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秘密作为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和《刑法》第219条是我们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作斗争的武器。然而,由于我国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起步较晚,法律规定不具体,又缺少必要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因此在办理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过程中,尤其  相似文献   

2.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出台,对我国法院审理涉外代理案件在法律适用上统一了标准。然而由于我国司法实践的匮乏,加之我国实体法中又无有关代理单行法对之概念加之明确,民法与合同法对代理的界定也不一致,这必然导致我国法院对涉外代理案件适用的困顿或导致出现司法惰怠。为保证我国关于涉外代理法律制度的有效、准确实施,我国有必要借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代理法律适用公约》中有关条款的规定,或以单行法的形式,或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界定《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关于代理法律制度规定的适用范围,对代理采用明确定义、穷尽列举及排除性条款相结合的方法,对代理的适用范围进行规范。以突破立法界定缺陷导致的司法困境.完善我国的代理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3.
论船舶优先权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优先权适用受理案件法院所在地的法律"这个概念虽然简洁明确,但是过于强调本国法律的适用,容易造成不公平的审判结果.各国法律虽然对于船舶优先权制度的规定有很大差异,但是从总的趋势来看,应当摒弃本地法主义,采用更为周密和完整的条文保护船舶优先权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通过全面审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涉外侵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的规定,从理论上深入反思意思自治引入涉外侵权领域的理性基础,综合分析国际私法的意思自治规则、最密切联系规则、有利于受害人利益保护规则三者的相融规律,并针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涉外侵权领域意思自治规定存在的三处问题,相应地提出在涉外侵权领域意思自治采用关联限制、附属扩展和弱者主导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法典》规定的通知删除规则在网络侵权认定与责任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适用方式不明确以及利益冲突等原因使得该规则在适用上仍存在错误通知频繁难以规制、必要措施采取不当以及反通知后的合理期限难以确定等问题.针对现行法律规制不足,应对错误通知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对必要措施的采用以柔性规则解释以及在等待期上设定上限并...  相似文献   

6.
我国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该法关于侵权法律适用的规定与之前的法律相比,有很大的变动。文章通过对我国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现行立法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有关涉外侵权法律适用的相关规定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解读,以期有益于我国未来的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对"突发疾病"工伤认定的规定过于僵硬和模糊,导致其在法条理解和法律适用方面存在很大的难点,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亟须解决的法律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理解"突发""48小时"等与道德相冲突、与人性相抵触的规定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要彻底解决"突发疾病"工伤认定的问题,除了灵活运用法律解释、完善相关法律配置之外,还应究其本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短因工死与非因工死的利益差距,形成一套良好的职工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船舶所有权的法律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没有具体规定,而《海商法》中的有关规定又略显陈旧。本文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船舶所有权的法律适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考试作弊犯罪的规定,但其适用中存在一些争议。从刑法的谦抑性和体系解释等角度考虑,对"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的"法律"应作狭义理解;此类犯罪属于行为犯,行为的"完成"不等于作弊行为全部结束,只要考生已经实施了相应的作弊行为就属于犯罪既遂;而且单位可以成为本类犯罪的主体,应增设单位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严格责任原则被认为是国际反兴奋剂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但这一原则适用以来,其适用的过于严苛也颇受质疑。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国际反兴奋剂法律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正在出现的对严格责任原则的适当矫正趋势,这其中,相称性原则的适用尤其值得关注。这一原则的适度适用,体现了实现清白体育的目标与保护运动员个人权利,惩戒性法律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价值的平衡。但文章结论也指出,这一原则最终要成为一项反兴奋剂基本法律适用原则还将取决于反兴奋剂技术和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家庭暴力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侵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对温岭市家庭幕力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侵犯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幕力行为。家庭暴力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观念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提出提升妇女自身素质,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舆论宣传、重视普法教育;重塑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健全反家庭暴力的救助体系等对策,希望对我国的反家暴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为界,2011年4月1日生效的《法律适用法》标志着我国国际私法立法迈入了法典化的轨道。其中,在自然人属人法上,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住所"被"经常居住地"完全取代了。  相似文献   

13.
体育赛事盗播案件裁判结果的诸多乱象,源于相关法律规范的缺位与法院对案件事实的忽视。不同案件在基础事实的构造上存在差异,应依据不同的案情来合理确定规制盗播行为的模式。根据赛事转播权的内容、侵权发生时段与损害程度,可将盗播行为分为盗取直播、延播的行为与盗取录播、点播的行为。基于不同盗播行为侵害的利益类型不同,设置二元法律规制模式。对于前者,目前可通过适用《侵权责任法》一般条款与不当得利制度予以规制,以避免赛事盗播案件向《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逃逸;对于后者,可通过《著作权法》进行规制,法院应尽可能地肯定赛事画面具有独创性,以彰显支持赛事转播产业的司法态度。  相似文献   

14.
"12点退房制"作为宾馆行业的"霸王条款"行规早已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因该行规内容合理性的缺失,在2009年8月已从《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中明确删除。但由于该行规的适用具有其相当的利己性,删除后至今,大多宾馆仍在坚持使用正午退房制,行规的书面取消并未取得期望的效果。本文将从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保护以及格式条款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的角度入手,分析该行规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提出解决办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赋予了被侵权人以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保护了公民的精神利益,作为与民事侵权相对的国家侵权领域也迫切需要对被侵权人的精神利益进行救济与保护。2010年《国家赔偿法》修正案中对此项制度作出了规定,但由于赔偿标准不明确、赔偿范围过于狭窄等多种原因,司法实践中的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引起了不少争议。下文从《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出发,结合世界代表国家的立法经验,分析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与不足,以期提出一些看法与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批准通过的2021年实施版《检查与调查国际标准》进行述评。目的在于及时把握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修订国际标准的最新动态,为正确理解与适用2021年实施版《世界反兴奋剂条例》提供帮助。2021年实施版《检查与调查国际标准》规定了签约方在制定检查分布计划、样本采集、样本储存与运输、进行调查等方面的技术和操作标准,要求签约方适用《体育特殊检测技术文件》和构建三级行踪信息数据库。新标准重视检查与调查的信息导向性,但总体上仍然将反兴奋剂组织与运动员置于不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7.
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规定惩罚性赔偿以来,全国出现了不少"知假买假"、买假索赔的案件,给司法实践和理论带来了挑战。"知假买假"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需对惩罚性赔偿在合同领域适用要件进行研究。经营者实施了违约行为且主观上存在过错,并且因其违约行为使相对方遭受损失,才能适用惩罚性赔偿,而消费者主观动机不是适用要件。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法中"保护"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查阅现有的国内外法律文件,"保护"一词被大量使用,如国内的有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文件则更多,如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但无论是国内法律文件还是国际法律文件均未对该关键词做出定义。本文以中国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为双线索,试图为"保护"一词下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运动员人格标识的商业化特征日益明显,侵权行为也逐渐增多,存在未经许可使用、超出约定范围使用、合同到期还仍无偿使用等侵权行为。而立法层面,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人格权商品化法律,其保护条款主要分散于民事基本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侵权责任法》《广告法》等相关法律以及社会行业行为守则中,且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如保护范围狭窄、损害赔偿责任方式不明确、没有规定继承和转让等。在司法实践方面,法院对人格权商品化性质的认定模糊不清,对人格权商品化侵权行为的认定缺乏明确的依据,也没有统一的赔偿和判决标准。为更好保护运动员的人格权,可借鉴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框架,完善与人格权相关的民事法律,健全《侵权责任法》救济途径,建立多元化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体育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20.
根源于2013年《公司法》认缴资本制改革,股东出资加速到期制度已成为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重要路径,然而不仅学界对此存在着鲜明的争议,而且相关案件的司法裁决也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无论是《破产法》《公司法》《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还是《合同法》,都未对此进行针对性的规制.因此,为了推进股东出资加速到期案件司法裁决的公正与效率,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应结合实践中相关案件所呈现的具体特点,沿着公司法路径,通过明晰其具体适用条件、确立董事催缴义务、重新界定抽逃出资以及强化民事责任规制等相关制度构建,推进其专门性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