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高水平乒乓队在两个相邻比赛间的小周期训练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观察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科技大学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在两次比赛之间的小周期训练进行了观察分析,并通过比赛对运动员的成绩进行了比较,认为在两次相邻比赛之间的训练小周期安排应有1个减量(恢复调整)→量的强化→减量→强度的强化→减量(恢复诱导)这么一个过程;只有按照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循环节奏进行,使机体内能源物质的累加消耗得到超量恢复后,再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训练,才能获得新的超量恢复和新的机能提高;两次训练间歇时间要适宜,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训练,机体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运用现场观察法和实验法,对2008年在昆明高原备战世界杯亚洲区比赛的中国国家队的赛前备战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探索在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身体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赛前训练期间竞技状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高原适应阶段、基本训练阶段、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和赛前准备阶段;高原适应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较大,运动员机体对负荷刺激反应较强;在基本训练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都达到较高水平,运动员机体出现了训练适应现象,疲劳感逐步下降,恢复过程加快;在竞技状态形成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减少了负荷量,大多数队员处于超量恢复阶段,最佳竞技状态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运用现场观察法和实验法,对2008年在昆明高原备战世界杯亚洲区比赛的中国国家队的赛前备战过 程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探索在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身体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赛前训练期间竞技状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高原适应阶段、基本训练阶段、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和赛 前准备阶段; 高原适应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较大,运动员机体对负荷刺激反应较强;在基本训练阶段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都达到较高水平,运动员机体出现了训练适应现象,疲劳感逐步下降,恢复过程加快; 在竞技状态形成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减少了负荷量,大多数队员处于超量恢复阶段 ,最佳竞技状态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大赛前的短期强化中周期训练,是运动员参加大赛前必不可少的一个训练阶段。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在大赛中的水平发挥。因而,如何设计和安排这一阶段的训练不仅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运动员的体力恢复有关键性的作用。大赛前的短期强化又要使运动员在心理、气候、场地环境以及大赛的赛次安排上都有所适应。但大赛前的短期强化中周期的训练不同于其他训练阶段的训练,在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和其训练特点,以及大赛举办地的气候、场地、比赛时间和赛次安排等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大赛前短期强化中周期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赛前训练是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极为重要的训练阶段.对赛前训练适宜安排的探索需经反复尝试和调整,并根据运动员状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部分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参加国际性大型比赛以及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游泳比赛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世界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介于2到9周之间,大部分为3周,可通过“赛后赛”反推赛前训练的适宜时间.赛前训练的负荷安排是减量提质,运动员的各种生理迹象是赛前调整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现代竞技游泳更加注重技术细节的控制和追求.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甚为重要.赛前训练阶段常用的方法手段有模拟比赛训练、测验比赛及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培养短跑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多是心理和比赛经验等方面进行训练,采用以大型田径比赛的赛制规律作为构建训练小周结构,以连续强度负荷与恢复相结合的课间训练节奏,来提高高校短跑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可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
体能类项群优秀运动员重大比赛前训练安排的规律(待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赛前训练是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为创造优异成绩所做的专门性准备训练过程。体能类项群赛前训练阶段的时间,根据专项的不同特点,安排的长短不一,一般在21~45天之间;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大负荷高峰的出现,比赛负荷的比重,以及临赛前负荷的调整的最佳时间,也因项目和运动员水平的不同而不尽相同;赛前训练内容的选择和方法、手段的采用与平时训练有较大区别,赛前训练必须制订周密的计划,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安排和调整好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8.
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是备战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举重运动员只有在比赛前通过各方面的调整,在临赛前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才能在比赛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身各部分力量,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研究通过对张湘祥成功参加2001年广州九运会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赛前训练负荷特征研究,揭示张湘祥赛前训练的周期节奏、训练水平变化、负荷及其调控等特征,为其本人及中国男子举重队成功参加2008年奥运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赛前高原训练作为一种强化训练方法,其负荷安排对提高女足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安排意义重大,但国内外对此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很少,为此,以我国优秀女足为研究对象,对其赛前高原训练的负荷安排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全国女足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的规律,为今后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依据现代训练周期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普通高校赛前小周期训练的训练时间安排、训练负荷安排、训练内容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安排以及心理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对高校田径体能类项群运动员赛前小周期训练计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期身体机能评定及营养恢复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了寻找和探索田径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评定和营养恢复的方法,在200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期间对山西省32名田径运动员进行了为期4周的营养补充和生化指标测试对比。通过本次赛前训练期的营养恢复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好时,一般来说成绩较好,提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营养计划对zz改善运动员机能状况,乃至创造良好运动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可以说明道安营养液对提高男运动员血睾酮水平有一定效果;结合多年跟队科研实践,初步制定了用血红蛋白(Hb)、血液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血清睾酮(T)和血清皮质醇(C)等生化指标来评定运动员机能能力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对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奥运会训练过程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有效的训练过程控制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环节。研究通过综合现场观察、实验、录像分析等方法,对陈中、罗微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训练过程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大赛前的训练应把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课实施、动作技术、训练负荷、康复营养与运动员训练行为、心理调节紧密结合,保证运动员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竞技状态参赛。研究同时显示大型综合性比赛,其特点是比实力、比心理、比竞技能力储备、比临场指挥、比实战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赛前自组织状态影响的神经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名健将以上运动员(全国冠军以上4名)采用时序实验观察方法,分别采集运动员上高原前、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下高原后12 d(赛前10 d)的训练成绩,生理生化、免疫指标,脑对运动训练负荷的自主适应调整指标等.实验表明:1)高原训练不能代替专门的赛前训练安排,高原训练效应的保持,依赖于赛前训练与高原训练强度控制安排的连续性.2) 脑功能指标如信息熵离散,信息熵集中的主震荡水平离散或右移,均提示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而一般生理生化指标如血色素、血清尿素氮等只能反映运动员的一般功能状态,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对陕西省男子轻量级一线赛艇运动员在甘肃刘家峡1850m水上高原训练的研究,观察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观察平原--高原--平原这种交叉训练对机体血液流变的影响,为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可能的机制之一,同时为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能力是否与血液流变有关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为科学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显示:高原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实际耐力水平,达到了本次高原训练的目的.高原训练可使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改变,高原训练回平原后,流变学各指标发生良好的改善,从而提高机体利用氧,运输氧的能力,延缓疲劳的发生,从而提高运动能力.本研究提示,高原训练回平原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皮划艇科学训练的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剖析及重新认识皮划艇训练的本质特征及规律,为构建皮划艇科学训练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整合了皮划艇速度训练新理念,建立了训练实践操作平台,并围绕奥运战略,改革竞赛制度,以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表现能力,实现合理调整教练结构,"借脑"实现第一资源扩张,促进了教练员个体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应贯穿于运动员的训练阶段、比赛阶段和恢复阶段。以理论为依托,注重可操作性,从心理学、生理学、训练学等视角详细论述了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机制,探讨了心理干预在运动员训练、比赛和恢复等3个阶段中的渗透与应用。最后,提出以心理干预为核心手段的运动员运动损伤防护体系的构想由4个核心部分组成,分别为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过程中的调节、监督、反馈与指导中心,训练阶段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比赛阶段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恢复阶段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男子铁饼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铁饼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依此来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研究结果发现:1)赛前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能消除运动员各种紧张的心理状态.2)运动员加强赛前心理训练,对稳定运动员的思想情绪,提高运动成绩,有直接的关系和影响,是竞赛成绩好坏的关键.3)长期在运动员的训练或比赛中实施心理训练,可以培养运动员坚定、勇敢的品质,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机体适应能力.建议把在运动训练中突出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悬吊法对跳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以北京队11名跳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3个月以悬吊法为主的体能训练,主要针对核心稳定性、下肢爆发力、专项技术,以及悬吊法体能训练的负荷与特点进行研究,试探索跳水等技能主导类项目体能训练的新方法。结果发现,通过3个月的悬吊法体能训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与核心稳定能力,特别是在非稳定状态下平衡能力与核心稳定能力有很大提高,这也说明其内部肌肉和肌肉之间的协调性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从前后纵跳测试结果发现运动员下肢爆发力也有明显提高;所有这些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其专项技术能力的提高。研究证明:悬吊法为主的体能训练方法是一种新的力量训练方法,尤其对跳水等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情绪的心理训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九运会以后,全国各运动队对武术优秀运动员心理训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重点是武术运动员心理训练与自我调整过程以及运动员的思维特点与训练水平的提高.从比赛过程看,运动员的情绪变化是有鲜明特点的,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赛场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为此,提出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出最好的技术水平,从而取得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20.
摘要:2006年羽毛球比赛实行21分制,使强队之间的比赛更加激烈,比赛结果更加不确定。面对新情况,研究主要采用专家访谈、实践设计等方法对中国国家羽毛球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体能训练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羽毛球项目是以有氧能力为基础,磷酸原和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的运动。我国羽毛球运动员存在功能性动作障碍、运动损伤率较高,腰伤已经成为影响队伍正常训练的最大障碍。通过矫正性练习可以有效预防损伤,并改善身体形态、动作模式、提高运动表现。羽毛球体能训练体系主要由评估、方案、反馈、完善4方面构成。伦敦奥运会备战体能训练划分准备期、赛前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在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衔接方面,功能性训练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奥运会前的程序化参赛演练为运动员的最后备战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