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体制的转型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结束,原有的体育体制已经逐渐显示或部分显示出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态势,各种弊端也日渐明显。因此,为了保持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体育人才培养体制、运动训练体制、运动竞赛体制、体育科技体制、体育科教体制、体育产业体制七个方面来对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发展进行探讨、思考,以期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发展提供建议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金牌榜上首次超过美国和俄罗斯夺得第一位。但我们仅仅是竞技体育金牌大国,还不是体育强国。对中美俄竞技体育体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奥运会后竞技体育体制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预测。  相似文献   

3.
再论竞技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0年前曾发表了"竞技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文,被<新华文摘>1992年第12期转载.斗转星移,10年过去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标志着中国体育的发展迈向了新的里程.以新的视角"再论竞技体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试论文化传统对法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的体育管理与西方国家不同,却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法国在国际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大趋势中,仍以其重过程、以浪漫的文化特色和坚持信奉顾拜旦教育始终作为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发展竞技体育。法国竞技体育不是世界最好的,但它持之以恒的参加所有冬夏季奥运会,独树一帜的发展本国竞技体育,由此启示着中国坚持传统文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改革现有竞技体育的体制。  相似文献   

5.
试论人文体育与2008年"人文奥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承办权以后,要兑现"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提出"人文奥运"的主题.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将人文体育和人文奥运的理念内涵进行了科学理解及其相互关系加以分析,并在人文体育基础上讨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人文奥运"战略目标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三大理念,也是指导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理念.遵循"科技奥运",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客观精神和创新精神;遵循"人文奥运",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对运动员进行人文关怀,包括他们的身体状况、情感需要、受教育权利和退役后的出路;遵循"绿色奥运",竞技体育需要净化,需要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的中国武术这副良药.借助北京奥运会,让中国武术走向复兴,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拐角理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研究对象,发现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发展和制约因素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竞技体育自身发展态势需要高水平体育队伍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潮流,运行数十年竞技体育体制的强大惯性,现行竞技体育体制既得利益集团转变观念的难度,以及社会力量尚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等。通过对这些因素分析,提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拐点理论,试图为这种渐进式改革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奥运会对举办国竞技体育实力,优秀竞技人才和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及体育国际事务的影响研究,阐述奥运会对提升举办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利用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有利条件达到促进竞技体育发展和提升国际地位的目的,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为我国竞技体育的突破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将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产生重大影响.运用预测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哲学等基本理论,采用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和实践等方面,借鉴国外改革经验,研究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趋势,以把握住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未来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0.
德国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其体育体制为社会主导型,以"俱乐部体制"为基础,体育管理的任务主要由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来实现,使体育事业得到均衡发展。通过对德国体育体制及其成功经验的研究和总结,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提出两个方面的建议:对于竞技体育要完善"举国体制"、优化发展模式;对于群众体育要推进制度改革、发展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田径运动作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而使得其在大众当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结束,大众对金牌和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产生了质疑,从而使得总体水平不强的田径运动的发展成为了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综合分析世界各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状况可知,我国田径运动的未来发展应当从国家体制向商业化方向转轨,最终实现田径运动的职业化.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国际篮联决定对篮球世界杯和奥运会赛制进行改革.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新赛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际篮联赛制改革目的是提升篮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影响力,刺激篮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促进世界篮球竞技水平均衡协调发展;新赛制有利于中国男篮竞技水平的提升,但对参加2019年世界杯争取亚洲最佳战绩,争取2020年奥运会参赛资格极为不利.通过分析新赛制下中国篮球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中国篮球发展的应对策略,为中国篮球尽快适应新赛制以及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归纳等方法,从健美操进入奥运会的背景、奥运“瘦身”改革的大环境出发,对健美操进入奥运会自身因素的不融性和健美操与奥运竞技体育在技术方面的可融性等进行了分析,以唤起大家对健美操项目发展的深入思考,从而为健美操能进入奥运会,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体育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新形式,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阳光产业"。北京的体育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可以极大地促进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北京奥运会举办后的体育产业效益进行分析,研究奥运会后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可以促进北京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20多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发展迅猛,对中国女子体育发展影响深刻,一面为中国女子体育奠定了财物保障、时间保障、思想观念、政策扶持等基础,取得举世瞩目的 成就,同时,又因经济变革中存在的问题而制约女子体育的发展,存在体制不完善、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不足、经费欠缺资源配置失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预计未来中国女子体育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为重点,通过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科技训练增竞技实力、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积极培育体育市场等,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女子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协调发展,女子体育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奥运会对举办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和特殊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和社区体育也得以迅速发展。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对群众体育、社区体育影响更为直接与深刻。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北京举办奥运会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得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的社区体育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具体表现在社区体育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性意识和社区体育思想观念普遍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在逐年增长;政府和社会力量对体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在逐年增加,社区体育设施得到普及与改善;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在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7.
体育关系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竞技关系,经济因素的介入使其不断复杂化。竞技体育领域的纠纷不断涌现,能否公正、高效地解决这些纠纷已经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加之2008牟夏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竞技体育纠纷,能否公正、高效地解决这些纠纷关系到奥运会是否能顺利进行以及我国在世界之林的形象。体育仲裁是解决竞技体育纠纷的最通常的方式,对体育仲裁进行研究对我国竞技体育纠纷的解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中国传统体育的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探析传统体育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今传统体育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加强社会宣传,理性看待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国家建立有效的保护制度,政府积极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传统体育的流失与破坏;加快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改革,为振兴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合格的指导者;充分挖掘传统体育的现代价值,为现代人身心健康提供绿色营养。  相似文献   

19.
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体操队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第27届悉尼奥运会以来举行的有代表性的国际重大比赛中,中国体操队与世界体操强队实力的对比、分析,了解当今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状况,找出我国竞技体操的优势和不足,旨在为我国竞技体操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