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何种关系,是体育学理论研究中的基础问题.长期以来,学者对二者关系发表了诸多论著,这些论著中就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观点大体可分为三类:"主次论"、"冲突论"、"同一论",但每种观点均有利弊.习近平从政治家的视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作了重要论述: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之厚植基础,竞技体育可以带动群众体育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厚植"意味着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深厚基础,竞技体育必须根植于群众体育带动"意味着竞技体育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为竞技而竞技,竞技体育必须以其"先锋"优势引领群众体育发展.习近平体育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社会发展的最终本质目的阐述.要以习近平体育观为指导思想,要求我国在普及群众体育的同时,坚持与完善竞技体育,协调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最终实现二者的协调、互补、互促.  相似文献   

2.
德国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其体育体制为社会主导型,以"俱乐部体制"为基础,体育管理的任务主要由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来实现,使体育事业得到均衡发展。通过对德国体育体制及其成功经验的研究和总结,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提出两个方面的建议:对于竞技体育要完善"举国体制"、优化发展模式;对于群众体育要推进制度改革、发展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单位社会走向消解,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成为当代中国基层治理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与实践议题。在此背景下,社区体育也走上了群众体育的中心舞台,成为了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单位体育逐渐淡出研究的视野。然而,在此渐变的过程中,体育界却缺乏对"单位"和"单位制"内涵的评判及对我国"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过程的复杂性和群众体育发展整体环境的考量,片面地认为单位体育的"退场"和社区体育的"入场"与"升级"是一种替代的关系,也过高估量了社区承接群众体育的能力。为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所提出的战略目标,基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客观现实,以"单位"与"社区"融合的视角,运用社会融合、场域、区隔等理论,探讨新时期基层群众体育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再论"举国体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从对于举国体制历史沿革的再认识入手,根据若干专家的论述,归纳出举国体制具有政府管理型体制,重大项目管理体制,资源集中投入型体制的基本特点.进而提出举国体制不适用于全部竞技体育,而又可能适用于急需解决的公益性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观点.最后阐述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可持续发展和效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1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我国群众体育的现状研究指出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并且就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所涉及到的经济、社会、文化、人力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我国发展农村体育以及群众体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以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辨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问诊中国体育,发现竞技体育错位、群众体育尴尬、学校体育哭泣的根源在于竞技体育异化对其本质的背离、二元社会结构对群众体育的影响和传统文化对学校体育的束缚。基于现状剖析和解读,提出"追寻体育真义,坚持体育为人之属性;关注体育民生,解决大众健身之难题;重塑身体文化,回归文化体育之本原"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再论我国体育体制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我国体育体制的历史沿革,指出现行体制制度变迁的诱导因素包括四方面内容:1.现行体育体制内部的局限性;2.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失衡;3.体育体制外界环境的变化;4.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体育强国目标的战略要求。提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在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体制改革与自下而上的“诱导性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研究进一步指出,我国体育制度变迁的改革方式在于:1.促进运动协会的实体化,储后备力量于社会;2.完善竞技体育发展的院校化,蕴竞技力量于高校。  相似文献   

8.
体育保险是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概括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现状,阐述我国体育保险体系内涵、特点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竞技体育保险为契机和"龙头",构建竞技体育保险、学校体育保险和群众体育保险三位一体的中国体育保险体系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竞技体育群众基础与群众体育的差别、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资源挤占、锦标主义和竞技体育异化对群众体育的伤害三个方面,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矛盾进行分析,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认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关系,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大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探索体育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置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从竞技体育的管理与运行模式、竞技体育观念、竞技体育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创新问题做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举国体制"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体制,但由于该体制诞生于我国社会转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日渐显露,在我国体育事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应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体育领域讨论法律运作问题,必须以我国当前的现行法律为依据,从观念上消除体育行业规则与国家法律之间存在的冲突,进而对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进行现实的分析,并探索法律运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体育公益诉讼,为司法权力介入体育领域内的违法行为提供程序法上的有力支持,从而为实现我国的体育竞技活动公平健康的发展,提供一种基于现实法律制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拐角理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研究对象,发现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发展和制约因素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竞技体育自身发展态势需要高水平体育队伍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潮流,运行数十年竞技体育体制的强大惯性,现行竞技体育体制既得利益集团转变观念的难度,以及社会力量尚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等。通过对这些因素分析,提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拐点理论,试图为这种渐进式改革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媒体已经将竞技体育媒介化、奇观化。分析了体育媒体奇观的形成,指出:体育媒体奇观只是现代体育的"拟态图景",对竞技体育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违背了竞技体育的内在规律;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助长了精英竞技体育的盛行;消解了竞技体育的精神本质;助推了竞技体育的不可承受之重。这些不仅严重地削弱了竞技体育的自主性,也直接导致对社会大众对体育精神误读和对体育责任的漠视。认为媒体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回归体育本质。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为不断满足我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促进我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我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主要由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与技术选择三部分组成,当前在这3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是核心;以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和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专项财政制度为基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不断完善分层次、多元化、竞争式的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技术选择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两者发展的不同位序是顺应不同时代需求和体现发展策略的不同路径选择,且因应形势的转变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外延和治理模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中国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程进行梳理,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探讨,进而驳斥主流论调中表达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一对矛盾的观点。提出了构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生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平衡地域特色,助推二者均衡发展;多元合作、敦促组织互补,寻求二者协调发展;精准评估、建立双向监评体系,促进二者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竞技状态的发展变化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建立的基石,也是当前挑战周期理论的突破口。那么对竞技状态的认识决定了对周期理论的评价。从对竞技状态的概念及其定义讨论着手分析了竞技状态对周期训练理论形成的作用,提出训练周期理论仍然是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体育制度创新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这一制度选择的胆量和勇气。同时,我们也明显感觉到,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充满了盘根错节的矛盾,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计划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从而制约着体制的创新。为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制度结构体系,需要突破对原有制度的"锁定"状态,探索体育制度创新的路径。这些路径包括政府主导型的体育制度创新;社会主导型的体育制度创新;政府与社会互补型的体育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9.
竞技运动中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的层面对竞技运动与游戏的内在同一性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分析竞技运动的内在精神与外显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剖析竞技运动各类"异化现象"的合理性及其产生根源,理清竞技运动的发展脉络,提纯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的精神实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即通过竞技运动中所特有的教化功能促进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现行"举国体制"的背景下,高校运用"体教结合"模式办高水平运动队,正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重新阐释"体教结合"是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视角变化而变化的内涵基础上,提出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独特理念,并揭示在科学发展观下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学生自豪感等学校建设的实际价值,为培养真正能适应当前社会的竞技型人才,保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竞技体育与教育的双赢目标提供了有效策略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