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传递服务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延伸和补充,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在阐述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是最容易产生知识产权风险的服务之一,文献传递馆员的版权素养对于合理规避版权侵权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调研了国内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馆员的版权素养现状,对比了我国与英美高校图书馆馆员版权素养能力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馆员的版权意识较高,能够基于教学与研究目的向师生提供服务,但是对服务中的文献传递量还较模糊,70%以上的馆员表示遇到问题不知向谁求助,70%以上馆员表示缺少相关培训。针对文献传递馆员的版权素养现状,提出了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馆员版权风险合理规避能力的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图9。表3。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速文献信息传播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图书馆界开展了文献传递服务。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图书馆文献传递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阐述了文献传递的发展历程,文献传递面临的四个方面的挑战以及我国图书馆界开展文献传递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通过对我国各类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概述了我国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时代特点,指出目前文献传递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768所本科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网上调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类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收费及补贴情况,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对象存在局限性、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版权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专门的协作机构和指导中心、提高对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重视、建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改进服务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46家公共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网上调查,分析了公共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类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收费情况,指出我国公共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存在服务细节有待重视、区域内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较欠缺、缺乏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缺乏对"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的利用、面向协议馆提供服务的图书馆较少等问题,提出了提高对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重视、加强区域内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加强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服务网"、完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我国768所本科高校图书馆、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CASHL区域中心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网上调查,分析了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类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收费及补贴情况,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献传递服务的定价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我国各类先进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考察,分析了我国文献传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文献传递服务成本的构成要素,提出文献传递的定价原则和定价机制,为我国文献传递服务价格体系的规范与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两种主要方式。目前,由于我国图书馆法迟迟未出台,而国际上限制与版权问题相关的文献传递,已经开始影响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发展。在调查国内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条例的基础上,尝试以著作权法为出发点,从法律的角度设计构思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规范及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必要性,分析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波  李田章 《图书馆论坛》2007,27(6):196-200
通过对中南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网上调查,对各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收费标准和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中南地区各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军凯 《图书馆杂志》2005,24(10):30-33
本文介绍了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的服务模式及运行情况,并对高校馆际互借工作以及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分析了中国科学院馆际互借服务背景状况,提出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进而论述服务体系的系统技术框架和服务管理机制等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国际科技医药出版商联盟(STM)2011年发布了《STM文献传递声明》,给出了文献传递工作的五条指导原则,从版权豁免、跨境文献传递、出版商提供单篇文献订购、尽职调查和传递给终端读者的方式等方面对图书馆非返还型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进行了限制。《STM文献传递声明》的实施将大幅增加馆际互借双方的成本,致使一些图书馆放弃或缩减这项服务,同时出版商推出的PPV(Pay Per View)服务将在文献传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馆际互借现有格局将被改变。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these times of growing journal prices and shrinking budgets, alternative methods of information access are a necessity.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to providing information access beyond traditional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 the “unmediated” EbscoDoc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 had on traditional interlibrary loan in a medium sized academic library. Access to the service was provided to faculty members at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for a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two years. Use of the service varied from faculty members who ordered one article to the “super” users who ordered from 100 to 400 document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while the few “super” users had a strong impact on document delivery, the presence of the EbscoDoc service did not reduce the use of interlibrary loan as the majority of the registered faculty continued to use traditional interlibrary loan.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st and performance of six commercial document suppliers accessible via OCLC, and comapared their service to that of traditional interlibrary loan (IL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ile commercial firms cannot be recommended as a wholesale replacement for ILL, they can add much-needed flexibility to a library's overall plan for document delivery.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馆际互借服务背景状况,提出了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进而论述服务体系的系统技术框架和服务管理机制等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