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借用惯习 (habitus)理论探讨运动员身体所蕴含的社会历史维度以及该身体观所蕴含的方法论知识。认为,运动员的身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受到文化、社会与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个体化、阶级化、技术风格化的身体惯习,表现为一定的受动性特点。同时指出,运动员的身体惯习与运动场域相互生成,且具有随机应变的策略性,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厘清运动员身体惯习的社会文化建构过程和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运动员的身体,也为我们在探讨当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在选拔运动员、评价体育项目强弱、分析体育项目流行、改进教育训练和培养运动感等方面提供有益的社会方法论知识。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推导,从词源、技术、身体和文化等角度对竞技进行探析,认为竞技的根本在于身体行为所表现出的“技”,有“技”方能“竞”。“技”非常丰富,表现多维。多维的“技”被“人化”促使肢体活动衍生为技艺精湛、目标明确的身体行为,身体行为在构建完整技术体系的身体控制、身体建设、身体知识过程中践行着竞技化。由肢体活动—身体行为、随意动作—精湛技艺、肌肉记忆—文化记忆、身体知识—文化知识、身体资本—文化资本等彼此交织、融合拧成强劲的竞技化传承链条,是有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必然依托,具有较强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近代音乐中的体育话语清晰呈现了从新身体至新国民进而新国家的逻辑思路,与之揭示音乐中体育话语所蕴含的力度。在现今国家提倡先进文化引领和鼓励文化创新的背景下,论证音乐中身体话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阐释音乐与体育的互动关系,以及其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延续,既有助于增强其国家层面的说服力,更有助于处理音乐在体育和人生层面的现实处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研究方法,以近代身体话语为主线,重点考察音乐实践中体育话语的生成逻辑。研究认为:近代音乐实践中,创造新身体是体育话语生成的逻辑起点;塑造新国民则成为体育话语生成的应然逻辑;而构建新国家是体育话语生成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4.
提高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对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强国至关重要。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等方法,系统分析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等显著促进了退运动员就业质量的提升,其中,社会资本的促增效应最强,心理资本次之,人力资本最弱;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对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各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影响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就业质量水平的提高,退役运动员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愈加强烈,“强关系”社会资本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基于研究结果, 提出了确立“更高质量就业”的运动员保障政策目标靶向,加强退役运动员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建设和劳动合法权益保护,实现退役运动员更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对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实施体育干预实验研究,探讨在我国化背景下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体育干预策略对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学生、中学生运动员身体自我概念发展各自具有一定性别、年龄特点,随年龄增加,身体自我概念不断向前发展,但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发展任务;(2)初三年级(15岁)是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3)总体看,体校生身体自我概念在各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中学生,且两的性别差异也十分显;(4)不同专项运动员身体自我概念各子维度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5)运动锻炼能影响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改变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身体文化,迥异于西方之身体观。当下,回归生活,回归身体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术,从一种身体哲学的视野出发研究和探索中国武术身体的理论维度。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一种文化的身体践履。它通过身体的思维,构建出了世界的图式,推出了社会的伦理,最终目的为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从中国儒释道传统身体观的视野出发,中国武术在其至深的影响下,建构出了一套异于“他者”的充满魅力的文化身体观。如:“身心一体”“体美合一”通达“武以成人”的儒家身体修行理念;“身道一体”“致虚守静”通达“武以成道”的道家身体修行理念;“以气养性”“自为无相”通达“武以成性”的佛家身体修行理念。最后提出,中国武术回归本我,回归主体,必须返回身体,从身体出发,进行身体的救赎。唯有此,被去魅、被反身、被异化的身体,才会变得更加灵感而动人。研究对于挖掘中国武术身体哲学的深度,探析作为表达主体、展现场所、哲学本体的中国武术之身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在了解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家庭文化资本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发现,家庭具体化、制度化与客观化文化资本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并不具有一致性;家庭具体化文化资本显著正向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即家庭具体化文化资本存量越高,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总身体活动水平越高;家庭制度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则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消极影响,延长了青少年每天静坐时间,促成静态生活方式,不利于健康身体活动行为的塑造。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并未形成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界限的稳定身体活动惯习,父母的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可能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校武术教育开始于中国话语体系濒危的近代,受西方体育外向追求的话语裹挟,学校武术武体分离并开启以“记”为标签的低效传承,导致学校武术主体异化的教育困局。从崇尚敏感的攻防技击、性命双修的功夫特性、万物一体的认知思维的角度,分析了武术“感”的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为应对主体培育异化困局,新时代的中国学校武术教育要重新回归身体之“感”为逻辑的文化基因,在技术新身体、道德新身体、情感新身体生成之“感”中不断明朗身体意识,重构内在超越的主体培育话语体系,以知行合一的拳种锻炼实现“武以成人”,助力新时代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石球为个案,截取旧石器时代为时间序列,以晋地史前文化遗址为空间场域,通过对物化的石球外在形态工具——玩具——农具的考古学嬗变过程,从身体叙事视角,反观人类自然意识——前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在心理机理和自然行为——自我行为——自觉行为的身体转变、觉醒、创造过程,寻绎两者生存——娱乐——生产的文化融合路径,补阙石球文化空间深描的纰漏,从体育人类学视角回溯与厘清石球文化在三晋大地从“狩猎工具”到“游戏玩具”再到“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脉络,以身体为媒介,将体育史学与叙事学糅合到一起寻求与开辟新的体育人类学研究路径与边界。  相似文献   

10.
现今功能性训练的研究大多处于形而下的具象层面,无法找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去向。对功能性训练研究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深思”有助于功能性训练理论体系的建构,并为其实践指明方向。从本体论维度分析,介绍了功能性训练来源于理疗师针对运动损伤提出的动作练习康复方案。认为动作是功能性训练的“灵魂”,提升动作表现是功能性训练的本质。从认识论维度分析,认为功能性训练用整体性、联系性、对立统一性的哲学辩证思想看待身体运动。通过分析和关联、复演和重构,将经验升级为知识;通过从内化到外化两个阶段真正获取与利用知识。从价值论维度分析,认为应让身体回归,尊重身体在运动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用发展的、变化的、动态的视角看待身体运动,注重运动的可持续性,将身体健康摆在首位。从方法论维度分析,认为应扎根于现实世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思想,处理好功能性训练与传统训练、引进与吸收的关系;坚持走“跨学科”发展之路,积极推进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和多元交叉。以此构建与完善功能性训练的理论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1.
摘要:嘻哈文化和街舞运动都是外来品,从它们传入我国到发展至今,人们对街舞这项运动以及嘻啥文化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而拒绝接纳它们。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嘻哈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洞察其元素与精神意义,如艺术、音乐、刺青、个人化宣言以及集体力量凝聚等,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体育运动中嘻哈身体的文化表现,发现嘻哈文化建构出了特殊的身体展现方式,也发展成高技术的身体运用。随后以街舞运动为例进行个案分析,从文化诠释视角探索街舞受到嘻哈文化影响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表现出的嘻哈身体内涵。研究发现:当前街舞运动与嘻哈文化融合后,嘻哈文化不仅影响了街舞的跳法和舞者的穿衣打扮,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以一种无形力量深深改变了街舞运动的核心价值,同时使得街舞嘻哈身体具有了多种内涵和象征,包括街舞嘻哈身体是一种“时尚-风格”的身体、一种“街头-创意”的身体、一种“表演-艺术”的身体、一种“阶级-权利”的身体。本研究着重于探讨街舞运动吸收嘻哈文化后丰富自身嘻哈身体文化内涵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嘻哈运动文化的本土化,引导街舞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学科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为提升学科地位,学校体育推出了理论考试、精品课程、优质课评比等一系列“强智力、弱身体”的举措,然而却偏离了学校体育夯实身体基础这一中心任务,最终适得其反.通过对身体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探讨,凸显身体的重要性,认为身体不仅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还是一种处于社会权力中心位置的资本.学校体育提升学科地位的关键在于,始终贯彻“身体关注”的学科发展理念,建立与社会多元文化的联系,积极推介自身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举国体制下职业运动员文化素质资本获得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系统逻辑分析法,在探讨举国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维度的基础上,分析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举国体制对职业运动员文化素质资本获得的影响、当前的困境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14.
摘要:体育哲学中对身体问题在逐渐展开和深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质疑当前体育哲学中的身体研究开始,致力于在体育哲学的身体研究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概念转变,实现研究视角的转变:首先在语义侧重点上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转变;其次引入斯宾格勒的“时间”“空间”在辩证向度和历史向度对“身体运动”与“肉体运动”进行区别分析,既体现了两者之间在认识论层面上存在的主客观辩证关系,也挖掘了两者在人类理智发展史层面上存在的历史递进关系。最后实现在“身体运动”概念下体育哲学身体研究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以期在哲学、史学乃至人类学层面上的进行通力合作,化解由于体育与哲学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困境,致力于在身体问题导向下形成讨论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动系专科田径课运用“身体训练法”教学实验,证明运动员大专田径课运用“身体训练法”教学优于“传统教法”。为完善和提高运动系专科田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为了通过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至今兴盛不衰且愈演愈烈的“塑身类”运动项目来揭示此类运动在当今社会空间中的‘文化哲学’意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并结合近、现代中外盛行的哲学思潮,探讨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审美化问题。在当今文化视域下,身体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有血有肉的生理性存在,又是各种复杂政治/权力话语的竞技场。研究认为:我们的身体是“未固定的”,是可以被修饰、改变和塑造的。基于这种根源,在当代社会出现的‘身体文化工业’一经出现便迅速蔓延——它以人体美设计为标准,以完善形体为终极目标。它整合了传媒、医学、形象设计、广告等多种行业,还有诸如从上个世纪中后期一直流行至今的“塑身类”运动(有氧减脂类项目和身体肌肉能力训练类项目)这种身体“软技术”行业。现今人们对于身体的关爱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健康这个层面,而更多的是对于自我外表良好感觉的关注。因此,我们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快乐感就取决于身体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了当代“健康与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实体主义的二元结构分析入手,认为造成这些质疑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体育外交陷入了“结构困境”之中,因此,通过引入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试图对二元结构进行超越,指出体育外交存在去语境困境、行动逻辑困境和行动成效困境,认为可以从场域结构关系、资本和习性3个维度予以超越。最后从3个方面提出路径突破:一是积极推动国际场域结构变革,充分利用场域位置和国际社会资本为中国赢得优势场域位置;二是打造中国处于优势位置的体育交往场域,推动合作共赢的体育命运共同体;三是充分利用中国的先赋资源,加强自致资源的投入,推进资本再生产机制建设,促进体育外交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文脉赓续是新时代中国的现实追求,是文化复兴的重要保障。研究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体育在线教学具有网络文化、体育文化、教学文化等多样文化涉入的视角出发,指出体育在线教学文化的实然表现为与之相关网络文化生成的时代背景,体育文化生成的时空优势和教学文化生成的重要支撑;体育在线教学文化的应然体现在应以“培养什么人”为纲,应以“体魄强健”为本,应以“人格健全”为重;进一步探索得出体育在线教学文化的必然,要求设计文化回归的教学目标,选择文化统整的教学内容,体悟文化跨越的教学过程,润泽文化育人的教学评价。以实然、应然、必然的逻辑建构新时代体育在线教学文化释义。  相似文献   

19.
从身体的视角窥探体育,是一个新颖和必需的理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存在于体育活动场域中一个个活生生的身体背后,那些隐匿的文化和社会烙印,帮助我们窥见隐匿在体育活动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体育作为一种体化实践,首先需要身体在场,完全依赖身体的参与方能构成。随着身体视角的觉醒,体育活动应当在新的意义上被诠释:关怀身体理应成为体育活动的人文维度,提升生命质量构成了体育活动的个体维度,引领精神是体育活动应当内在承载的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20.
摘要:文化资本对群体或者个人行动能力及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深入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文化资本的生成与发展机制,采用质性研究设计,基于扎根理论,对32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文化资本是一种具有学科特性的角色化文化资本,其生成条件包括个体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且受个人生物条件和社会实践环境的限制;2)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文化资本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教育实践进行积累和发展,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身体素质的依赖性、选择偏向性以及文化资本价值呈现迟滞性的特点;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文化资本的积累途径主要包括教育积累、社会文化供求市场积累、组织积累和资源积累途径。建议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发展进行性别、学历、教龄和职称等不同层次的策略提升和路径设计,满足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价值诉求。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资本生成与发展问题提供参考,进而科学、合理地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