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表面肌电(sEMG)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像同步测试方法,结合功能解剖学知识,揭示我国部分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肌肉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短跑途中跑摆动技术肌电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时序性,肌肉间的收缩具有高度协调性.在完成摆动技术动作中,折叠前摆阶段,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屈髋肌以及胫骨前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下压着地阶段,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在专项力量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结合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发力范围、发力特点,优选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2.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技术,对竞技武术套路中搬脚朝天蹬直立平衡动作的下肢肌肉用力特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所测五名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六部位肌肉(胫骨前肌、臀中肌、臀大肌、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的放电大小顺序和先后顺序相似,即胫骨前肌最先放电且放电量最大、其次是臀中肌和臀大肌几乎同时放电,而后依次是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员的运动级别越高,其各部位肌肉的总积分肌电值却越低。武英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在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臀中肌上的均方根振幅(RMS)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二级运动员相比,武英级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时肌肉间的配合更协调,总体更省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技术,对竞技武术套路中搬脚朝天蹬直立平衡动作的下肢肌 肉用力特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 所测五名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六部位肌肉(胫骨前肌、臀中肌、臀大肌 、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的放电大小顺序和先后顺序相似,即胫骨前肌最先放电且放电量最大、其 次是臀中肌和臀大肌几乎同时放电,而后依次是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员 的运动级别越高,其各部位肌肉的总积分肌电值却越低。武英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在股直肌、股二头肌 、胫骨前肌、臀中肌上的均方根振幅(RMS)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二级运动员相比,武英 级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时肌肉间的配合更协调,总体更省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的外在表现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内在机制。方法:通过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TGMD-3)对跑、蹦跳和单脚跳进行评价,用BT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时域分析的方法对完成动作时肌肉的积分肌电(Integrated EMG,IEMG)和时序进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年龄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计算年龄组×不同肌肉对标准化iEMG的影响,年龄组×动作类型对标准化共收缩指数的影响,结果: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和下肢肌群iEMG值存在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其中单脚跳的差异性最为明显(P<0.05)。标准化iEMG值股直肌最大、胫骨前肌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动作复杂程度的降低,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共收缩指数峰值越来越大。结论:TGMD-3作为幼儿动作发展评价工具具有可行性,其中单脚跳可优先作为移动性动作技能定性评价指标,该动作下肢肌群iEMG值可作为定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幼儿在跑、蹦跳和单脚跳动作时,主要用力肌肉为股直肌和胫骨前肌。随着年龄增长,完成移动性动作时,iEMG值逐渐增大,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群协调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支撑腿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表面肌电和运动学同步测试,揭示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下肢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比目鱼肌、腓肠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是起跳腿的主要发力肌肉;所测肌肉最大发力时的顺序为:胫骨前肌首先发力,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次之,腓肠肌、比目鱼肌、股二头肌依次最后发力至最大;在整个起跳环节,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拮抗肌共激活水平较高,其中尤以缓冲阶段踝关节的共激活水平最高。上述特征提示,在专项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设计与跳远起跳用力特征相一致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以打造出良好的专项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下肢肌力特征以及与500米成绩的回归分析,增强训练的优化性和对项目规律的认识。方法:运用ISOMED 2000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对我国10名女子短道速度滑冰国家队队员膝、踝关节肌肉力量进行测试。结果:1)相对峰力矩和总功指标角随速度增加而下降,各速度间呈显著性差异;而膝、踝关节屈伸比指标低于国际和国内标准;运动员的膝关节爆发能力较好,踝关节在高速度下表现不足。2)左右腿同名肌群除膝关节屈伸比、踝关节平均功率两项指标,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多个指标超过10%的推荐值膝关节差值在4.5%~12.9%之间,踝关节差值在5.5%~14.5%之间。3)膝伸肌群峰力矩角度(240°/s)、膝屈肌群相对峰力矩(240°/s)和膝伸肌群平均功率(180°/s)3组指标进入与500 m成绩的逐步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4,决定系数为0.90,方差检验p<0.05,方程有效。结论:优秀女子短道运动员下肢膝、踝关节屈伸力量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对于短道速度滑冰项目高速度区比低速度区的力量能力更重要,膝关节肌群相对踝关节在500 m项目中起到更大作用,短道运动员的膝、踝屈伸肌群比例较低,或具有项目特点,与技术相关的力量指标与成绩的相关性更高,训练中应加强两腿同名肌群力量的平衡性,减少由于肌群不平衡所引起的伤病和技术缺陷。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表面肌电特征研究,为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和表面肌电同步测量于凤桐实地滑冰阶段下肢肌电参数。结果:1)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是稳定的主要做功肌群,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两腿间参与程度不一,腓肠肌参与度较低;2)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屈过程激活强度更大,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等肌群伸过程激活强度更大;3)胫骨前肌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30%~80%支撑阶段;股四头肌在直道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前1/3和后1/3阶段,呈现双峰现象,而弯道几乎在整个支撑期都有较强电位活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做功时程集中在30%-70%阶段;腓肠肌做功时程集中在70%~100%阶段。结论:直道左右腿肌肉用力特征差异较小,弯道差异较大;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踝、膝关节的稳定,股四头肌是为滑跑提供动力;弯道主要做功肌群激活时程更长,强度更大。建议:根据肌群的做功方式、做功条件及做功强度设计专项力量练习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秀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动作的技术关键.方法: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和表面肌电仪对7名优秀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同步分析.结果:在缓冲阶段,摆臂角度为92.3±3.9°;蹬伸起跳后重心垂直速度为3.6±0.2m·s-1,水平速度为2.1±0.2 m·s-1;缓冲时间为130.2±4.8ms,蹬伸时间为160.1±5.9ms;重心最低时右髋关节角、膝关节角、踝关节角、摆臂角、缓冲时间、垂直速度与起跳高度具有相关性;在缓冲阶段的用力顺序为:腓肠肌、股直肌,最后是其他肌肉的共同作用;蹬伸阶段首先是臀大肌肌电达到峰值;缓冲阶段臀大肌的% IEMG最高为27.7%,蹬伸阶段腓肠肌内外侧头的% IEMG最高分别为19.2%和24%.结论:从外部动作结构和内部肌肉放电情况来看,排球扣球的起跳蹬伸过程是下肢以大关节依次带动小关节运动完成的;缓冲期首先通过踝关节缓冲制动;应该根据研究需要来确定划分动作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是现代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一项必备技术,通过对正手拉上旋弧圈球和下旋弧圈球动作中的相关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明确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动作的发力机制和动作规律。方法:使用无线表面肌电信号测试系统(DELSYS Trigno Mobile,美国,2 000 Hz),采集北京体育大学10名男性乒乓球国家一级运动员正手拉球动作的表面肌电数据,进行计算。结果:正手拉下旋球的总积分肌电值大于正手拉上旋的。两种不同动作中,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桡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大。左侧股直肌、右侧腹直肌、右侧竖脊肌、胸大肌和肱二头肌的积分肌电值在统计学意义上呈显著性差异。两侧竖脊肌、左侧股直肌与肱桡肌的均方根振幅值在统计学意义上呈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两种正手拉球动作中,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桡肌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两侧腹直肌的参与程度均较低。正手拉下旋球的动作难度及能量消耗大于正手拉上旋球的。在正手拉球动作中,大部分位于下肢与躯干部分的肌肉激活程度更高,而积分肌电值较小,提示其在动作中发挥维持姿势的作用较大,且正手拉上旋球较正手拉下旋球更加明显。位于肩部和部分核心区的肌肉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观察足球运动员在重复性无氧冲刺跑测试中下肢神经肌肉和力学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以来自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的10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员进行6×35m,间隔10s的无氧冲刺跑运动.运动员在天然草坪上穿足球鞋完成测试.通过足底压力触发系统计算受试者冲刺跑的力学特征,通过ME6000表面肌电仪测试受试者冲刺跑过程中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 sEMG的均方根振幅(RMS).同时采集运动员运动后血乳酸、心率以及主观体力等级感觉(RPE)数据.结果:运动员在完成6次无氧冲刺跑后血乳酸为(11.2±2.2)mmol/L、心率为(170.6±5.3) b/min、RPE为16.5±1.2、疲劳指数为(38.4±4.6)%.最后一次冲刺跑与第一次冲刺跑相比,冲刺时间和脚与地面接触时间分别增加了28.2%和10.7% (P <0.05),然而双脚腾空离地时间没有显著变化.步频和下肢垂直方向刚度分别下降了-8.4% (P <0.05)和-33.1% (P <0.01).在整个运动过程中RF和BF的RMS值分别下降了-12.3% (P<O.01)和-19.6% (P <0.01),VL下降了-7.1% (P >0.05),并且RF和BF的RMS肌电幅值下降程度与冲刺跑时间变长具有高度相关性(r=-0.89和r=-0.98,P<0.05).结论:重复性无氧冲刺跑导致足球运动员跑步力学参数以及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并且在此过程中,股后肌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主要采用测量法对女排运动员进行蛙跳、跳深、负重半蹲快速起三种弹跳练习方法进行表面肌电测量,结果表明三种练习方法的作用不完全一致,跳台阶对臀大肌、腓肠肌的影响比较大,蛙跳和负重半蹲快速起对股四头肌、腓肠肌的影响较大。在进行弹跳练习时应考虑这些差异,依据专项需要做到因人施训。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测量等方法对负重半蹲快速起练习进行表面肌电测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负重半蹲快速起练习主要能够训练的肌肉为股四头肌、腓肠肌。教练员要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才能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对肱二头肌在不同负荷及不同速度收缩时的肌电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肱二头肌进行快收缩(每秒钟一次的速度屈时)和慢收缩(每两秒种一次的速度屈肘)时的IEMG 在3种负荷中(5kg、10kg、15kg),无论是疲劳前还是疲劳后,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在3种负荷工作中,肱二头肌进行动力性收缩(5kg、10kg)至疲劳时,其IEMG 值较疲劳前明显增高;当负荷为15kg 时,IEMG 值疲劳后明显下降;在所有负荷到疲劳时MPF 下降。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同半蹲屈膝角度情况下接受不同重力加速度(g)的全身振动训练(Whole-body vibration,WBV),下肢股内侧肌(Vastus medium,VM)与股二头肌(Bicepes femoris,BF)激活表现以及两者共同收缩变化。方法:46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以表面肌电仪监测惯用腿VM与BF肌电反应。先以3种角度(90、60、45°)半蹲姿势进行无振动刺激(Non-Vibration,NV)测试,再以相同3种屈膝角度接受WBV,振动刺激为随机采用0.98、2.52、3.72、5.61 等4种g值。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为P<0.05,以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NV与WBV的肌电信号。因变量为NV与WBV的标准化肌电比例(%MVC),自变量为g值与屈膝角度。以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g 值、角度的肌电反应差异以及共同收缩比例,主效应检验g值与屈膝角度对肌电信号的影响,交互作用检验不同g值振动刺激下屈膝角度差异对肌电信号的影响。结果:BF%MVC在屈膝60 °搭配0.98~3.72g 与45°搭配0.98~5.61g 的振动刺激情况下,显著高于NV,而VM在屈膝45°搭配0.98和2.52 g 时有显著提升肌肉激活的效果。结论:BF与VM的激活程度受半蹲屈膝角度影响较大,而屈膝45°搭配0.98、2.52等2种g 值对于BF与VM有较佳激活效果。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made an observation of electromyograph changes of biceps femoris muscle during contraction with different loads and at different spee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IEMG during fast contraction (one elbow flexion each second) and slow contraction (one elbow flexion every two seconds) with three loads (5kg, 10kg, 15kg) did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ther be fore or after fatiguel the MPF of fast contraction be fore fatigue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slow contraction: the IEMG during dynamic contraction to fatigue (5kg, 10kg)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before fatigue; with the loading of 15kg the IEMG after fatigu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MPF decreased during contraction to fatigue at all loading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臂摆动对人体行走步态特征的影响,从而为无臂的仿人机器人以及假肢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选用10名青年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以1. 5 ± 0. 3m/s的速度完成手臂自然摆动和限制双臂摆动的行走运动,研究采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Moti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同步采集受试者行走时动力学和运动学数据. 结果:(1)限制摆臂会显著降低步行频率;(2)限制摆臂会显著增大步行时重心的上下摆动、减少骨盆的旋转角度;(3)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参数在两种不同运动状态下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不摆臂时踝关节屈伸角度增大、屈伸力矩增大、关节做功增大;同时,不摆臂会造成膝伸力矩显著性增大,做功增多;针对髋关节,不摆臂会造成髋关节的屈伸角度增大;(4)下肢各参数在两种走路模式上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结论:步行中手臂自然摆动可以降低腿部的能量消耗,是节省能量的一种行走模式;摆臂与不摆臂两种行走状态下肢的运动模式在不同水平上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计步器(手腕、腰部和鞋中底)在步行、慢跑和上下楼梯时记录步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20名受试者按照实验要求以自我选择的速度依次在400m塑胶跑道上进行步行和慢跑以及上下总共17层的楼梯共10次。所有的步数通过计步器和摄像机记录。一周后所有受试者人员重复上述测试,只记录计步器数据。结果:在步行时,腰部和鞋中底的计步器的精确性显著性的高于腕部(p < .05)。在慢跑和上下楼梯时,鞋中底的计步器的精确性显著性的高于腕部(p < .05)。计步器放置于腰部和鞋中底都表现为较小的相对误差值(<3%)。在慢跑和步行时,放置于所有位置的计步器都表现为较高的可靠性(alpha>0.80)。结论:在慢跑和上下楼梯时,计步器的精确性并不受到放置位置的影响,但是上下楼梯时无论放置在任何身体位置都未达到高度可靠性。综合所有情况,在鞋中底嵌入计步器可能是用以记录人体日常活动情况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场地测试的方式,研究普通成年人中等强度健步走参考速度及步频,为制定健步走指导方案提供科学数据支持,为全民健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292名北京市20~59岁普通成年人佩戴心率表和计步器,通过递增速度完成3~4个800m快步走测试,测量中等强度心率对应的健步走时间、有效步数及有效步数时间,并计算速度、步频。结果:获得各年龄段男、女性中等强度心率对应的健步走速度及步频的参考范围。结论:1)健步走速度因年龄的增长及身体素质下降而下降,同年龄段男性健步走速度较女性快。2)中等强度心率对应的健步走步频各年龄段接近,步频在120步/min可以达到中等运动强度,中等运动强度的步频范围是120~150步/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