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出乎意料”与“意料之外”是两个常用词语,意思一样,都是指超出了人们的估计。先看其中的“意料”一词。《汉语大词典》释“意料”为“事先对情况、结果的估计”;《新华词典》释其为“事先的估计”,并例以“出人意料”;《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为“事先对情况、结果等的估计”,例子有:意料之中/乎意料/料不到的事。可以看出,三部词典对出意“意料”的释义是一致的,都是一种事先的估计。从所附的例证看,“意料”一词的基本用法有二:一是可以相对独立地使用,如“不可意料”、“意料不到”;二是与其他词语结合成固定的词组使用,如“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2.
从我们的教育现实看,美育虽然一贯被提倡,却一直都未得到过充分的重视,理由很简单,“美”虽然是沟通情感与理智的最佳桥梁,虽然可以令人三月不知肉味,但在小学生的身上似乎需要更多的不是“美”,而是“德”。其实,正如和睦小学的张校长所认为的,学生需要美的教育,需要知道什么才是美,需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中融进美的观念、美的意识。和睦小学认识到这些,并通过“选美”这一形式去实践它,这不仅是学校教育量的扩充,更是质的飞跃。所以,“选美”秀不仅必要,而且还应该秀大些。只可惜或许仍未完全跳离“德”的包围,导致“选美”有…  相似文献   

3.
偶翻某刊物,有一串题目闯入视界:“教育改革呼唤名校长”、“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青年校长的培养”,多么引人入胜。可惜本人既无缘当校长,更没有资格培养青年校长,对这些大作自然不敢妄评,只是对其中提到,或别人常常提到的一些关于校长的格言发生兴趣。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处处都有规矩”,“校长应该是教育家”。言为心声,这些格言如此流行,或许因为它们恰当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校长角色定位的价值取向。不过,由此又不免引起一点点困惑:我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时代!是什么时代的声音在向…  相似文献   

4.
“一再”和“再三”两词的语义和用法接近。在句法上,二词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差异;在语义上,二词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一再”表示的“一次一次”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动作次数之间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而“再三”表示的“一次一次”重在短时间内动作次数的反复。“再三”有表集中量的“多次”义,“一再”没有。  相似文献   

5.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í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ín”音 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文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í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í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近读《战国策》,忽然记起“幸”在古代宫廷中所指的意思:“亲近,宠爱。”(“君王…  相似文献   

6.
人民大学复校后 ,我到《教学与研究》工作。起初 ,对这个刊名 ,隐隐地觉得太实太平 ,不起眼。日子久了 ,尤其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 ,刊物被确定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服务之后 ,在编辑工作中 ,愈来愈感到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极为丰富 ,正确、深入地把握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是实现刊物任务的重要纽结。可惜 ,在岗位上时 ,未能自觉去认知 ,也未能知而行。现在 ,作为这份刊物的一名退伍老兵 ,回顾过去的岁月 ,又不自禁地琢磨琢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似乎有几许较深的体认 ,从而也深感 5 0年前前辈们创立这份刊物 ,给她取…  相似文献   

7.
从语文新课标到好课的评价标准,都很重视写字。新课标各学段都明确规定了对写字的要求。可惜在具体做法上,今天的课堂已经很少看到踏踏实实手把手教的场面。即使是以识字、写字为内容的公开课也是如此。在“自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经很少“讲授”。其实在我们强调个性、强调  相似文献   

8.
〔病句〕甲队的小王一个远距离投篮,真可惜,球在篮框上转了几下,差一点没进去。这个句子的主要问题,是对“差一点”的用法没搞清楚。说“真可惜”是希望进去,实际上没进去;可是“差一点没进去”是说球进去了。根据说话人的角度和进球情况,正确的说法有下列三种:  相似文献   

9.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向来有多种解读。通过对“利”、“命”、“仁”等范畴的多方位考察,结合“与”字的多种含义,同时联系孔子思想的实际,可以看出孔子少言“利”,多言“命”和“仁”,从而断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种解读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10.
辛辛苦苦做了一年小学生家长,发现做家长最辛苦、最无奈,最力不从心的,不是检查作业抄试卷、伴读伴写,而是面对一个刀枪不入的小马虎。女儿可算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小马虎,常常把6看成9,把3写成5,写字时,多一横,少一点的事更是常有,几乎每次考试,都要因粗心而失分。我常拿着试卷对她说:“你看,会的都做错了,多可惜!”说的次数多了,还真出了效果。一天,女儿放学后一进家门,便扬着手中的试卷对我说:“那6分(丢得)太可惜了。”一副悲天悯人的旁观者口气,令我哭笑不得。以前,从来不曾留意书报杂志上是否有教家长对付小马虎的招数,只好摸着石头过…  相似文献   

11.
康熙在第二次东巡返京途中,与皇太子分行,自己率一支队伍由盛京经辽阳、千山、牛庄、沙岭,再到壮镇堡与皇太子汇合。本文对康熙行走这条路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康熙在行走这条路线过程中,到辽阳广佑寺降香、游历千山、派大臣祭奠尚可喜等事件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2.
柯西不等式及均值不等式是人们所熟知的基本不等式,立足基本公式,灵活运用基本公式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也正是数学中所追求的,从均值不等式推出一个简单易记住的推论,并由此推论和柯西不等式证明了一批不等式。  相似文献   

13.
“不但P,而且Q”常被看做递进复句的典型形式。本文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分析发现:(1)P与Q在语义上并非总是前经后重、并列,有时Q是对P的补充,甚至P重Q轻的情况都很常见;(2)有时“不但”可用可不用,主要视话语中心的需要与说话人视觉变化,有时“不但……而且”必须配对使用,有时只能单用“而且”,这主要受制于某种特定条件。本文从语义、结构及语用的角度探讨合用与单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叔叔”和“叔”只是有语体上的差别,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们在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上都有着不小的区别的。本文从“永成叔叔”的歧义说起,考察分析了“叔叔”和“叔”的不同,认为“叔叔”不仅是亲属称谓,还经常作社会称谓,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叔”首先是称谓词,同时是个成词语素,也可以用作社会称谓,同时很少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叔叔”在社会化程度上相对于“叔”更彻底。  相似文献   

16.
"以(…)为"式中的同形异构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为”式中,“以为”连用,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两个词;“以为”分用,是两个词。作两个词时,“以”和“为”其词性、意义变化多,内部语法关系复杂。中详列了各种“以(…)为”,分析了内部结构,并指出形成其同形异构体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三部小说同时创作于18世纪中叶,它们的语言分别代表了当时的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同一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发现和揭示当时的通语和方言成分及其演变轨迹。通过对予词也就是表示授予的"给"和"与"之前分布的动词的比较,揭示出这种格式中的通语和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及其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19.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反思当下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知存在理解偏误、教育行为存在实践异化的问题。通过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历史梳理与内涵解析,澄明其意蕴,用以指导教育理解与实践,即以"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来匡正认识偏误,"通过儿童"实现"儿童中心"来纠正行为实践,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以儿童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介词虽是虚词,在句子中不作任何独立成分,但有些介词具有动态意义,可表现出动作的过程、趋向等。以to和from两个方向性运动介词为例,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成果——认知语境,对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