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305篇
科学研究   35篇
体育   68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5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赋海补遗》编于明末,收录历代抒情咏物小赋887篇(含周履靖之赋615篇),有重要文献价值。《赋海补遗》原题刘凤、周履靖、屠隆同辑,我们根据该书卷首陈懿典序、卷一周履靖自序、卷末《螺冠子自叙》、刘凤与屠隆生平著述、本书收赋情况、命名和编纂旨趣等方面加以考察,认定《赋海补遗》实为周履靖一人所辑。  相似文献   
42.
一修改:编译之间的纽带和分歧任何一位译者的译作都不会是完美的,甚至会有偏解与错误。朱生豪的莎剧译文,就经过了翻译家方平的悉心修订。名译家夏济安先生也有把"cow"看作"crow"而译成"乌鸦"的时候。所以,编辑在译作出版前进行适当修改,是理所当然的。编辑是作者和渎者之间的桥梁,是使著作合法、合理、合度、合乎出版要求的重要保证。一般的合同里,也明确规定了编辑修  相似文献   
43.
帛书《五十二病方》(简称《病方》)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文字最多的医方文献,也是目前已知最早方书。《病方》成书年代,从发掘以来就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至今没有定论。本文认为有卷首目录有篇题的52篇正文内容是该文献较晚流传阶段一个独立完整的书籍文献单位,在此基础上从该书文例特点、用语情况及编者地域等方面重新考察其最后成编年代,认为该书籍文献大约成编于秦汉之际或汉代初年。  相似文献   
44.
他发明创业成功之后,仍不忘广大民间发明人。应本刊邀请,他拟结合自己的发明创业之路畅谈自己的发明心得和人生感悟,希望对广大民间发明人有所启迪和帮助。——编者  相似文献   
45.
语文教学中,文本是借以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中所有的文本阐释行为都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阐释与文学理论研究的文本阐释之根本区别所在。如何阐释出一个具体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把握作者、编者、学生和教者这四个维度是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较其实验稿增添了“阅读还要有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选入小语课文教科书的多是名家、名篇的作品,但却是普及型读本,这是因为选文已经过教科书编者不同程度的改编,并形成了教材体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势在必行,要做到“走进课程,了解编写体系;走进文本,把握编写内涵;走进细节,理解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4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存在还原选文时错解编者意图、理答释疑时曲解学生认知、落实语文要素时误解文本主旨等错误对话。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生,全面透彻地领悟编者意图;拨云见日,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细腻情思;深入钻研,准确清晰地把握作品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48.
49.
由于种种原因,编者在编写小学教材的过程中,对选入的文章作必要的修改是常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发现,除了部分古诗词等特定文学形式基本忠实于原文外,大部分文章在选入教材时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动。一般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目光定位于入选教材的选文,很少追溯原作。事实上,将选文与原作进行对照阅读,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编者改编的原因和动机,学生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涵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对文本的独特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0.
编者手记     
小东 《中国德育》2006,1(5):80-80
最近审稿的时候读到两个故事,很有感触。其中一个是一位母亲写的。她说,6岁的女儿刚上学的那几天,天天回家练习唱国歌。而且,每逢听到国歌声,不管在什么地方,总是一副很认真的模样,站得笔直跟着唱。起初,母亲觉得很好玩、很可爱,可时间长了,她竟被女儿的这种真诚感动了。这种情景,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能见到,我们也常常会有和那位母亲一样的体验。面对孩子的“真心实意”,我们会感到惭愧,因为哪怕是最近的一次唱国歌,我们也未见得有他们那样认真和发自肺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