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时代,面对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传播格局的调整,教育出版融合转型发展,应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向,立足教育和出版战线,做好跨界融合,做立德树人的传道者;借鉴外界先进经验,做好资源融合,做先进文化的吸收者;着眼媒体融合和技术赋能,做好媒介融合,做数字时代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2.
陈卓  李晓曼  李帝 《出版广角》2021,(14):41-43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教育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融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数字出版、在线教育等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给教育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引发教育出版在出版形式、销售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教育出版企业应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探索教育出版的创新路径,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薛鑫 《出版广角》2018,(3):41-43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推动了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呈现融合发展的态势.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电子书、数字教育和知识付费等领域出现新的变化,加快了行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抓住受众的需求,从内容制作、展现形式、人才培养等多方发力,数字出版才能搭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列车.  相似文献   

4.
随着"十三五"进入中期,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出版行业逐渐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电子化出版转型。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和数字出版业和发展面临着瓶颈和障碍,加快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变得迫切起来。本文就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问题进行研讨,以期对出版事业的优化发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数字平台建设是深化出版融合、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的关键,是新形势下出版"走出去"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出版企业需要把握资源、技术、机制、功能的实用性四个要素,从数字出版产品供给与海外用户需求、数字出版产品营销推广与服务生态、数字出版"走出去"商业模式三个维度重构出版"走出去"数字平台,重塑出版"走出去"生态价值链,深入推进出版"走出去"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出版"走出去"新的产业链格局.  相似文献   

6.
李名亮 《编辑之友》2015,(11):77-80
融合出版对数字服务平台建构有特定要求.基础教育电子课本运作平台要服务于教育教学应用,要保证产业链运行顺畅和监管到位,但由于"应用与数据孤岛"的存在,已有各类数字出版平台均无法满足需求.为此提议并架构"电子课本出版发行、应用和管理运作融合服务平台",平台具有全服务、全流程、融合和安全可控的特征,也是一套专属性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是媒介融合下的新兴领域,业界的迅速发展对学界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一些要求受制于客观条件不能得以满足。文章通过对大陆与台湾两岸的高等院校数字出版教育状况的观察和研究,指出了两岸数字出版教育遇到的困难,并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我国数字出版教育的提升有所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徐东 《出版广角》2016,(18):12-14
融合发展是传统出版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文章通过对教育出版活动本质和价值的分析,并结合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深刻变革,指出未来教育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一是研发新型教材,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二是转变成为整个学习过程提供支持的教育服务商;三是从教育出版业向知识服务业转变.  相似文献   

9.
卫敏 《出版广角》2021,(8):15-17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经济持续强劲,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持续向好,数字出版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章基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环境展开研究,对时代出版传媒融合及其出版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时代出版传媒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即通过实施"三大管理体系"和"五大推进工程",全力保障与推动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施勇勤 《出版科学》2012,20(2):18-21
从媒介融合视角分析数字技术推动下数字出版发展的产业扩散和产业集聚的两种趋势,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转型和文化变迁;分析数字出版和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文化逻辑,并进而分析数字出版产业带来的文化和规制的矛盾性;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原动力,指出垄断作用力和竞争作用力达到均衡——"制衡"是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支点,垄断与竞争并存是数字出版产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基本情况,分析了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机遇,提出树立以课程为核心的出版理念,形成智能出版的服务能力,打造全媒体的出版形态,构建"内容+服务"的产业布局,创新融合出版机制的解决思路,以期为新时代教育融合出版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赵晓珂 《出版广角》2016,(16):54-5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的教育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而占据了出版业半壁江山的教育出版,不得不面对互联网与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教育出版数字化等问题。文章从在线教育平台建设,细分专业领域的数字教材建设以及垂直差异化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探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主题出版融合发展是数字化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势,是主题出版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主题出版融合发展成效显现,但仍面临许多问题。文章探讨了主题出版融合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探讨了融合发展视阈下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数字出版研究成为出版研究领域的重点.这一时期数字出版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数字版权保护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文章在对"十二五"时期数字出版研究整体情况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从这四个研究热点出发,对"十二五"时期数字出版研究情况进行重点梳理,以期展示这一时期数字出版研究的重点成果,为科研工作者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海波 《出版参考》2023,(2):41-43+60
以《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要求作为切入点,以全面提升教育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紧扣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积极创新、探索多元化形态产品,回应新时代市场需求。转变传统出版思路,制定科学的多元化数字化出版模式,提升内容质量,注重盈利及效益,完善数字化管理机制,强化数字化资源整合,这样才有利于加快教育出版和数字出版紧密融合发展,为教育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场域理论分析教育出版的数字场域构建方式和特征,包括场域边界的资源与技术建设、场域内的资产剥离与并购运动、场域分化中的教育关系变化、出版惯习的全资源体系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教育出版数字场域的构建逻辑是以内容为基础的跨媒体横向整合、打破行业与地域隔阂、实行主业到非出版业的资本扩张以及完善服务导向型关系网络。这一转型逻辑对于教育出版乃至出版融合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传统出版机构在融合发展方面分别取得了机构设置、人才引进、高新技术应用等成果,也适时地推出了部分融合型产品;在未来的五年,出版企业坐拥政府财政支持的利好政策,纷纷在进行融媒体、数字视听、数字动漫等方面的规划布局。要想真正实现传统出版、新兴出版融合性的发展状态,出版企业应该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生产管理流程,力促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生产流程的一体化;应该努力开创覆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数字产品服务体系;应该持之以恒地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以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催生出数据出版、智慧出版等出版新业态;要以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为出版融合保驾护航,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直至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张忠月 《出版广角》2019,(13):38-4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政策、技术和市场共同引领下取得跨越式发展,出版单位的融合发展成为出版业进入新时代的新常态、新动能.技术创新、知识增值、跨界融合、产业聚集、价值引领成为新时代数字出版鲜明的特点.站在新起点上,出版融合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获得难得发展机遇,数字出版将迈入智能出版时代,出版生态格局将在数字出版助力下加快重塑,传统出版单位将与新兴数字出版企业融合共生,数字出版市场秩序管理将更加包容规范.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新时代背景下,本文基于AI( 人工智能)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结合出版领域的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缩写)创意策划和媒体TT(智库"Think tank"的英文缩写)属性,探讨AI+IP+TT融合发展的现实可能与内在机理,以及AI+IP+TT视野下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并预测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提出加强互联网监管和舆论引导,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共建数字出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如今,而传统出版不得不面临数字出版的挑战与冲击,同时又必须接受与数字出版共同存在与发展的"磨合期"。从最初教育需要和多媒体相结合,到现在平板电脑走进校园,传统教育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已经有了重大的变革。传统出版社不得不认真思考,寻求新的发展,出版编辑也不得不面对现实,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