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为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所谓"文体不分家",从文化角度分析体育事实能够更好地增加体育事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能够看出高校体育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等,可以从文化视角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重新定位。本文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与体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丰富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探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与方略。研究表明:1)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集中体现在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2)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分为武艺、游艺、养生三大类教育传承内容,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类别运动项目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体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可设计出1~9年级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建议构建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其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丰富课外锻炼和竞赛活动,构建传统体育"学、练、赛"体系;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为落实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保驾护航;突出传统体育项目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将其纳入体育中考内容体系;组织专门培训,支持外聘专业人士和传承人授课;培养专门人才,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更加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被提上日程。基于实践中的思考,结合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重要价值、基本理念和具体路径3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要从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发展的维度认识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双创"原则、要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核心目标、要以培育民族精神为深层目的、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最终追求。提出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以身体实践为根本手段、以学校体育为主阵地、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希冀为进一步增强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为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等院校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切实加强高等院校传统武术的教育与传承,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母体文化,是未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体育课程文化是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日趋深入而出现的越来越受到人们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对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本身的繁荣与创新,还是对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与反思,体育课程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从物质层、制度层、观念层对体育课程文化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体育课程文化的基础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其核心是体育价值观,主要任务是传承民族文化。体育课程文化具有物质依附性、普遍适用性和民族性、创新性与生成性、显性和隐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群众体育发展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是落实广大农村学生享有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 是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改革走向深入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分析农村群众体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 估量农村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成果的期望, 探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本文从农村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出发, 把农村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概括性地描述为: “传播体育文化, 促进学生健康。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在我国单独设立的时间较短,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雷同,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还没有形成。该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岗位实践操作性目标和体育教育的身体活动性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职业身体能力锻炼必修课。在高职体育课程整体设计时,把高职体育课程设置为体育运动专项技能课、体育运动专项技能选修课和职业实用身体能力必修课三大类。在职业实用身体能力体育必修课程设置中,综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对操作技能、身体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素养的要求,将各类似岗位群高职学生的职业实用身体能力进行分类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锻炼。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健康课程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是推进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回溯发展历程,分析演进特征,审思不足,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研究认为:立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视角,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经历了恢复与重建、调控与完善、拓展与深化三个变迁阶段。其演进脉络呈现出价值定位从模糊到明晰,育人目标仍待全面渗透;文化逻辑从内隐到外显,文化特质尚待充分彰显;载体形式从单一到多元,内容体系亟待有序衔接的特征与不足。以体育学科课程图谱工具为研究方向,未来应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明确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价值定位;完善课程理论建设,重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材编排模式,优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呈现方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案例素材。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世人的关注,确保少数民族妇女的合法权益。研究结论:我国少数民族妇女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积极有效地确保她们的社会地位,保护她们的经济权益和受教育的权利将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提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应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妇女权益2者为保护客体的双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际性与民族性视角审视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国际化导致了体育课程文化的趋同,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体育课程文化体系中如何保持自身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各国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课程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就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民族性与国际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建设存在国际性倾向突出而民族性传承不足的现实。分析认为: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加强民族性体育课程文化建设,而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和谐融通。最后,就如何加强民族性体育课程文化的建设提出了6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认知的调查,提出要把学生放到第一位,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取长补短,给大学体育课程以正确的定位,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将体育真正融人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去。要让学生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更加了解体育的历史、体育的文化、体育的价值,充分挖掘大学生们潜在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就要加强传承体育文化,培养他们终身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具有先天传承条件的广大农村学校,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发现,河北省仅有三分之一农村学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传承项目种类单一、形式化和传承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提出大力开发民间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推动体育非遗项目列入体育师资培养全过程,打造体育非遗项目传承教育研究团队,着力广大农村学生体育非遗项目学习兴趣地培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下的体育隐蔽课程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起着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由此,研究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完成体育隐蔽课程的整体优化,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目标,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推导,从词源、技术、身体和文化等角度对竞技进行探析,认为竞技的根本在于身体行为所表现出的“技”,有“技”方能“竞”。“技”非常丰富,表现多维。多维的“技”被“人化”促使肢体活动衍生为技艺精湛、目标明确的身体行为,身体行为在构建完整技术体系的身体控制、身体建设、身体知识过程中践行着竞技化。由肢体活动—身体行为、随意动作—精湛技艺、肌肉记忆—文化记忆、身体知识—文化知识、身体资本—文化资本等彼此交织、融合拧成强劲的竞技化传承链条,是有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必然依托,具有较强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身体技能的习得到个人德性的培养为思想主线,梳理了在法国中小学体育与运动课程大纲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中主旨、目标及其在身体技能习得层面、个人德性培养层面上的目标导向、教学内容和实现能力等方面,凸显该课程大纲在自我与他人、技能与德性、学校与社会的积极整合作用,展现该课程在个人主义契约性社会下的特征和对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地,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运河山东段高校的传承状况良好,学生接受程度、开设课程满意度等方面均相对较好,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从营造重视氛围、健全师资队伍、优化课程结构、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的使命:论体育素养及其提升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素养的内涵解读,结合体育本质分析学生的"三维一体"所指———即在运动技术的学练中同时实现文化传承、体质改善、精神培养三方面推进,点明学校体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而阐述运动技术作为一种操作性知识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明确体育课程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应以完善运动技术教学,着力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其当然目标。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为深化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借鉴各国新的理念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质性研究,通过对2011年版韩国《体育课程标准》的翻译和整理,并从共同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设置及成就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明确体育课程的价值,突出体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以价值引领目标和内容的理念构建了“体育课程的价值领域-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成就目标”四级纵向贯通的结构体系;注重创意与人性理念在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等所有领域中的贯彻和渗透。但也存在体育课程核心教育理念与内容不明确、安全教育缺乏的问题。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校体育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重新确立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尝试构建体育课程价值引领目标与内容的结构体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渗透于体育课程的全过程,并加强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品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依赖的关键概念,直接影响到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影响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起点是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基础。依据逻辑学关于逻辑起点的科学定义和内在规定性,提出了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藉助于教育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体育课程文化本质是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通过缜密思考和科学论证,得出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通过传承文化而生成文化,而且在于使人"成为人":成为体魄健壮的人;成为精神丰满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是体育课程文化存在的逻辑前提,是形成体育课程文化论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对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逻辑和角色进行反思,使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教育文化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观点,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结合现实,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分析认为:我国体育课程选择至少存在着西方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核心地位、汉民族文化在行为层面的主导地位和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统治地位,极大的限制了非主流文化在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话语权",造成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再生产,进而影响我国体育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速了我国非主流体育课程文化的边缘化甚至"断裂"。为此,必须构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文化核心价值观,以谋求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我国体育课程选择中的协调并存、相互补充以及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