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结合这次重大疫情应对过程,思考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情报学视角剖析此次疫情发生、发展与抗击过程中所出现的信息与情报问题;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大情报观”,提出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情报体系框架,并分别对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响应中的情报机制,情报嵌入的预测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情报”信息链的情报工作体系和民众的信息素养与健康促进支持体系进行了阐述,以促进情报学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2.
回顾我国国家安全情报理论研究的进展、成就、特征与趋势,把握学科发展全局,有助于科学规划学科发展未来。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运用“范式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分析1999—2019年间我国公开出版的国家安全情报理论文献,归纳其研究路径、内容、范式、进展、成就、特征与趋势,刻画国家安全情报学术版图。研究发现:我国国家安全情报理论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形成了以“情报分析”为中心的系统化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路径呈现“西学东渐”的演变脉络;研究内容可划归为“理论、史论、业务、管理、环境、规范、文化、教育、技术”九维框架;研究范式由“历史范式主导”转向“功能范式主导”,并形成了两大流派;学科建制与《国家情报法》相呼应,呈“三大分支”齐驱之势;研究力量初步形成稳定的学者队伍,主要由四类学科群体构成;学科发展向“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情报学学科体系迈进,并呈现“法治、回归、融合、扩展、深化”的趋势及特点。表1。参考文献80。  相似文献   

3.
王秉  吴超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4):52-58
[目的/意义] 近年来,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安全情报学尚极为年轻且不成熟,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正处于"迷茫期"。因此,探讨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问题正当时。[方法/过程] 从学科建设层面出发,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针对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中的4个方面(即学科由来、学科基本概念界定和认识、学科身份与学科建设视角)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应立足于安全科学,应科学界定安全情报学学科基本概念,应积极吸收情报科学理论与方法,并在"大安全"观与"大安全情报"观指导下,面向安全管理,综合统一各类安全情报,提炼共性安全情报学问题、理论和方法,构建一个科学、统一、具有实践性的安全情报学学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环境情报学是研究环境信息与环境情报的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农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其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包括环境情报学理论、环境情报学方法、领域环境情报学三大部分;具有影响广泛性、“情报”属性明显、兼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最广泛的学科交叉性、研究方法复杂性、智能化水平较高等特点。环境情报学建设需要注重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与协同,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加强环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建设。  相似文献   

5.
彭知辉 《情报学报》2023,(5):537-547
误导性信息正成为情报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何以能进入情报学领域,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有必要对此做出理论阐释。本文根据误导性信息的属性特征、基本条件和构成要素,分别从情报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和情报研究(intelligence studies)视角阐述误导性信息研究的可行性和基本路径。误导性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类型,可从情报科学视角,围绕“特征”“质态”“治理”三个维度开展研究;它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活动,可从情报研究视角,围绕“信息”“施动者”“受动者”三个维度开展研究。情报视角的误导性信息研究表明,在信息化环境下,情报学不必局限于原有体系框架,可不断拓展其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研究新现象,探讨新问题,提出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建立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发展变化规律和趋势,指出:学科体系从面向科技情报逐渐转为面向社会科学、农业、医学、军事、安全等领域;学术体系从关注科技文献、文献交流规律的研究逐步拓展到关注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的采集、组织、处理、检索、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话语体系从科技发展、文献工作扩大到资源建设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继而逐渐拓展到面向国家战略的情报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情报观下的情报学学科体系,分析守正与拓展视角下的情报学学术体系,强调情报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话语领域和核心话语权。研究认为,中国特色情报学一定要能够发情报思想之声、在国家战略中展现情报之魂、落实情报决策支持之力,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时代,在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7.
在回顾“信息”、“情报”之争的起因以及发展过程和情报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种种问题的基础上,从语言翻译和逻辑学的的角度阐述目前情报学学科体系的不合理之处以及“信息”和“情报”应该严格予以区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并就情报学学科体系重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亚太图书情报教育与实践会议将于2006年4月3—6日在新加坡举行。主题为:“赋予情报学家新时代的领导力”。此次会议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办。会议议题均同亚太国家密切相关,包括:图书情报科学是否有其亚太地区的特殊性?亚太地区的图书馆员及情报学家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需要开展什么样的研究支持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情报学的科学体系和层次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目前我国情报学的现状和情报科学体系的结构,提出理论情报学、应用情报学、情报技术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认为情报研究工作者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应加强情报学整体层次的研究,不断地完善情报学学科体系和层次结构,情报学才能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是同情报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相关的,两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本文从情报学理论演化的视角出发,考察在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初创期、恢复发展期、改革探索期、深化发展期、转型创新期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情报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的作用及影响。针对当前我国国家战略和新一代信息基础环境下情报学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面对的变革挑战,从情报的“耳目、尖兵、参谋”作用、情报学与数据科学双融等方面探讨情报学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指导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和科技情报工作实践,包括:科技情报工作要坚持为决策部门提供广快精准的情报服务和智库咨询、为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提供情报支撑,基于学科双融的综合集成理论框架实现情报工程智慧化。文章最后从科技情报事业的理论新动力、科技情报工作的学理基础以及融合DIKW信息链的新型科技情报工作等方面对未来十年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参考文献7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动了情报学的变革与发展,现阶段我国情报学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思路并未得到学界清晰一致的判定或解决。对当前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厘清情报学的发展脉络,抓准学科的理念定位与未来走向。[方法/过程]回顾我国情报学领域的“信息”与“情报”之争,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学科定位、范式演进、体系建设3个层面对情报学进行深入探讨。[结果/结论]从碎片化、形式化的“信息提供”到协同化、专业化的“情报吞吐”,从自我封闭式的情报摸索到社会化、开放化的大情报体系建设,情报学应突破思维定势,以Intelligence为核心,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决策层面上来,立足情报工程理念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实现中国情报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对美国国家情报评估影响因素与工作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国家情报引领并服务于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方法/过程]基于政策过程理论及相关研究,本研究从“评估原则”“评估问题”“评估思路”与“评估报告”四个维度构建国家情报评估理论框架,并引入20个美国国家情报评估工作的案例,借助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探讨美国国家情报评估的影响因素与工作模式。[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美国国家情报评估工作是多种因素组合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概化出非组织模式、情报政治化模式和机构协同三种国家情报评估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专题前言     
在2020年12月举行的2020中国情报学会年会上,马费成教授系统回顾了情报学的发展沿革,谈了“情报”内涵向“信息”的扩展,也述及“情报”的应用从“军事”向“社科”领域的延伸。我也有幸耳闻“社科情报学”的概念,它是“情报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拓展了情报从“军事”到“社会”领域的应用场景,使人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意义]在学科交叉合作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和理论跨学科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为图书情报学的跨学科研究和学科影响力提升提供更广泛、深刻的思路,对促进学科交叉合作,解决科研迫切需求和社会重大实际问题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 /过程]以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跨学科使用意愿为主题,以认知-情感-意动为理论基础,构建图书情报学方法理论跨学科使用意愿模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得出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构成,并探求其组成机理。[结果 /结论 ]研究表明图书情报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跨学科使用意愿是多因共致的结果,使用fsQCA研究方法得出了三条组态路径并概括为:学科知识——创新协同型组态、学科知识——社群协同型组态、学科知识——交叉基础驱动型组态。基于对组态路径联动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与解析,对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以现实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知识体系转型升级;立足“信息资源管理”守正创新,提升学科吸引力;积极推动跨学科合作,增强学科影响力;发挥信息交流支持作用,强化学科社群感知力。  相似文献   

15.
探讨“数智赋能”内涵及“数智赋能”背景下的情报思维培养,为情报学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与参考,有助于“数智赋能”的高效实现。本文分析情报学视角下的“数智赋能”基本问题,梳理“数智赋能”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明确“数智赋能”对情报思维培养的新要求,厘清“数智赋能”背景下情报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智赋能”过程中需要贯彻情报思维以确保“数智赋能”的质量和效率;需立足于情报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初心,基于顶层逻辑视角明确情报思维培养的实践价值,以针对“数智赋能”对情报思维新要求的理论探索为学理支撑,面向“数智赋能”与国家战略现实需求将完整的情报思维合理融入教学及应用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6.
“新融合”作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简称《南京共识》)中大情报观的重要论点,成为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核心要义,也对情报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本文旨在突破传统情报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全情报能力框架探索构建应用型高层次情报人才培养新模式。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比及类比等分析方法,对《南京共识》发布前后国内情报人才培养相关文献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再从全情报能力框架出发,结合国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经验及政策发展轨迹,总结提炼应用通路,探索构建全情报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新融合视域下的全情报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在课程设置、学科体系、应用领域、关键技术及关联资源等方面实现跨主体、跨时空、跨基础的多维度合作,以期形成良性反哺效应,在新技术、新思想共同影响下,快速全面发挥全情报能力人才“耳目尖兵参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情报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回顾我国“情报学”研究40年的发展历程,指出混淆“信息”与“情报”概念的界限,是使情报学研究和情报定义陷入困境的原因。确定了情报是为满足竞争决策需要的属性,提出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信息科学相区别的新情报科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更要求情报学学科融入新时代,积极探索数智化人才培育路径。[研究设计/方法]从认知到应用全方位策划“情报学+”数智化人才的培育理路,明晰育人体系,重点描述人才核心素养模型的搭建以及对人才培育路径的思考,展现情报学育人的本土化、特色化、智慧化。[结论/发现]情报学学科未来应致力于培育服务新时代各工作领域和研究情境的复合应用型情报学人才,不断探索更完整的人才培育闭环。[创新/价值]以中国哲学思想赋能新时代情报人才培育的理论遵循和实践路径,体现哲学思想现实价值的同时,为情报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认为情报是人类社会竞争性活动的产物,是提升组织与个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探讨情报学“竞争”话语权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即情报学发展从重视竞争到淡化竞争再到超越竞争。分析《基于博弈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既是一部回归“竞争”的情报学专著,又是一部超越“竞争”的跨学科力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赋予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全新的内涵,为此探究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国家情报评估制度,能够为建立高效的、理性的、适应时代进程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过程]在重新厘清并界定国家情报评估制度的内涵与功能基础上,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解析国家情报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系统分析国家情报评估的理论、制度支撑及发展要求。[结果/结论]提出国家情报评估制度的分析框架包括逻辑起点、构成逻辑和运行机理3个方面,据此能够解释国家情报评估制度的基本逻辑规律与具体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