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认知的调查,提出要把学生放到第一位,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取长补短,给大学体育课程以正确的定位,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将体育真正融人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去。要让学生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更加了解体育的历史、体育的文化、体育的价值,充分挖掘大学生们潜在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就要加强传承体育文化,培养他们终身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2.
论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体育教育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时人才的需求。要引导学生积极、正确、科学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在体育课教学与运动队训练的实践过程中 ,把教学与运动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传授掌握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 ,培养并挖掘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兴趣与潜力 ,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满足不同的体育需求。这不仅有利于改进和指导体育课教学 ,而且保证了运动队的训练。同时 ,也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对推动课外体育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重新分析上博简二《民之父母》中“五至”思想,其教育意义相当深远.儒家的“入世”、“仁礼一体”、“德治”、“亲仁”等核心思想都能在“五至”中得到体现,可以说孔子的“五至”思想囊括了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正已修身、为学次第的全部要求.认识和学习“五至”思想,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育改革实践,分析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并对其培养路径进行了阐述,如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工程教育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拓宽实践渠道,推进与工程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学习评价方法改革,从社会实践中提升工程综合能力,加强教师工程实践经历的锻炼等。  相似文献   
6.
培养和提高工程的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任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应遵循复合性原则、人本化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和拓展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7.
非奥项目自身要发展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片土壤,让其有展示和发展的空间,使它的民族性也得以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非奥项目产业化,是非奥项目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来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磨练意志,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艰苦创新的精神,让大学生在团体协作中找到准确的自我定位,审视自己,并且学会与人保持健康良好的交往与沟通,把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项目引进校园,提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有促进作用.因此,把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普通体育教学中,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我校在化工类本科教学中,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整合教育资源,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不断地发展中,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让我们体育工作者在今后的体育工作中方向更加明确,目的更加鲜明;体育强国战策也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全民体育普及与发展,我国的体育项目不能没有非奥项目,只有与竞技体育一同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推动中国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