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课程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入体育教育之中,是顺利实施新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是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开展的宗旨,确立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现实中,健康教育的实施却呈现出种种窘况。根据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辩证关系,对学校教育中实施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惑进行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以期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的模式,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及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等方面论述了在我国高等学校开设小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该研究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主要立足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对澳大利亚创意身体教育课程模式实践进行剖析与解读,并从中获得启示。其内容主要涵盖:概念界定、本质特征、实施过程、目标设置、组织规划、评价等方面。研究认为:澳大利亚创意身体教育课程在以身体视角为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新导向、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共生、体育课程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体育教师由“教书匠”到“课程设计者”角色转变等方面为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新启示。其研究价值在于: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 2016年颁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对我国现行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组织、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等进行反思与总结,思考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方向,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与生活中获得身心健康与社会技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现状的分析,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提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应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先导,建构必修、选修相结合的大学体育的课程体系,实行弹性学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真正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三自主".  相似文献   

6.
人文与科学融合的足球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和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出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足球教育课程新体系,树立“育人夺标”的足球教育新理念,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合一”的足球教育课程新模式及实施的基本内容,为促进足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途径作了分析与探讨,同时对实施个性化教学中出现的片面性的做法给予了批判。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权衡好教育的个性培养与社会功能,有关理论与实践有待于体育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进行综述,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原因,为今后的体育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同时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速发展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各学科的课程改革已刻不容缓,体育课程改革同样如此。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高等职业学院体育课程概念及现状分析入手,就树立高等职业学院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完善体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考核与评价,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改革高等职业学院体育课程的必然性、重要性及可行性,为推动高等职业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先行,致使“工作母机”体育高等师范教育,必然要以培养“体育健康教育,,新型师资作为核心进行改革。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长春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如何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系统构建体育与健康融合的课程培养方案,梳理了其实施培养规格改革与实验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旨在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在拓展出的高校体育课程小型化只是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一类不是全部,它解决三个问题——特定目标、特定内容、特定的组织形式,以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课题的重要观点是改变以往的体育课程单一化倾向,推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的进一步个性化与多元化。寻找和高校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多元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行列中来.通过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研究,认为体育课程资源应该从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方面去划分,更能全面认识体育课程资源,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排球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出发点,分析排球课程体系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趋势,依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提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并论证其主要特征,以期构建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最优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目标导向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导向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规模大学的体育课程的特定目标,也必须根据需求导向来确定.明确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准确导向,将会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辨析,梳理后现代教育思想对课程文本体系开放性的阐释,厘清其对我国体育课程体系中理念、目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其在当代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局限性,为中国体育教育范式的视点位移和摆脱现实困境谋划方向,指出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干预是有效的,同时也是渐进的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从哲学的角度探讨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是:“同而不和”的弊端及历史经验;“和而不同”的学术理念。通过研究,以期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是否适应是课程改革稳步实施并进一步深化的关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学体育教师课程改革适应状况及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44名初中体育教师的深度访谈,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对体育教师在情感体验、观念认知、教学行为维度的不同描述进行编码,把体育教师课程改革适应分为适应、比较适应(被动跟随)、不适应(消极阻抗)三大情形。体育教师总体适应状况良好。适应过程呈现较多类型,主要有阶梯型、N型、V字型、倒V字型、U型等。适应型体育教师在各维度表现得较为积极;比较适应的体育教师认知能力不足或者具备适应的能力,但适应的意愿不够强烈;不适应的体育教师阻抗情绪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老教师群体。适应维度方面呈两极分化状态,且出现了认知、情感和行为适应顺序的倒置现象。影响体育教师课程改革适应的主观方面因素主要有:既往教学经验模式的干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认知、应对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意愿等;客观因素主要涉及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包括专业专职教研员缺位导致的体育教师缺乏引导、中招体育加试压力、体育教学安全以及场地器材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课程结构呈开放性、内容呈广泛性,课程教学方法日趋科学化,课程评价趋于理性化。但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育人为本还没有成为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带有全局性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连贯一体的育人体系,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做到协调统一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目前还存在着观念落后、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开发、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体育课程改革中所出现的“两头热、中间冷”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体育课程三级管理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过程中作为“中间层”的地方体育课程管理部门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建立反馈体系的建议,并初步设想和规划了反馈机构的基本原则、反馈机构的信息来源、反馈机构的具体功能、反馈机构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反馈机构及各机构之间整体运行流程,为推动体育课程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