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评价人学理论,剖析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迷思困境,深度澄清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最后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立德树人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协同参与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动力源泉、价值导向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内容多元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现实表征。在剖析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迷思困境基础上,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正确把握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加快实现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共同治理,精准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方法工具研制创新,科学确定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内容合理分类。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评价人学理论,剖析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迷思困境,深度澄清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立德树人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协同参与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动力源泉、价值导向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内容多元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现实表征。在剖析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迷思困境基础上,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正确把握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加快实现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共同治理,深度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方法工具研制创新,科学确定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内容合理分类。  相似文献   

3.
摘要:该研究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主要立足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对澳大利亚创意身体教育课程模式实践进行剖析与解读,并从中获得启示。其内容主要涵盖:概念界定、本质特征、实施过程、目标设置、组织规划、评价等方面。研究认为:澳大利亚创意身体教育课程在以身体视角为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新导向、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共生、体育课程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体育教师由“教书匠”到“课程设计者”角色转变等方面为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新启示。其研究价值在于: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 2016年颁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对我国现行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组织、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等进行反思与总结,思考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方向,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与生活中获得身心健康与社会技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摘要:为深化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借鉴各国新的理念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质性研究,通过对2011年版韩国《体育课程标准》的翻译和整理,并从共同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设置及成就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明确体育课程的价值,突出体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以价值引领目标和内容的理念构建了“体育课程的价值领域-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成就目标”四级纵向贯通的结构体系;注重创意与人性理念在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等所有领域中的贯彻和渗透。但也存在体育课程核心教育理念与内容不明确、安全教育缺乏的问题。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校体育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重新确立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尝试构建体育课程价值引领目标与内容的结构体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渗透于体育课程的全过程,并加强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品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从奥林匹克教育实施和评价体系构建2个维度探究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国际性和本土性的双重特征,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中国方案”包括凸显中国新时代社会治理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治理各方联动制定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创新行动方略,即同步建设和命名835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2 062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中国方案”是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目标和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高度耦合为理论依据,以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中国本土化实践典范和后冬奥时代现实需要为实践依据,由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构成,为后冬奥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促“五育并举”、促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达成提供有理论可循、有实践可依的范本。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与评价体系的“中国方案”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做出了独有的中国贡献,也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摘要:体育惩戒是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性惩戒手段。当代社会对学校惩戒教育矫枉过正,使学校德育实践陷入困境。为丰富学校德育理论,文章采用文献研读与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中外体育惩戒相关研究梳理发现:尽管缺乏相关教育法理支持,体育惩戒仍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教育或管理手段之一。相比,我国对体育惩戒的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基于对惩戒教育的人性论及道德本位理论基础解读,对学校体育惩戒的合法性及运用原则作一探讨。研究认为,学校教育离不开合理的惩戒辅佐,在当前学校惩戒教育面临危机的背景下体育惩戒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惩戒教育形式,体育惩戒的运用要遵循按约惩戒、兼顾惩戒的主体性价值与主体间性价值、兼顾惩戒标准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轻惩重戒、不附带人格侮辱、惩“恶”不惩“笨”等运用原则。以期为学校教育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引起更多关于体育惩戒相关问题的专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身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挥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思辨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在厘清当前我国青少年缘何难以建立身体意识的基础上,指明其具体改进方略。研究认为:(1)身体意识指人们在体育活动及相关行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感知、察觉以及关注、关怀的一种精神状态,具有能动的反哺身体实践的作用。(2)身体意识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较为重要,但当代青少年对其难有认知原因在于身体“缺席在场”的原初之困、教育理念的滞后之弊以及生活方式的异化之痛3个方面。(3)当前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身体意识。基本方略应以身体教育为逻辑主线,以对抗静修为一体双翼,以强制体育为必需之举,以定性评价为主导评价方式,积极推动校家社的三层联动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尝试引入健美健身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体育中考制度与学校体育目标存在明显的脱序性。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中考制度进行梳理,分析其对学校体育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旨在探讨体育中考的“应试”目标导向作用与实现学校体育“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体育核心素养”等目标的合目的性。主要观点有:体育中考制度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保障作用;体育中考应作为一种能够全面、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健康水平的评价工具,实现“应试”与“体育素质”的统一等,并基于目标激励机制,探讨体育中考制度与学校体育合目的性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案例设计,对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内涵、策略与误区规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①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为:以体育课堂教学为载体,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于其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②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范式设计,创设渗透式教学目标;强化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形成嫁接式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联合使用,开展开放式教学实施;发挥体育教学评价基本理论功能,开展结合式教学评价。③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规避的误区为:体育课堂教学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而非唯一载体;五育融合根据教情学情取舍而非刻意全部融合;体育课程的性质具有综合性特征但非综合课程;教学要素所涉内容无先后之分但应有主次之别。  相似文献   

10.
摘要:过去,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方式是“重结果,轻过程”,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为出发点,力图从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体育思想“过程哲学”中寻找理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从过程哲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契合进行研究。经过查阅文献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完整地提出了“过程哲学”,并运用到了体育领域,现代体育教育的理念也特别强调体育教育是一个“过程历练”。传统与现代契合的“过程哲学”,为我们转变学校体育的教育理念、评价方式和追求目标,提供了哲学依据。本研究得出结论:体育是运动不息的过程哲学,是完善身心的过程历练,是追求更高智慧的过程文化。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应确立过程性评价理念,注重学生身心文化的培育,重视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专家访谈、观察、实证调研等手段,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相关经验,对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以易于操作为出发点,经过多轮筛选,最后确定了包括4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存在主观和客观两个向度,本课题在设计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时,以客观指标为主要框架,同时兼顾到某些对评价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观意愿方面的指标。进行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研究,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及进行科研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评价与建设目标紧密相联;评价内容的广泛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本课题选择了以主客体价值理论、科学人文主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前瞻性的理念将会成为下一步实践活动的思想先导,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秉持了如下理念:以学生的健康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理念;面向多元的理念;突出地方特色的理念。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如下原则: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动态发展;简明科学;可操作性;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摘要:生命安全教育是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体现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体育的本源为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从生命安全教育的视角审视体育产生过程和体育起源学说。旨在探索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和隐性功能,进而分析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本源地位和作用,阐释体育教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品性,体现个体生命发展的安全需求,以期回归体育教育的本真。其研究价值在于为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论:体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带有明显的生存技能及安全教育特征;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内众多著名体育教育家的影响,他们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者与拓荒者,是中国最早系统接受和介绍西方体育的人物,对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29位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家的学校体育观进行了整体研究,结果认为,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家学校体育观的基本特质是:主张教育为先,凸显体育根本属性;强调多维价值,彰显体育育人追求;改进教学思路,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倡导体卫结合,提升体育养护效果;注重资源开发,保障体育稳固发展。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家学校体育观的思维立场是:体现以教育审视体育的思维方式;呈现从现象提取问题的逻辑思路;展现与时代需要呼应的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评价是基于实践的价值关系判断活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利用评价提高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共识.审视当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呈现为以提高教育效率为目标的功利化导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评价需要继承现有理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价值导向,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一元取向与多元取向相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形成能够适用和解释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情境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5.
摘要:学校体育价值研究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基于认识学校体育结构、功能之后,并在学校体育目标论述之前需要明确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查阅前期研究资料发现,学校体育价值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缺失状态,对学校体育价值进行理论探索,为完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探讨了“学校体育价值”,结果认为:学校体育的使用价值(有用性)是考察学校体育价值的逻辑起点,并从学生主体与学校体育其他群体对学校体育的需求探究了学校体育的价值:满足学生身体发展的价值、提高学生运动技术的价值、调节学生生活方式的价值、促进学生运动交往价值、运动文化传承价值、运动育人价值、提高竞技基础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等。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为了给高校制定体育类各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提出调整与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新设想和主要实施路径。围绕制定“应用型”和“学术型” 两种培养方案相结合的新设想,认为实施新设想的主要路径有:遵循“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和“大众教育多样化教育质量观”,重视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衔接,加强人文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构建层次清晰的培养规格结构体系,加强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优化课程体系,压缩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重要途经,对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至关重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方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学校体育能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增强其主动维护健康的意识;学校体育能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提高其抵御疾病的能力;学校体育能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和提高其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但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养基点水平低、学校体育内涵式发展不足、学校体育在教学管理中的位置边缘化、运动损伤风险防范不够等现实困境。这些现实困境制约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意识的形成、影响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热情、弱化了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积极作用、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行为产生了消极作用。基于以上提出建议:以提升健康素养为着力点,培育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新理念;以内涵式发展为关键,创设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新情境;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举措,强化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作用;以运动损伤风险管理为保障措施,养成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文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应对疫情是学校体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认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体育具有重要价值:个体层面价值,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物质基础;家庭层面价值,是激活家庭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层面价值,是维系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基石;国家层面价值,是科学防控新冠疫情的辅助手段。学校体育要发挥特殊使命:重视生命安全价值,为生命安全护航;立足健康本位价值,为全民健康助力;延展医疗辅助价值,为体医融合赋能。学校体育要积极践行担当: 完善在线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居家体育学习质量;开发疫情体育课程,实行疫情体育长期教育机制;发挥体育教师力量,助力推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发挥体育科研优势,服务国家科学防控疫情需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调查访问法、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三峡库区学校化、体育教育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主要结果显示:1)整体教育水平和层次较低;2)学校布局不合理;3)经费不足,化、体育教育设施较差;4)化、体育师资队伍不足,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5)教育基础薄弱、不稳,教师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研究目的: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了解、制定完善库区移民学校化、体育教育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以推动库区移民学校化、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0.
摘要:学校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探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模式,梳理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以期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后发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百年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武体分离”到“以武入体”的“体育化”演进;从“强种卫国”到“文化传承”的民族主义演进;从“由拳入操”到“段位入校”的“套路化”演进;从“以武强身”到“武以成人”的“身体化”演进。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发展逻辑使其丧失了自主性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学校武术教育“套路化”演进消解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技击表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武术“拳种”传承的功能,实现对学生“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