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充分认识查重扩大化对学术诚信的不利影响,分析了在科技论文学术不端评价中查重的应用范围及其所起作用扩大化的具体表现,讨论了查重系统的功能局限以及查重扩大化对学术诚信的负面影响。结果表明:查重系统功能不完善,性能不明确,对学术不端的抑制作用未证明;查重扩大化对学术诚信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学术不端行为不断蔓延的形式下,简述了近年来高校学报编辑部在处理稿件中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征,分析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增长和蔓延的根本原因.基于高校学报出版工作,针对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若干预防措施,包括自主学习、诚信教育、检测查重、监督投诉、责任追踪、信息公开等机制,结合编审工作相关环节,建立了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体系及其实施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儒祥  唐萌 《出版科学》2013,21(2):45-47
利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某医学杂志一期36篇论文进行出版后查重,61.1%的论文文字复制比小于25%,77.8%小于40%。进一步分析文字复制比大于25%的14篇论文,发现有7篇论文作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因此,进行一次性论文查重是不够的,有必要增加论文出版前查重和出版六个月后查重,以及时发现学术不端论文并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张海燕 《编辑学报》2023,(5):545-549
在论文写作、评审、修改等环节对其查重结果的量化应用主要表现为对查重率明确规定、硬性要求、过分强调及过度倚重。这些将学术不端审查简化为查重审查,将查重审查简化为查重率,将查重率转化为论文质量指标,进而异化为论文的常规指标进行约定、雕琢、打磨的做法不但将期刊和作者带入技术博弈的误区,也使期刊被查重率裹挟,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还影响作者对写作和学术不端的认知。对查重结果量化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对查重的功能定位偏差和对学术不端的认识不足。解决这一问题,期刊需要回归学术不端审查的本意和理清学术不端的内涵,还需要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对查重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对学术不端检测软件与COPE"处理不端行为流程图"这2种方法进行了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CNKI、万方、期刊界等3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文章检测结果作了比较分析,综合考虑抑制学术不端现象和采用多种查重系统判断结果相同比率最大等2个因素,提出编辑部评估文章学术不端的标准是"选择查重报告的总相似度和去除引用相似度均大于等于15%"的论断。基于COPE"处理不端行为流程图",对"在投稿文章中存在剽窃问题"和"文章发表前要求修改作者信息"等2种较常见情况,提出了修改、完善编辑工作流程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不端呈现出高技术性和隐蔽性的表现,衍生出隐性学术不端这一新变化.隐性学术不端具有查重检测结果低、技术指标存在多种造假方式、标识信息存在不透明性、投稿行为存在人为操纵等特征,仅依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防范.科技期刊需要重视论文中的隐性学术不端,提高查证技术,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CrossCheck检测平台(http://www.ithenticate.com/)对英文科技论文进行比对,通过分析查重比对结果可初步判断该论文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进而判断该论文的新颖性和研究热门程度.查重比对可为编辑处理稿件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审者审稿提供必要的参考,以便给出公正的审理意见.另外,讨论了审者信息及作者信息的核实对干预学术不端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朱银周 《编辑学报》2015,27(3):249-251
由于多种原因,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存在自身的不足,只能作为纯文字复制检测工具,对纯文字复制行为做出分析界定,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所有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相关的主体人员不能过度依赖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还应通过多种人工方式判别深度的学术不端行为,才能最大限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隐式泛滥.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近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应该成为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肖骏  谢晓红  王淑华 《编辑学报》2017,29(4):365-367
定量测试内容篡改和字序变更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查重的影响,发现字序更改和有无“触媒”都能极大地影响AMLC的检测结果.认为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出版队伍建设,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合理使用AMLC及其检测结果,以达到深度防范学术不端,提高期刊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选择2009—2010年《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因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退稿的84篇稿件,2011年10月利用全文数据库追踪其是否在其他期刊发表。结果显示:有34篇(40.50%)已公开发表,其中仅6篇有所修改,其余均原文发表,仍然存在学术不端;其中17篇(50.00%)在退稿7个月后发表,有7篇(20.59%)在3个月内发表。针对其可能原因,建议所有期刊联合起来,主动防范学术不端,重视稿件查重工作,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标准,提高编辑责任心及对学术不端的鉴别能力,依托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建立共享问题数据库,以及加强对作者的宣传教育,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蒋晓  杨锐  张凌之  田江 《编辑学报》2021,(6):652-656
以2011—2021年《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投稿论文基于AMLC的检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对文字复制比、作者信息、文章信息等进行特征分析和讨论。统计结果显示,疑似学术不端的论文占10年总投稿论文的11.7%,且10年来呈现整体递减趋势;在读研究生和副高职称研究人员是学术不端的高发人群;学术不端行为以剽窃文字表述为主,第一作者本人或者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是其主要来源,通常不加引注。由此得出:1)文字复制不再是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显著特征,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且多样化,对此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作用有限;2)缺乏针对合理引用的判断标准;3)高校科研诚信和学术出版伦理建设亟待加强。因此,编辑部可分类型依托期刊协会统一制定明晰透明的学术不端判定标准、处置流程和内控制度,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基础,加强发文要求和编辑规范,充分发挥专家和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协同应对学术不端,共建科研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2.
陈雯兰 《编辑学报》2013,25(4):364-365
对于科技论文的学术不端有检测、惩治和教育几个环节。针对不同的作者,编辑应采取相应的学术不端教育策略:高职称、高学历作者——润物无声式;在读研究生作者——柔中带刚式;女性、35岁以下、低学历者和低职称作者——谆谆教诲式。这对编辑自身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武晖  孟超  师琅  徐杰 《编辑学报》2020,32(3):295-298, 302
目前还没有合适的自动检测方法来识别图表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靠人工判断。通过收集、梳理图片学术不端的类型,借助实例论述拉伸变形和局部修剪、移位和截取、旋转和裁剪、重复使用等图表学术不端的鉴别方法。运用OSID工具包中的语音录制和上传研究佐证材料等识别科技论文的学术不端问题。实践结果表明,这2种检测方法能够防范科技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4.
医学论文跨语种抄袭多为英译中文献,目前还没有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有效识别,因此甄别十分困难。本文从语言翻译学和文献内容2个角度,总结英译中的跨语种抄袭特征,剖析编辑部出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在出版流程中严格把关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基于先进计算机技术跨语种抄袭检测软件以及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和惩处力度3个防范措施,为编辑同行提供借鉴,共同维护学术诚信。  相似文献   

15.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华  崔洁 《编辑学报》2010,22(2):153-155
为充分发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的作用,有效提高期刊编辑辨别学术不端文献的能力,建议在使用AMLC初审稿件时,将AMLC的检测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从学术的角度审视全文,具体分析判断来稿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及其程度,在使用AMLC时遵守保密原则,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学术不端防范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贤 《编辑学报》2015,27(2):119-121
阐述编辑主体意识在学术不端防范中的重要性,分析编辑主体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工作中要发挥主体意识:收稿前对作者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初审时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学术不端;对发表前的稿件再次把关;主动借助社会监督;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者进行惩治.  相似文献   

17.
吴艳妮  周春兰 《编辑学报》2015,27(4):361-362
以《护理学报》为例,总结科技期刊编辑审稿过程中对学术不端论文的识别.对于“枪手”论文,可从与作者电话沟通中识别,从审稿费汇款信息识别,从网站投稿注册信息识别,以及从作者所在科室与论文研究方向吻合度识别;对于篡改或伪造数据论文,可通过仔细审查文章数据,分析数据与所得统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漏洞或矛盾之处,若有质疑则要求作者提供数据输入统计软件的原始表格及统计软件所导出的原始分析结果;对于抄袭中文论文者,可通过多个学术不端文献检测软件结合Baidu、Google等网络平台进行多重检测;对抄袭外文论文者,可通过论文的语言表达、与作者交流等途径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