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别观察运动促进的骨骼肌肥大时,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表达的变化。方法:1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每组10只。跑台训练持续8周,每周5次,每次60min,跑速26m/min。测定两组大鼠肌重胫骨长的比值,HE染色观察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比目鱼肌和腓肠肌MST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运动大鼠骨骼肌重量/胫骨长显著升高(P<0.05),两种肌纤维横截面积均增大。与对照组相比,跑台运动显著抑制了大鼠腓肠肌MSTN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但对比目鱼肌MSTN表达的影响无显著性。结论:运动对MSTN的作用可能存在肌纤维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长期低频电刺激对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肌萎缩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以大鼠比目鱼肌为研究对象,采用后肢制动法建立废用性肌萎缩模型,SDH酶法检测长期低频电刺激对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的影响,Real Time-PCR方法观察肌球蛋白重链Ⅰ、Ⅱa、Ⅱx基因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JNK、p-ERK1/2、p-p38激酶蛋白表达.结果:低频电刺激30日后,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肌萎缩情况明显好转,废用性肌萎缩模型中Ⅱ型肌纤维向Ⅰ型肌纤维的转化趋势得以逆转;肌球蛋白重链Ⅰ、Ⅱa、Ⅱx基因表达变化同样显示由Ⅱ型向Ⅰ型转化的趋势;MAPK通路相关蛋白p-JNK、p-ERK1/2、p-p38均被激活.结论:长期低频电刺激可有效改善废用性肌萎缩,此过程可能与MAPK通路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正弦波振动(HFV)对制动大鼠比目鱼肌(SOL)梭内、外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后肢制动作为废用性肌萎缩动物模型,对振动组大鼠施以HFV,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结果①制动14 d后,大鼠SOL梭外肌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减少,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增加(P<0.05),SOL梭内肌纤维快缩型MHC的表达有所增强;②制动加HFV大鼠与制动组相比,SOL梭外肌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上升,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下降(P<0.05),SOL梭内肌纤维快缩型MHC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HFV对制动大鼠SOL梭外肌Ⅰ型肌纤维向Ⅱ型肌纤维的转化和梭内肌MHC表达增强的趋势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不同低氧暴露与运动模型,观察大鼠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变化,为低氧训练提供更科学的训练依据.方法:9周龄大鼠模拟6周不同海拔高度(0m、2200m、2200m~3500m、3500m)低氧暴露与运动两种模型,共8组(n=80).实验期间,低氧暴露组连续6周单纯低氧刺激,低氧运动组每日按(20~22)m/min的速度跑台运动90min,每周5次;实验结束后用ATP酶染色法测Ⅰ、Ⅱ型肌纤维类型,显微镜采集图像后分析软件计算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SO、FOG、FG肌纤维百分率.结果:(1)比目鱼肌中FOG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6%、在海拔2200m~35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9%(p<0.05),SO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35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0.8%;(2)趾长伸肌中,4个海拔高度FOG肌纤维百分率运动组均高于暴露组,分别高0.4%、3%、7%、6.7%,SO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0m时运动组较安静组增加4.5%;FG肌纤维百分率在4个海拔高度下变化不明显.结论:(1)6周不同海拔低氧暴露与运动双重刺激后,大鼠骨骼肌组织产生适应性变化,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FOG肌纤维百分率增加,有利于提高大鼠运动能力;(2)大鼠比目鱼肌SO、FOG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3500m运动后高于暴露组,提示在2200m~3500m低氧复合运动模式下运动,有助于提高大鼠肌肉有氧代谢能力;(3)6周不同海拔高度单纯低氧暴露及中强度低氧运动不会引起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枸杞是运动员饮食中常用的营养补剂,对运动后体能恢复、免疫能力提高等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补充枸杞对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对Wistar大鼠6周枸杞灌喂后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观察运动后即刻、24 h、48 h、72 h的大鼠比目鱼肌超微结构变化。发现力竭运动导致大鼠比目鱼肌在运动后即刻至48 h间超微结构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Z线的紊乱、肌纤维断裂、线粒体结构改变及肌核内移等现象。表明补充枸杞能显著改善力竭运动后即刻至48 h比目鱼肌超微结构损伤,加速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6.
用肌匀浆酸碱滴定法测定小鼠腓肠肌红、白肌部分,趾肌、比目鱼肌和股外肌红、白肌部分的酸碱缓冲容量。其值分别为84.9、87.1、76.6、78.2、77.6、和86.1 slykes。腓肠肌的红、白肌部分,以及股外肌白端的缓冲容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类肌肉(P<0.05)。似乎,含快肌成分愈高的肌肉,其缓冲容量愈大。  相似文献   

7.
以大鼠力竭性运动为模型,观察了牛磺酸和/或递增负荷训练对大鼠力竭运动后即刻红、白肌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安静时白肌纤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较红肌的高;2)力竭运动使白肌纤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降低,红肌的则升高;3)5周递增负荷训练对白肌纤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影响较大,而对红肌的几乎没有什么影响;4)牛磺酸能使力竭运动后白肌和红肌张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升高,结合训练其作用更明显。结果提示:递增负荷训练中慢运动单位可能较少参与运动,所以该方法可能只对白肌起到积极的锻炼作用,牛磺酸和/或训练有保护白肌和红肌线粒体的功能和防止红肌线粒体功能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弦波振动(HFV)对制动大鼠肌肉萎缩的对抗作用。方法:以大鼠后肢制动为废用模型,对振动组大鼠施以不同频率的HFV,观察大鼠比目鱼肌(SOL)湿重体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梭外肌纤维构成比以及梭内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MHC)的表达的变化。结果:(1)制动14 d后,SOL湿重体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以及梭外肌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下降,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增加,梭内肌纤维MHC的表达有所增强;(2)施加HFV后,SOL湿重体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和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上升,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明显下降,梭内肌纤维MHC的表达正常。结论:HFV可对抗废用后SOLⅠ型肌纤维向Ⅱ型肌纤维的转化和梭内肌MHC表达有增强的趋势,且以200 Hz HFV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七叶皂甙钠对肢体制动大鼠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方法将60只健康、体重150-200 g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组(IB)、七叶皂甙钠 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SA)三组,每组20只。将IB及SA组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SA组每日腹腔注射β-七叶皂甙钠10 mg/kg,CON及IB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共治疗3 w。试验结束处死三组大鼠,取双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称重。于比目鱼肌中段切取部分肌肉组织,HE染色后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定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将部分比目鱼肌制成匀浆,取匀浆液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检测。结果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3 w后,IB组大鼠右后肢比目鱼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纤维截面积明显低于CON及SA组。与IB组相比,SA组比目鱼肌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结论七叶皂甙钠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对肢体制动大鼠骨骼肌萎缩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大鼠废用性骨骼肌不同肌球蛋白亚型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2周建立废用性肌肉萎缩模型,药物干预组给予氯沙坦灌胃2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试比目鱼肌中不同肌球蛋白亚型基因表达量,冰冻切片测试骨骼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数/肌纤维数比值。结果 (1)与C组相比,TS组大鼠体重、比目鱼肌重量和相对重量均降低(P<0.05或P<0.01),与TS组相比,TD组大鼠体重、比目鱼肌重量和相对重量均升高(P<0.05);(2)与C组相比,TS组、TD组大鼠比目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数/肌纤维数比值显著下降(P<0.05),TD组与TS组相比有显著性增加(P<0.05);(3)与C组相比,TS、TD组的MHC I mRNA、MHCⅡa mRNA、MHCⅡb 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1、P<0.05、P<0.05),TD组的MHC I mRNA表达量与TS组相比升高(P<0.05)。结论大鼠尾部悬吊14天,比目鱼肌出现明显萎缩。服用氯沙坦可通过改善比目鱼肌的血液循环,提高MHC I mRN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骨骼肌萎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肌纤维中AMPK活性变化,并探讨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噬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分子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雄性小鼠按体重和耐力分为安静组、运动组和力竭组,进行预适应后以15m/min的速度进行力竭运动,检测比目鱼肌和跖肌中p-AMPKα及自噬相关因子LC3、p62表达的变化,分析二者之间的调控作用。结果:p-AMPKα在比目鱼肌中、运动中表达升高。比目鱼肌中LC3-I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跖肌中则未检测出LC3-I表达;而运动中LC3-II在比目鱼肌和跖肌中的表达水平均不断升高,较安静状态具有显著性差异。比目鱼肌中p62的表达随运动进程不断升高,跖肌中p62的表达则不断下降,与安静状态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p-AMPKα在快慢肌纤维中的表达存在差异,运动中"能量开关"启动使慢肌纤维在运动中、力竭时自噬激活,但运动强度过大的运动却抑制自噬的程度,提示能量消耗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自噬水平变化,最佳的自噬水平表达可能为有氧训练等低强度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测试睾酮(输注)对肌肉肥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晶状丙酸睾酮注入60只白鼠体内,同时切除这些白鼠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对照组白鼠未被注入肇酮,但其膝肠肌和比目鱼肌亦被切除。测试期间,研究人员让试验组白鼠的环肌进行超负荷运动。  相似文献   

13.
十二只猫用其内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作30分钟的跑台练习,每周做5天,持续6~12个月。受试者的脊髓在试验开始之前就被横向切断。在实验练习计划完成之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的比目鱼肌和内侧排肠肌纤维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
骨胳肌在乳酸生成和清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骨胳肌与乳酸代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论述了不同强度运动时骨胳肌乳酸的生成及不同肌纤维清除乳酸的途径。以往认为骨胳肌无糖异生作用,但现在研究认为骨胳肌肌纤维具有糖异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试竞技健美操一级运动员完成C组跳与跃中的科萨克跳、屈体分腿跳、剪式变身跳,分析在起跳、腾空、落地阶段中下肢主要发力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变化。方法采用无线表面肌电仪对16名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完成3个难度分别在起跳、腾空、落地阶段中下肢左右腿主要发力的8块肌肉(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的表面肌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科萨克跳在起跳阶段贡献率较高的肌肉是右腿的股直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和左腿的股直肌,腾空阶段贡献率较高的肌肉是左腿的股直肌、股外侧肌和腓肠肌,落地阶段贡献率较高的肌肉是左腿的股直肌、腓肠肌和右腿股直肌;(2)屈体分腿跳起跳阶段贡献率较大的是右腿的股直肌和腓肠肌,腾空阶段贡献率较大的肌肉是股外侧肌,落地阶段贡献率较大的肌肉是股直肌;(3)剪式变身跳起跳阶段无右腿的肌电图变化,贡献率最高的是左腿腓肠肌,腾空阶段贡献率较高的是右腿股直肌和股外侧肌,落地阶段贡献率最高的是右腿股直肌。腾空和落地阶段中,右腿肌肉贡献率比左侧同一肌肉贡献率相对较高。结论在完成科萨克跳和屈体分腿跳难度动作起跳阶段时,要求运动员股直肌和腓肠肌有较高的爆发力,腾空和落地阶段中,科萨克跳需要加强左腿肌肉力量;屈体分腿跳在训练中要注意运动员左右腿发力相同,以保证左右腿空中姿态的平衡;在完成剪式变身跳时,主要发力部位从左腿(起跳腿)过渡到右腿(前伸腿)。在训练中要加强主要发力肌肉力量训练,完成难度动作过程中主要发力肌肉与其他肌肉协调配合发力,提高运动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动作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组实验方法,观察长时间下坡跑对大鼠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离心收缩)肌动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同时监测血清CK、LDH的变化。结果显示,C组大鼠腓肠肌及B组大鼠比目鱼肌肌动蛋白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血清CK、LDH也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一次长时间离心运动可造成骨骼肌的损伤,快肌更为明显;1周连续运动,机体可对其逐渐产生适应,但损伤的修复需要较长时间,尤其是收缩蛋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肌电刺激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新 《体育科研》2003,24(3):54-54
肌电刺激(EMS)通过利用代谢作用的特点而征募了快肌纤维。在100-120Hz且是3-5s短时冲动和较长的恢复期下,就会发生高频刺激。高频率确保了快肌纤维的募集。由于这种刺激的结果,要么更多的快肌纤维得到发展,要么受到刺激的肌肉群中的慢肌纤维转变为快肌纤维。 在耐力性项目中,慢肌纤维更为理想,可以使用18~19Hz的低频刺激。通过延长刺激时间(到8秒)和缩短恢复期,慢肌纤维的糖原氧化通道得到加强。  ·肌电刺激(EMS)可以在不造成身体和心理疲劳的情况下,增加频率和训练的强度。  ·不会对关节和韧带造成压力,降低了受伤的风险。这…  相似文献   

18.
采用遥测肌电测试并结合影像解析,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张竣旋转推铅球单支撑阶段的主要用力肌肉及其用力顺序、用力范围和主要用力肌肉之间的协调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张竣单支撑阶段主要发力肌肉是左腿起支撑作用的肌肉(左腿股外侧肌和左腿腓肠肌)和维持身体姿势的肌肉(右侧背阔肌和右腿股二头肌);主要发力肌肉的用力顺序(左腿腓肠肌内侧→左腿股外侧肌→右腿股二头肌→右侧背阔肌中部)是按照由下往上、由左至右进行的;张竣单支撑阶段主要肌肉的用力范围(即肌肉横跨关节的角度变化值):肩髋夹角为26.3°~52.1°、左髋角为116.7°~168.7°、左腿膝关节角度为120.7°~156.3°、右膝角为79.2°~172.7°、右髋角为112.5°~143.5°;张竣在单支撑阶段右腿肌肉用力的协调性不好,主动肌(右腿股内侧肌)发力时,拮抗肌(右腿股二头肌)没有适时放松,影响了其肌肉做功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9.
跟腱是人体中最大的肌腱,其近端是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肌腹,远端止于跟骨的后结节,其周围没有腱鞘,仅有疏松的网状组织,营养血管走行于其中,是使足跖屈、提踵的主要肌腱。田径运动中的短跑、跨栏、跳跃等项目对运动员跟腱有着特殊的要求,动作技术的不正确,外来力量的冲撞,  相似文献   

20.
张帅  曾皓 《健与美》2020,(2):54-57
可能很多人都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困扰,无论想练三角肌做侧平举,还是想练背阔肌做划船,在过程当中目标肌群没有太大感觉,反而是上斜方肌在做完之后出现酸痛。这主要是上肢力量训练中出现了上斜方肌过度代偿,也就是耸肩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