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述了举证责任的倒置问题 ,分析了我国《海商法》中有关火灾免责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定 ,从法律所追求的公正公平的角度 ,认为我国《海商法》如此规定造成承运人与货方之间关于火灾免责举证责任分担的不平衡 ,并提出作者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我国港口经营人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立法空白和司法混乱问题,在介绍港口经营人定义的基础上,论述我国法律体系下港口经营人的法律地位问题,确定其独立合同人的法律地位.通过借鉴最新国际立法《鹿特丹规则》下港口经营人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相关规定,探讨我国建立港口经营人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合理性.最后论证建立我国港口经营人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最佳途径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明确增加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商法》将国内水路货物运输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致使我国一直将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与国内水路货物运输实行两套不同的法律制度。随着现代航运的发展,这样的"双轨制"已出现法律、理论及司法实践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当前我国航运市场的现状、司法实践及国际航运业发展趋势,研究将我国《海商法》适用范围拓展至国内水路货物运输的可能性。建议扩展我国《海商法》第4章的适用范围至国内水路货物运输(包含沿海货物运输和内河货物运输),并考虑到内河货物运输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区别,建议对内河货物运输的相关规定单列一节,同时在扩展空间范围时应注意对《海商法》总则部分第3条的船舶的相应概念进行修改以及与其他相关制度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关于船舶所有权的法律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没有具体规定,而《海商法》中的有关规定又略显陈旧。本文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船舶所有权的法律适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围绕船舶发生的物权或债权关系是我国《海商法》调整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海商法规范的船舶相对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船舶而言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我国《海商法》调整的几类海事法律关系中船舶的范围也各有不同。笔者以我国海商法第三条中船舶的定义为基础对各章节中所适用的船舶之具体范围进行详细分析 ,力求弄清其区别与联系 ,以便对海商法理论的研究和海事审判实务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理论上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规定》)中有关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规定,通过分析代位求偿权的基本概念、第三人在代位求偿诉讼中常见的抗辩理由、第三人抗辩保险合同的法律依据、《规定》第14条对第三人抗辩保险合同的否定、《规定》第14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52条之间的关系,认为代位求偿权是一种仅仅存在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基于海上保险合同的相对权利,因而第三人不能通过抗辩保险合同来抗辩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并且,第三人只能以对抗被保险人的理由来抗辩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阐述《规定》第14条给代位求偿权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物权变动所遵循的公示公信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对物权效力所具有的追及力的限制,旨在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保护善意取得的合法权。一、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现状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89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的财产享有共有的权利,承提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海商法的对象和适用范围的不同观点,简述了“海商”一词的由来,探讨了海上运输的性质与交通运输法的分类。作者认为:海商法主要是关于海上运输的规定,借以调整和处理航海和海上运输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考虑到我国沿海与远洋运输实行的是不同的法律制度,并且短期内这种状况不会改变,与其制定统一的海商法典,不如分别制定单行法规更为实际。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第10条规定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根据我国《海商法》和《物权法》船舶所有权变动的规定,阐述《解释》第10条第1款和第3款规定在适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指出:为避免引起歧义,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该第10条的解释应不适用于一船多卖下的某一买方根据船舶买卖合同约定的条件已合法取得船舶所有权的情况.当该买方已根据买卖合同的约定合法取得船舶所有权,依据物权主张权利时,请求权应当优先于其他买方的债权请求权.这样的解释符合私法自治的精神,也更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鼓励船舶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提出,成人高等教育实行《毕业证书》、《单科合格证书》和《专业证书》三种证书制度。对《专业证书》制度,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又专门印发了《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试行〈专业证书〉制度的若干规定》(下简称《规定》),指出:“《专业证书》制度,是由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11.
受贿罪为身份犯,行为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点在《刑法》第385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刑法》第93条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也加以具体界定。但随着我国体制的变迁,国家工作人员的具体范围和认定原则也在不断变化,对此问题仍需重新澄清和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的母法,是市民社会中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本文通过探析确立民法基本原则的准则,以期重新审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在我国的适用问题,使我国民法基本原则渐趋科学、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为司法实践中有关基本原则适用问题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和平台.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两大法系诉讼证明标准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陆法系在刑事、民事诉讼中适用的是同一种证明标准,大陆法系的民事证明标准明显高于英美法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民法史上,典权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最初,典权制度以习惯法的形式存在于民间;清代,典权制度散见于大清律例、户部则例中;清末修律时,“一草”对它只字未提;民初,“二草”将典权制度列为专章,但与不动产质权相含混;《民国民法典》对典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典权制度再次沦为习惯法。考察典权制度在民法史上的立法状况,关注其命运变化,分析其存在的独特价值,也许能为当前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物权行为理论是德国民法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却长期处于被否定的地位。目前在探讨物权法的立法实践中,学们对我国物权立法是否采取物权行为理论仍存有较大的争议。本主要论证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区分原则和无因性原则,认为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二是不同的法律事实,债权行为的无效并不必然导致物权行为的无效。随着物权行为理论的深入研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必将会被我国学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事登记法在工商管理法律体系和民事主体法律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分别体现出不同的公法属性和私法属性。基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因素,强势公法色彩的退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慎重对待这两种不同地位及属性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诉讼时效制度是民法上确立的关于债权人的债权在何种时间内受到法律强制性保护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该项制度中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中断等,由于法律规定的较为原则,因而在司法实践中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导致了法院和仲裁机构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如不加以规范和限制,将有失公平、公正。诉讼时效规定是国家法律的一种强制性规范,对债权人、债务人是一种约束,同样对法院和仲裁机构也是一种约束,应当一体遵守。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代理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民事诉讼代理制度坚持的是诉讼"大众化"的思路,基本没有明显的限制.但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民事诉讼代理制度已日益暴露出一系列弊端.这就要求对我国民事诉讼代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民事强制律师代理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诉讼保险制度;保障诉讼代理人的调查取证权.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体育彩票若干法律问题的法学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研究法,就我国体育彩票若干法律问题的不同观点,从民法学和行政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体彩中心不具有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而是总局委托授权的事业组织;各省级体彩中心与代销商签订的是委托代销合同而非行政合同;彩民因购买体育彩票与彩票发行机关订立的合同为射幸合同.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看来,一切自然状态都是需要进入公民状态的,人类只有进入伦理和律法的公民共同体,才可能真正谈得上尊严和价值。宪法公民社会是包含国家共同体和自由国家联盟共同体在内的法权体系,是康德所要构建的律法的—公民共同体。宪法公民社会体现出几方面的主要特征:权利概念是宪法公民社会的基本内涵;建立在道德原则基础之上的律法正义原则是宪法公民社会构建的基本原则;而共和制、代议制和自由言论则是宪法公民社会的主要制度性特征;彻底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则是宪法公民社会的终极目标。宪法公民社会是人类实现善德与幸福统一的至善——"上帝的国"在地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