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招生单位的名称数量、培养层次、专业设置、科研状况等方面,对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态势进行研究。提出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人才应立足社会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加强体育交叉学科建设,与其他专业院系联合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发展势头良好,培养目标定位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课程设置向综合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比重低,专业设置单一;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革新;科研水平亟需提高;培养体制僵化。认为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人才应立足社会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加强与体育交叉的新学科的建设;做好与其它专业院系的联合培养工作;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以侨生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个案分析,阐明了侨校现行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并依据侨校的办学使命的特殊性、生源的国际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等特色,构建了侨校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发展的方向:围绕"侨"字,提升特色,适度纳入具有侨生文化特征的课程;课程设置应兼民族性、国际性、时代性于一体;加强内、外招生课程分流设置的力度与深度。以此为基点,提出了特色发展的具体途径:发挥自身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依托本校他学科的优势,在培养模式、学术研究、教学资源等方面寻求共域,借力发展。认为侨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采取边实践、边研究、边优化、边完善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211工程大学”中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无师范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占有很大比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类大学拥有综合性强、学术氛围浓厚、办学资源丰富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明晰、师范性缺乏、实践性不足的劣势。为此,无师范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应该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独特的培养模式,加强教育类师资队伍建设并重视师范性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以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本科教育必须实施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围绕培养一流教师,建设一流课程,实现一流教学的新思路,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比较分析,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本科教育视域下大学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认为我国对高校和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重科研、重学术、重获奖、重发明等,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理论大于实践。研究认为本科教育第一要务为人才培养,大学体育的深化改革必须为培养人才服务,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依据,办学条件为依托,办学环境为依靠,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全面提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新时代大学体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综合性大学体育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综合性大学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发展方向"迷失",成才教育方法落后,竞技体育"困惑",学科建设"残疾",师资队伍"边、穷",资源分配竞争力不足,改革勇气不够,创新能力匮乏,服务功能"短板",特色发展缺失等等。本文在研究论述十大基本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体育对心理健康功效研究文献的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4-2006年11月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元分析。旨在弄清13年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研究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发展。结果显示: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更显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大学体育改革的第2阶段以来,研究论文逐渐增加,第3阶段达到高峰期;对综合研究较多,体育专业和具体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研究较少,项目之间、专业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较少;高职称、高学历、男性、体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定量研究论文多。大学体育对心理健康具有高度显著性水平,平均效应量为中等。  相似文献   

8.
综合性大学办艺术专业有它的学科优势,但怎样发挥这些优势办好艺术专业一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办学指导思想,科学的学科定位及具体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笔者认为要探究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定位,只有在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与科学的学科定位的前提下,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否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出等诸多方面对办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培养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情况,就培养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从大学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培养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体育创造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结构不适应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需要及体育教师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主导意识不明确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课外体育活动中场地、器材不足,缺乏科学指导等原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创造力培养途径,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建议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使之掌握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营造促进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情境,改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创造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现状的调查,依据新《指导纲要》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要求,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新的《指导纲要》思想指引下对普通高校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构。制定突出过程性评价和人文素质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布,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计算机技术,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及人工智能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推理机制的评价模型,开发了大学体育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为大学体育评价工作提供了方便、灵活而统一的软件平台。系统采用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推理机制的评价模型,从而克服了以往评价时用最大、最小合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所造成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在高校场域内传播具有应然性,主要表现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驱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需要、民族体育文化特征导向、全球化发展使然等动机。基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外部因素与自身文化特质不利等内部因素的双重冲击,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的传播陷入瓶颈期,利用内外因的辩证分析法,从民族体育文化自身、政府与高校等不同维度寻求突破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福建省部分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较低,锻炼时间不足;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都低于男大学生;福建省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5.
粤西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粤西地区高校体育社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大学生体育社团良性发展提出了加强管理、积极扶持、设立激励机制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育自身的价值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本体化发展有待加强,支柱性产业主体尚未形成,体育产业化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产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体育运动:战略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体育运动长期处于边缘状态,一直期盼着被学校和主流社会的更大认同。这样的认同发生在21世纪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前后。进入21世纪,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运动越来越注重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伴随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们对大学体育运动的认识和大学体育运动的实践在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大学体育运动仅仅是"体育教育"的传统狭义体育观逐步让位于大学体育运动是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的"素质教育"的广义体育观。  相似文献   

18.
“体教结合”是中国特色的正在实践中探索和尝试的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1987年发展至今,褒贬不一,通过对现存五种模式的辨析以及对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的实践分析,揭示出“省队校办”模式在“体教结合”方面所做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使学生真正具有了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和<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奋斗目标.本文论述了体育意识的函义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与方法等.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教结合"是中国特色的正在实践中探索和尝试的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1987年发展至今,褒贬不一,通过对现存五种模式的辨析以及对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的实践分析,揭示出"省队校办"模式在"体教结合"方面所做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