取这个独具身体社会学意涵的历史切片,对女性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自觉萌发身体意识,以及国家通过建立对新的身体规训制度重塑“新女性”的转折期进行纵深考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到以下结论:教会女子学校和国人自办学校是女子体育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阵地,国家通过制度设计、教科书编撰和师资培养予以制度保障。大多数女子们的身体由身困家中到身为国有、身为国用,渐入身心分离之境地。  相似文献   

20.
身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也是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前人身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身体本身可能存在的教育价值及身体与体育教育价值实现的关联与逻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由身体本身以文化、艺术及美的形式所彰显出的生命力量、自由意志和人类情感欲望等因素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体育教育的实现应立足于对身体的教化,从身体出发,最终回归到身体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