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凤 《出版广角》2015,(10):23-25
数字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庞大的用户市场,加上数字阅读便携性、互动性、易传播、低成本等优势,使得数字阅读日益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和推广注入了新活力,以数字阅读方式进行全民阅读推广是顺势而为.数字阅读将成为推动全民阅读至关重要的力量,也是打破我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消除知识鸿沟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数字阅读"是顺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的道路上不遗余力,数字阅读的推广加快了推进全民阅读的步伐.文章从构建数字阅读环境、引进数字阅读设施、深化数字阅读服务及提升数字阅读能力等方面研究了推动全民数字阅读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民阅读"活动的兴起,引领了一阵读书热潮,但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传统读书方式,AR等数字技术与图书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型读物——AR图书。文章详细阐述了AR图书助力全民阅读的五个方面——"虚拟+现实"体验式阅读、实时互动式阅读、从"源头"助力全民阅读、提供与时俱进的阅读内容、符合读者购买意愿,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AR图书未来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全媒体时代的阅读以其独特的阅读方式和手段,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束缚,引领全民阅读推进转型.对这种新兴的良莠不齐、利弊兼存的阅读形态内容,必须进行人为的监督控制,努力优化网络信息资源,为全民阅读提供优质的数字化阅读内容.[方法/过程]基于全民阅读活动中数字化阅读发展现状的调研,对数字化阅读特征展开综合分析,同时提出数字化阅读在网络资源内容监管、网络法制建设、数字资源规范以及信息数字鸿沟等方面存在的漏洞与问题,进而提出对数字化信息资源内容的监控与正能量引导策略.[结果/结论]为保障数字化阅读活动的良性发展,应完善网络内容监管立法,统一网络行政管理机制,提倡职业道德与读者自律,提升网络技术监管能力以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发展措施,为全民阅读提供优质的数字化阅读资源,是推动数字化阅读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推进,数字阅读正以其快捷、便利等优势冲击着传统纸媒的阅读体验,全民阅读开始迈进微读时代.文章基于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分析1999-2014年以来我国国民阅读变迁,围绕"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争议,从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融合互补、纸本阅读情结培育、完善经典阅读制度推广和创新阅读形式着眼,提出促进国民阅读的举措,以期推动全民大阅读、深阅读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高丽娟 《出版广角》2021,(18):75-77
"全民阅读"从国际通行概念演化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推广工作,其背后体现了阅读在提升人文素养、凝聚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重塑社会氛围、筑牢国家实力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发展也迈向新高度.2020年10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为全民阅读工作提供了科学、全面、具体的行动指南.相较2006年全民阅读概念出现时的媒介环境,当今的阅读生态深受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数字终端的影响,突出表现为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体验、阅读效果的变迁,这种新变化给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2017年,全民阅读活动从"倡导"提升为"大力推动",全国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文章就2017年全民阅读工作从顶层设计、内容供给、特殊群体保障、公共设计建设和使用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长效工作机制、特殊困难人群阅读需求、公共阅读资源和阅读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机制保障、优化供给、平衡需求、营造氛围等反思未来的全民阅读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近两年国内学术界关于新媒体阅读在读物内容的深浅、长短、符号、媒介体验等方面的争议,提出要客观看待浅阅读盛行、阅读的深浅与新旧媒体没有对应关系而与读者的思考深度有关系、微阅读也能带来深思考、文本和多媒体符号与是否能带来思考没有对应关系、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体验各有其长:图书馆等阅读服务机构应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阅读和阅读服务走向转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正在向新媒体阅读发展,新媒体阅读推广人成为新的需求。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人培育必要性的分析,指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培育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民阅读和大学书香校园建设,从新媒体阅读推广人的制度建设、形象塑造、人才储备和培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人培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数字阅读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不同年龄层次的数字阅读人群在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等方面有着许多差异,分析总结不同类型数字阅读用户的阅读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数字阅读服务水平,促进数字阅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的数字化媒体形式,它包括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媒体、数字期刊及数字电视等,其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青少年读者在新媒体背景下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浅阅读、杂阅读、参与阅读、偏向性阅读以及使用手机阅读的特点。对于新媒体的普及,不应采取单一态度看待,因为它在影响青少年阅读方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推进青少年阅读的途径策略包括积极看待新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营造新媒体阅读空间、提供远程阅读服务以及开展读者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全民阅读的内容、习惯和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正取代传统阅读成为一种新趋势。文章从全民阅读发展的现状入手,结合新媒体阅读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构建数字化阅读体系,推广优质内容;加强自媒体监管,扬长避短;打造多元阅读空间,优化阅读体验;创建分层阅读,引导全民阅读走向深阅读等几点思考,以期能为新媒体助力全民阅读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阅读行为难以持续连贯、阅读质量低等问题。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随之改变。文章分析了全民阅读现状,结合当前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多种形式,探讨我国全民阅读有效推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陈含章 《出版广角》2018,(12):18-21
农家书屋是广大农村实施全民阅读工程的重要基础文化设施.数字农家书屋在提升传统农家书屋的使用效能、发挥文化阵地作用、提高农民数字阅读接触率和农村综合阅读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基于手机等移动阅读终端应用的数字农家书屋最具时代性和代表性,文章以"农家藏书汇"移动阅读平台应用情况为例,通过阅读数据分析,探讨数字农家书屋使用效果及其在农村阅读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7月16日,由国内数字出版领先企业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举办的"助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民数字阅读"主题论坛在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举行。"助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民数字阅读"主题论坛是"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分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此次数字出版年会的战略协作单位,龙源主题论坛既有战略探讨,又有实战分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处长苏静在致词中高度肯定了分论坛推动全民阅读的主张,阐释了出版服务全  相似文献   

16.
徐洁 《图书馆学刊》2018,(4):105-108
分析移动新媒体时代少儿阅读推广的特点,总结运行的主要模式,提出了丰富少儿读者数字化阅读资源供给、推动个性化服务的实现、推行线上线下服务互动、多方联动促进少年儿童数字阅读素养提升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移动新媒体时代少年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新媒体之于图书馆的利与弊的辩证思考,提出了顺应新媒体潮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读者保持和回引的策略,同时提出有效开展阅读促进、设计多种互动形式、打造图书馆"第三空间"等措施,吸引读者回归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阅读、数字阅读,再到社会化阅读的发展,无不影响着出版的核心价值与流程变迁,阅读推广的方式也在信息技术的大潮中不断更迭.本文以全民阅读为视角,阐述精品阅读推广对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现阶段精品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化媒体生态的传播环境和运作方式,提出精品阅读推广形式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振林 《图书馆学刊》2014,(10):104-105
在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发展和壮大读者队伍,少儿图书馆应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努力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宣传推广、读者活动、联合共建、精化馆藏等多种手段吸引少年儿童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相似文献   

20.
董甜甜  刘冉 《中国出版》2023,(12):25-29
在数字图像“狂飙”的眼球经济时代,真正的阅读应是“以我观书”,即阅读中充分发挥读者的主动价值,并产生对话。读者价值的产生建立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而纸质阅读对于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文章提倡以纸书为载体的深度阅读培养,并依据读者价值供给能力将其分层为资深、普通及徘徊三种类型。下一步,要以发挥资深读者的引领作用、培育普通读者快速进阶、吸引徘徊读者真正入门三个方面精准服务,真正以读者价值来挖掘大众阅读的内驱力,以良性循环促进纸质阅读的振兴,不断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