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因兴奋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综述基因兴奋剂的研究进展,探讨基因兴奋剂的分子机制、基因治疗的基本理论,从基因治疗到基因兴奋剂,基因兴奋剂的操作方法,与有氧耐力相关的基因兴奋剂,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兴奋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兴奋剂;与身体力量相关的基因兴奋剂,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兴奋剂、机械生长因子基因兴奋剂;基因兴奋剂的危害、对策,以加深人们对基因兴奋剂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基因兴奋剂的警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相比中强度持续训练(MICT)对超重/肥胖成人体重与体脂率的干预是否更具优势.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搜集HIIT与MICT干预超重/肥胖成人体重与体脂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与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风险偏倚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STATA 13.1软件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其中低、中度与高风险文献分别为4篇、4篇与2篇.纳入文献中HIIT与MICT组总样本量分别为119个与114个.Meta分析结果发现,与MICT相比,HIIT对超重/肥胖成人体重(WMD=-0.18,95%CI:-1.03~0.66,P=0.67)与体脂率(WMD=-0.38,95%CI:-1.02~0.27,P=0.25)的影响均不显著.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指标中多训练次数的"≥48次"亚组(WMD=-1.51,95%CI:-2.73~-0.29,P=0.016)具有统计学意义;体脂率指标中长周期的"12周"亚组(WMD=-0.73,95%CI:-1.49~0.03,P=0.061)与多训练次数的"≥48次"亚组(WMD=-1.14,95%CI:-2.43~0.15,P=0.084)均出现边界显著效应.结论:HIIT与MICT相比在降低超重/肥胖成人的体重与体脂率方面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学龄前儿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通过连续7天佩戴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测量。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零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2~4 s)、短时持续MVPA(5~9 s)和长时持续MVPA(≥10 s)3类。体质测试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速度灵敏素质。将男、女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分别按四分位数进行分类(Q1~Q4组),并定义体质健康得分最高的Q4组为高体质健康水平(HPH)。采用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探讨不同簇集特征MVPA与HPH间的关系。结果:共265名受试者纳入最后统计分析(男童149名,女童116名;月龄,57.19±5.33月)。男童中,校正混杂因素后,以活动量最少的Q1组为参照,活动量最多的Q4组中零星、短时持续和长时持续MVPA达到HPH的比值比(OR)分别为:11.72(95%CI:2.27,60.53)、7.53(95%CI:1.83,30.90)和8.98(95%CI:1.78,45.39);女童中也得到类似结果,分别为11.85(95%CI:2.33,60.19)、12.34(95%CI:2.47,61.57)和8.58(95%CI:1.70,43.41)。此外,研究发现,合计(零星+持续)MVPA与HPH在男童中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合计MVPA≤65 min/天时,每增加1 min的合计MVPA,达到HPH的OR增加19%(OR=1.19,95%CI:1.03,1.37);合计MVPA>65 min/天时,达到HPH的OR无显著变化。女童中未发现此非线性关系。结论:学龄前儿童累积不同簇集特征MVPA越多,达到HPH的比率越高,呈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在男童中,每日累积的MVPA超过65 min后达到HPH的比率不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严蓓  王珂  全明辉 《游泳》2009,(3):43-44
运动免疫学认为,适度的运动或短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够对免疫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以及长期的强化训练,将会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并使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增加。运动员在大运动量期间免疫力的变化和应激过程中三个阶段(动员阶段、适应阶段、衰竭阶段)的变化是一致的。运动可影响对疾病的抵抗力,而疾病可影响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建立上海市成年男性体脂率预测公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上海市成年男性体脂率预测公式.方法:抽取来自上海市19个区(县)的21~59岁上海男性市民,共441人.随机将总受试者的80%(n=353)分为建立组,通过SPSS 11.5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剩余20%(n=88)受试者作为验证组对所得到的预测方程进行回代验证.同时,将新建立的预测方程预测值,与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中所用的皮褶厚度法体脂率预测方程(下称旧预测方程)预测值,以BODPOD方法测试值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新建立的预测方程为%BF=[0.072+0.005×腹部皮褶厚度+0.005×肩胛下皮褶厚度+0.003×上臂部皮褶厚度-0.0000189×(腹部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上臂部皮褶厚度)2]×100%,通过回代验证表明,新预测方程较旧预测方程更能准确地反应测试值.结论:在条件有限和基层进行简易的上海市成年男性体脂率预测时,建议考虑使用该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6.
蔓延中的城市环境变迁在许多方面不利于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的参与,为此,需要了解其内在规律与机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该领域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在于数据分析定量化,而定量化的难点在于环境指标量化.针对目前研究以定性调查为主,地理信息系统(GIS)定量研究指标不够全面,在研究进展基础上对相关地理信息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1)城市蔓延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主要集中在密度、土地利用、城市扩张形态、道路布局、通达性、可及性以及景观格局等地理特征;2)现有的城市环境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已涉及大部分地理特征类型;3)指标选取可参照多指标综合测量为主,各项地理特征均匀分布,不同体力活动类型有所侧重以及不同研究目的灵活应用等准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BODPOD体成分测量仪中,利用估计测量与直接测量两种方法测得的成年人身体成分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探索估计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利用BODPOD体成分测量仪测量35名爱试者的身体成分。分别采用估计测量和直接测量两种方法测得胸腔内气体体积,然后再分别计算出体脂率。比较估计测量和直接测量两种方法所得的体成分值的差异性与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所得的%BF值无显著性差异,而是存在高度相关性(r=0.954,P〈0.001)。结论:估计测量方法也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测量体成分的方法。从长远采看,存在估计测量方法代替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体成分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客观测量的体力活动水平为基础,分析不同持续时间活动的频率及其占总活动时间的比例,从而掌握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簇集特征。方法根据知情、自愿原则,在上海市杨浦和宝山2个区共招募306名学龄前儿童为受试者,通过连续7 d佩戴加速度传感器ActiGraph GT3X+测量其日常体力活动水平,在此基础上将每次体力活动按强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分类,并统计不同持续时间的活动平均每天出现的频率及其占总累积活动的比例。结果共有146名受试者[男85名,女61名;平均月龄为(57.7±5.0)月]7 d测量数据均有效,被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发现采样间隔为1 s时,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次体力活动持续时间≤4 s,且70%以上的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体力活动持续时间为2~3 s。结论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以持续时间较短的零星活动为主。为准确测量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别是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宜采用较短的加速度传感器采样间隔(如3 s或更短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探讨建成环境与静态工作者BMI的关系,从参加2010上海国民体质测试的20~59岁成年人群中,选取以办公室静态工作方式为主的人群作为样本(共计12 044人;男性5 902人,女性6 142人),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进行男性和女性的BMI与建成环境变量的关系分析。模型中BMI评价等级(正常=1,超重=2,肥胖=3)作为因变量,工作场所是否有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居住小区(村)是否有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和居住地点与工作场所的距离3个建成环境变量作为自变量,年龄、受教育程度、近1年来参加本单位(村、镇)运动会比赛次数和所在单位(村)是否有体育锻炼补贴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方程。结果发现,男性中相比于居住地点离工作场所大于6 km的受调查者,<1 km的受调查者BMI评价等级降低1级的预估系数为0.233(P=0.002);相比于居住小区(村)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受调查者,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男性受调查者BMI评价等级升高1级的预估系数为0.156(P=0.031)。女性中,相比于工作场所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受调查者BMI评价等级降低1级的预估系数为0.202(P=0.005);相比于居住地点离工作场所>6 km的,1~3 km的受调查者BMI评价等级降低1级的预估系数为0.211(P=0.013)。结果说明居住地点与工作场所的距离增大将增加上海市男性、女性静态工作方式人群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