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玲  邹栩  郑晓南 《编辑学报》2011,23(3):268-270
当前,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自我实现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以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为例,总结编辑部领导营造青年编辑成才环境的具体措施,如实施参加业务培训班、鼓励攻读在职学位等继续教育工程以及开展集体编辑业务学习制度等,同时要求青年编辑通过积极开展编辑学研究、工作中主动汲取知识等方式自我完善,实现新时期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架构。认为高学历青年编辑必须利用外界营造的良好成才环境及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实现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2.
高莉丽  李小玲 《编辑学报》2011,23(4):364-365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的思维活跃,理念较新,有着年轻人独特的需求。科技期刊管理工作者需根据年轻编辑的需求特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使其在需要获得满足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此才能全面提升青年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全面提升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主力军,科技期刊社会团体是青年编辑交流和提升的平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科技期刊社会团体需立足科技期刊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力量,助力青年编辑成长。本文以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为例,探索了科技期刊社会团体在助力青年编辑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举措和有效途径:一是创新社团建设理念吸引青年编辑参与;二是加强区域联合协作,培育品牌学术活动;三是聚焦行业优质资源,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四是健全培训激励机制,激励青年编辑成才。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通过整合期刊资源、学术资源,多措并举,以助力青年编辑成长,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编辑人才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活力源泉和支撑力量.相对于单个编辑部的编辑人才队伍建设,集团化科技期刊的编辑人才队伍规模、培养方法、管理模式都会有很大不同.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自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基于人才引领期刊发展这一理念,坚持"人才强刊+自主培养"的发展战略,实施"专人专责+岗位成才"的培养模式,创建...  相似文献   

5.
张敏 《编辑学报》2016,28(4):397-398
结合作者工作经验,着眼于青年编辑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作用,以青年编辑迅速成才的客观要求为逻辑起点,青年编辑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及青年成长发展的外在途径——编辑日志为逻辑中介,探讨如何撰写编辑日志.文章客观地论述编辑日志在编辑工作过程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效——有效地提高了青年编辑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彤 《出版视野》2005,(4):25-25
为促进期刊人才成长,提升我市期刊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我市日前举办了科技期刊、高校学报青年编辑成才与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市有关期刊社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至今的几十年中,他由科学史和科学教育史研究转向科技期刊史和科学传播史研究,并在这一领域进行长期、系统的规划和探索,凿通了期刊与科学传播之间的通道,最终完成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之一的中国第一部科技期刊史,颠覆了有关中国期刊起源和最早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的一些传统认识,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专事科技期刊史与科学传播史研究的博硕士研究生,为该学科的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为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博硕士学科点的三位学科带头人之一、陕西省委组织部和陕西省人社厅评定的省管第一位二级编审,也是全国科技期刊界唯一以编审身份遴选的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老编辑,他曾将一份地方大学学报带入中宣部评定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教育部评定的精品科技期刊之列,编辑和评审了万余篇论文,并提出编辑要拿起两支笔。他就是本期的访谈嘉宾--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姚远教授。我们可以通过姚所长的经历及思考,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及科学传播领域的发展现状,及作为一名资深老编辑给年轻编辑的金玉良言,年轻的一代编辑也可以从中汲取大量“养分”,以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8.
李恩昌  吉鹏程 《编辑学报》2014,26(5):483-485
论述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尽快成才的若干要点:牢固树立职业意识,扮好职业角色;明确职责,认真完成工作任务;遵纪守法,践行职业规范;及时沟通,迅速反馈协调;努力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诚恳谦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卢全 《编辑学报》2012,24(4):394-395
最近在翻阅杂志时不经意间读到《编辑学报》上逸名的文章《请给年轻编辑一个成才的舞台》。记得第一次阅读这篇读者来信时,我刚从医生转行为编辑。时光荏苒,如今从编已是第4个年头。这4年里,我切身感受到了编辑工作的甜酸苦辣,也经历过痛楚和彷徨,现在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别样的感触。  相似文献   

10.
策划编辑作为图书出版的策划者和创意者,其能力和视野直接决定了一个出版社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是出版社竞争的核心因素.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法”的组稿及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编辑的潜能,培养编辑“定时爆破”(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与“定点爆破”(规定院校内完成任务)的能力,是促进年轻编辑快速成才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1.
郑筱梅  佟建国 《编辑学报》2012,24(2):178-179
从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质培养与发展策略角度出发,结合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实际情况,提出编辑素质需培养价值观、学习观、服务观和职业观等4项基本观念,并在编辑职业发展建设机制上给出3项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修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黄劲松 《编辑学报》2002,14(2):142-144
青年编辑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功能的主要实现者和推动者.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工作.对青年编辑自我修养与自我成才之路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发挥青年编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为青年编辑的自学与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科技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雅意  黄锋  辛亮 《编辑学报》2016,28(5):507-508
针对新时期科技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成长的心路历程,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即新奇阶段、功利阶段、责任阶段和兴趣阶段.根据编辑部人才培养实践及青年编辑成长体会,探讨新时期青年编辑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为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和青年学术人才健康成长提供借鉴。文章基于对学术共同体的广义理解,阐述了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之间存在互促共进关系,分析青年学术人才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研究发展具有的独特价值,并总结其学术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身份歧视、与学术共同体其他成员互动交流有限、学术培养有待加强等。据此,提出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实践路径:强化平台作用,提供公平的展示机会;强化阵地作用,进行有效的学术引领;强化纽带作用,搭建顺畅的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有“三心”“二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峻 《编辑学报》2018,30(6):655-657
青年编辑的成长和培养问题是科技期刊编辑界关注的热点。结合新时代要求,对青年编辑应当具备的时代风貌进行探讨。认为青年编辑要有“三心”“二意”,即坚定信心、胸怀匠心、不忘初心,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公正、合理和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更好地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青年档案工作者为出发点,旨在探究影响其激励措施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为档案行业的激励措施建设提供参考。同时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25位18至35岁的青年档案工作者进行开放式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青年档案工作者激励措施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通过整合访谈材料,完成三级编码工作,结合管理学中相关激励理论,构建出青年档案工作者激励措施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制度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青年档案工作者激励措施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激励措施的制定要人性化、科学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以此提升青年档案工作者对激励措施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7.
试论信息网络对青年编辑认知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先刚 《编辑学报》2008,20(2):170-172
面对网络社会冲击和数字化出版,网络时代所构筑起来的新的认知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逐渐影响着当今青年编辑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通过信息网络对青年编辑认知结构的深化、信息网络对青年编辑认知范围拓展和认知方式的多样化、信息网络对青年编辑思维的新变化等3个方面,论述信息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对青年编辑认知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总结《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经验,通过以人为本、注重事故发生过程的安全评测,澄清事实、稳定大众情绪,担当媒体角色、预警季节性安全隐患,关注业内热点,为国家重大项目献计献策等途径实现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first looks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eums and art galleries and their potential audiences and, in particular, the under-represented sector of young visitors. It examines the main findings from the limited research available on young visitors, and goes on to discuss theories delinea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ltures, identities and values of culture consumers and culture provider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looks at what specific museums have done towards being more inclusive in their appeal, and then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survey of young people in relation to New Zealand's Auckland Art Gallery. The survey found that young people's ideas of what constitutes modern, relevant art do not match standard art criteria, and that most exhibitions and marketing methods do not mesh with their worldview.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using data from the survey to suggest ways of engaging more young people with public art galleries.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heater of struggle’ in young Filipino women's reception of Korean television dramas in view of the American cultural imperialism that is deeply entrenched in the Philippine society. Mainly anchored on Gramsci's concept of hegemony and Stuart Hall's encoding-decoding theory,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reception analysis through a textual analysis of selected Korean television comedy-dramas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with young Filipino women in different colleges. The young Filipino women expressed cultural affinity with the culture, storylines, values, and environment in Korean and other Asian television dramas that have invaded the Philippin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gotiation, resistance, and struggle’, in Hall's sense, against both the liberalism in American dramas and the pre-modern themes in local dramas were manifested in the young women's discourses. Consequently, American cultural imperialism in the Philippines was undermined, challenged, and to some extent subverted. The study also looked into the young women's dominant, negotiated, and oppositional readings of the dominant capitalist patriarchal values and ideologies that were embedded in selected Korean dramas. While there were young female participants who subscribed to global capitalist values showing their cooptation within Western cultural hegemonic domains, the young women largely articulated negotiated readings of capitalist values and oppositional readings with regard to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capitalist patriarchy. In reading the selected Korean dramas reflexively, the young women identified social pathologies of poverty, class inequality, and capitalist patriarchal values and constructed emancipatory discourses with regard to the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