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教体融合”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培养体系实现高层次融合的一种尝试,是我国新时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创新,它对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辨析“教体融合”与“教体结合”二者本质差异的基础上,从政府体育行政职能的转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高校实行“教体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剖析现阶段高校实行“教体融合”存在着观念落后、组织封闭、资源缺乏、训练模式刻板、管理体制僵化等瓶颈问题,为探索有效的“教体融合”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加快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体教结合"模式,有必要对我国实施"体教结合"模式进行系统、全面地总结。这是探索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需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及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体教结合"模式涉及到的各类组织及个体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出推进"体教结合"模式应当贯彻的重要原则。遵循统筹"两个服务"、尊重"两个基本规律"、坚持"三个有利于"、注意"四个学段衔接"、处理好"五个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推广"体教结合"模式,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现行"举国体制"的背景下,高校运用"体教结合"模式办高水平运动队,正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重新阐释"体教结合"是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视角变化而变化的内涵基础上,提出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独特理念,并揭示在科学发展观下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学生自豪感等学校建设的实际价值,为培养真正能适应当前社会的竞技型人才,保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竞技体育与教育的双赢目标提供了有效策略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环节入手,对上海、江苏南通和浙江舟山的普通学校和体育专门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进行研究,了解目前普通学校和体育专门学校"教体结合"实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学校"教体结合"经验进行总结。探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结合国家政策方针,以高等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比对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教体结合"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及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有文化、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势在必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思路,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探索性见解。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教两系统学校对各自优势与劣势的认知基本符合当前的现状及趋势;体育系统学校生源短缺、质量下降、出路不畅、读训矛盾等问题仍然严峻;教育系统学校的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呈下降之势;体教两系统学校对"体教结合"优势的认知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认知与诉求更为强烈;体教两系统的学校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秩序的诉求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诉求愿望更为强烈。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体教结合模式为研究起点,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研究体教融合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方略,以期为我国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由于存在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等,使体教结合必然走向体教融合;国家行政部门职能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为之奠定了基础;体育与教育部门应该在教育观念、管理方式、竞赛方法上进行改革与转变。  相似文献   

8.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现代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为立论依据,探讨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依托医学教育资源,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构建"医体结合"的体育课程方案,体现优势特色。实验结果表明,"医体结合"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而且培养了学生医疗处方和体疗处方的双向处方能力。对走出一条适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改革新路,培养既懂"医"又能"体"的复合型人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体教结合"的产生开始,梳理了"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分析出"体教结合"困境的本质在于体育部门与学校的目标错位、体育部门与学校的职能混乱、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偏颇与低效率、高校"体教结合"违背运动能力形成规律。结合当前大举国体制提出"体教分离"的构想,指出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和竞技体校实施"体教分离"的基本思路,并对"体教分离"后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运动员退役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体教结合"以及社会评价方面的文献、书籍等资料,结合专家建议与问卷统计结果,以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为依据,结合传统校与体校的对比分析,从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及运动员家长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探寻适合河南省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充分体现本院"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逐步形成了"以武传文"为基础,"以武修德"为核心,"竞教结合"为手段,"武医渗透"为支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以期能对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如何培养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则成为了这一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与核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基于教育体系角度对我国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如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行了探讨。本文以"体教结合"为切入点,以独特的教育角度将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促进江苏高校“体教结合”良性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办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改进对策,以促进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的良性发展,为江苏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多年来造成"体教结合"无实质进展的体制问题,根据现阶段中国体育与教育行政机构分置的国情,从界定"体教结合"的新概念人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构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合作共为的体教联合体.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安徽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为依据,重点对其中的生源、学训矛盾、经费、竞赛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探寻适合安徽省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6.
后奥运时代,高校是举国体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补充路径之一。查阅“体教结合”的相关文献并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女子乒乓球俱乐部在招生、管理、教育和市场运作中的成功经验,提出研究型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在招生政策、科学文化素养培养、经费保障和产学研等方面的优势,以“校体企结合”模式,合理配置三方资源,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为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参赛任务,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岗定教,学工交替"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对"以岗定教,学工交替"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不足和人才培养效率低下,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运用节约型社会理念,探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对策,即通过深化"体教结合";提高教练人才素质;调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按照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构建"体医结合"的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体医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0.
如何发挥体育和教育的双重优势,使竞技体育的人才既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修养又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这是我国当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体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训结合"。就"学训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对"体教结合"怎样更好的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出对策,同时也可以对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