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对杨式太极拳演习者下肢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杨式太极拳演习者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比较严重,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髌骨外移是导致太极拳演习者膝病痛的主要原因;膝关节髌骨外移是由于动作错误造成"膝移距"的结果。研究提示,下肢动作"圆裆开胯",运动中膝与脚尖保持同向,是避免髌骨外移,提高太极拳健身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主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三维影像解析法,对十运会女子太极拳决赛(自选套路)的前6名优秀运动员高难度323B+3进行定量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武术竞赛规则中对太极拳旋风脚转体单脚落地动作转体度数的确定方法及连接难度的分值设置欠合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竞技太极拳发展趋势影响的分析,得出结论: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对太极拳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太极拳的竞技比赛上,还包括太极拳社会民间活动的普及、太极拳国际化的推广。《全国武术比赛竞赛规则》和《全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这两本规则目标定位不同,两本《太极拳竞赛规则》在修订上还需完善。太极拳的《两本规则》要互有分工、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摘要:以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首次颁布的各式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创编历史为主线,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制订提纲、初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史实考证、文野互补、视频对比、亲身实践等步骤和方法,访谈整理了主要创编者门惠丰和阚桂香教授的创编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经历及对当今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技术变化评价,旨在全面真实地梳理与记录各式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创编历史,总结其中创编规律,发现当今技术流变问题,促进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的本真化、科学化、竞技化发展,推动太极拳全面走向世界。本文内容包括:创编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动因与申请、创编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组织与实施、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撰写与拍摄、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技术规范与流变、太极拳规定竞赛套路的历程、反思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太极拳运动对人体脊柱的影响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Qualisys红外光测量方法对吴式、杨式、陈式太极拳的演练过程进行拍摄分析,比较各种类型太极拳运动对脊柱的影响,对脊柱弯曲情况进行曲线拟和;并比较出不同类型太极拳运动头、膝、髋等部位的运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递增运动负荷中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的心脏泵血功能,通气功能,摄氧功能较强,尤其是利用氧的能力较强,达到优秀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水平。赛后血乳酸恰在无氧阈水平上下,平均心率(陈式175.5次/min,42式167.1次/min,杨式155.1次/min)属有氧代谢的中等强度运动,男、女队员的血红蛋白普遍较高。认为缓慢圆活的太极拳运动能获得如此好的心肺功能反应与太极拳演练时注意拳式呼吸和运动训练强度恰在无氧阈水平及其“意气运动”的特点有关,根据太极拳运动员的氧利用率高,推测太极拳运动,对骨骼肌细胞的内呼吸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后还需加强对外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法,对参加6个月杨式太极推手与套路锻炼的50—60岁中老年女性心血管功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杨式推手运动强度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合中老年女性锻炼;推手与太板拳套路结合锻炼比单独太极拳锻炼更能提高中老年人有氧工作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太极拳术锻炼对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改善程度与运动强度成正相关,运动强度越大,心血管机能改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新规则试行后竞技武术太极拳自选套路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武术竞赛新规则修改实施后,对竞技武术自选套路太极拳技术发展状况及其相应的训练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讨论与分析竞技自选套路太极拳技术发展现状,找出与其相适应的训练对策,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找到相关合理、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谈新派女子太极拳竞赛套路服装的文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放宽对参赛服装的要求之后,女子太极拳竞赛套路服装呈现出多彩多姿繁荣的新派景象,打破了以往在款式、色彩、面料上单一、古板、保守的局面。为更好地推动太极拳比赛的和谐发展,拓展女子太极拳竞赛套路服装的表现和发展空间,对它做更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太极拳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发展动力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健身价值的定位是太极拳发展最鲜明的旗帜;深厚的文化意蕴是太极拳发展历久不衰的内在动力;理论的繁荣是太极拳发展深厚的物质基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是太极拳发展的外部保证;竞赛交流活动的开展是太极拳发展的根本动力;独特的社会功能是太极拳发展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轻灵柔和的一项运动,即可增进健康,又可起到防病治病的良好作用。高校是太极拳普及与推广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年轻人兴趣爱好的最佳场所。因此,结合教学对象对太极拳套路进行必要地改进与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太极拳的教学质量提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情况及问卷调查,分析和总结创新对改善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并希望通过交流达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2.
岭南南拳运动风格及其技理技法形成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拳派风格迥异,其技理技法也各具特色,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加以深入研究,主要结论是:岭南人们生产劳动的条件和方式,促进了南拳技理技法的形成;水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南拳风格的形成;岭南民间舞蹈寓意深刻,对岭南南拳影响悠久而深远;岭南人们具备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特征,更适合从事南拳运动;岭南文化兼收包容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优化了传统岭南武术;岭南人既保守又创新的性格,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南拳的精髓,使其不失传统又富有现代发展和创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3.
浅谈拳击教学方法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体育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拳击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拳击教法的创新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已成为提高拳击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综述法对拳击教法的创新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期提高拳击教学工作者对拳击教法创新的认识,进而提高拳击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对散打运动员的预见能力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训练指标与方法,使散打教师能够在教学训练中充分挖掘预见能力的潜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提高运动员预见能力的可靠性,使得散打训练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浅谈太极拳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并得到不断的推广。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着重研究了太极拳的教学步骤,在实践中采用模仿、分组观察、比赛的练习手段,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使练习方法多样化,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练得活,学得快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意识与呼吸、动作三者紧密的结合,构成了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的整体和内外的统一性,这与我国医学在治疗上的整体观念是一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四个班进行了阶段教学经验的总结、归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心理测量、实验等方法,以健美操和太极拳作为不同锻炼方式,对吉首大学部分大学生就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尊的不同影响进行了15周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5周健美操锻炼和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及各维度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效应不如健美操效果好,不同锻炼方式对湘西地区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产生不同的效益,均可促进身体自尊不同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研究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的关系,儒家"时中"思想与中正安舒之道,道家"时变"与舍己从人的原则,以及"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的关系,探究理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拳论拳理的上的体现。力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太极拳论》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18.
优秀拳击运动员教学实战与比赛后血乳酸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拳击比赛和教学实战的血乳酸情况,以我国备战世锦赛的24名优秀拳击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在比赛和教学实战后检测血乳酸浓度,其结果显示拳击比赛的强度较大,比赛对运动员无氧能力要求高;运动员对于教学实战的重视程度以及比赛强度没有达到比赛的要求,教学实战的训练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大级别拳击运动员专项耐酸能力训练方法及教学实战的质量有待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从健身效果、文化底蕴、参与人群等角度论证了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提出了太极产业的职业化、"中产阶级"和"平民"三条发展路径,并从政府重视支持、动作创编、文化和理论研究、商业运作、现代传媒、教学与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太极拳产业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对不乐观的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并指出太极拳是中年知识分子健身项目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