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特征和运作基础是社会的数字化平台,既往的一切信息、资源、物流、人员等基础性元素都将在这个平台上得到重新梳理、编码乃至整合,进入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时代变动背景下的出版产业定位会直接决定出版人才的培养问题。出版的知识管理职能和软实力使者地位要求出版人才的责任感和全局观,出版的应用学科性质又决定了出版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通才度。要"将"不要"匠",过往"大家"参与出版繁荣的历史告诉我们,按照"成人才"和"达通才"的高度来开展出版人才培养,是确保出版产业兴旺的不倒长城。  相似文献   

2.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期待职业经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为职业经理人的引入搭建了平台,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出版职业经理人成长环境建设.本文提出了利用上市出版公司孵化职业经理人、将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成职业经理人、将其他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成出版职业经理人等人才培养方法,认为引入职业经理人,将编辑与经营管理分开运作是解决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思辨性层面探析出版人才培养的规律,从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和核心体系展开论述出版人才培养的构建。在出版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及体系构建中,基础性层面探寻出版人才培养的基础理论框架、技术层面探究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推进的指涉内容、方法论层面研究出版人才培养运行的动力逻辑来源、目标层面探究出版人才核心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4.
李洁 《出版参考》2021,(2):43-45
文章以科技出版机构面临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为前提、以创新产品研发为主线、以提供知识服务赋能行业发展为目标,认识到科技出版机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结合“智能化驾驶培训人才培养基地”实践举措和成效,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思考和梳理,对科技出版机构融合发展中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周奇 《编辑之友》1991,(6):21-27
第三章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是出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出版社是文化事业,长时期以来都是生产型,即根据社会需求(包括党和政府的文化、教育要求)安排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是为生产服务的。图书发行工作,长期依靠新华书店包销,出版社在销售方面无所作为,所以,发行部门成为薄弱部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变,但在体制上重生产轻经营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比较根本的变化。经营管理是我国出版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无疑是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出版社是文化企业,赢利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能不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出版  相似文献   

6.
龙杰  孙莹 《中国编辑》2023,(3):46-54
出版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编辑人才队伍的创新发展。文章基于对“出版新业态”的界定,指出政治能力、编辑业务实践能力和出版经营能力是新时代编辑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文章从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中观高等教育、微观出版企业三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探索编辑人才培养路径,构建“能力—知识—生产—传播—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编辑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积蓄人才动能。  相似文献   

7.
在出版学科建设中加强融合出版人才的培养,切实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为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文章分析了我国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指出融合出版人才培养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基础上,引入CDIO教育理念,坚持产出导向,围绕融合出版物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理论与实训并行的系统化学习,着力培育具备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掌握数字出版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融合出版技术的融合出版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给出版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而人才培养成为各家出版社当务之急。文章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从"互联网+"对出版行业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和大学出版社人才培养等几个角度,阐述出版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出版人才的培养是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出版人才培养已有一定规模,基本形成体系,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的培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出版学科本身自带交叉融合的专业属性,出版人才培养应在保留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创造条件使学生能更广泛地汲取各学科的营养,增强实践能力,夯实技术积累,在政、产、学、研、用等多个方面互相融通,齐头并进。同时,行业继续大力推动以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为重点抓手的出版学科建设工作,建强出版学科,在教学、科研、教材、课程建设等方面紧跟出版转型升级的步伐,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和体系,培养和塑造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出版高素质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0.
袁超  唐乘花 《出版参考》2014,(13):31-32
正近年来,随着对数字出版认识的日渐加深,传统出版正在积极尝试数字化转型,但因受产品创意设计人才匮乏、传统编辑重案头轻技术、引进的技术人才水土不服等因素影响,转型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缘由,人才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结构与传统出版数字人才现状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教辅出版人才培养已成为教辅出版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阐述加强新时代教辅出版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指出教辅出版人才培养的亮点,分析当前教辅出版人才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辅出版机构的人才培养和教辅编辑自身职业技能提升两方面对教辅出版人才的创新培养进行探析,为打造高品质的教辅图书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范文婷  王留 《新闻世界》2014,(10):178-180
本文以国内已经设立数字出版专业的六所高校为例,对比传统出版环境和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探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数字出版环境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为其他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从三个方面回顾与刘杲亦师亦友的情感,即刘杲关注青年编辑人才培养,提倡出版史料的累积和挖掘,为文化请命、为出版立德。  相似文献   

14.
聂震宁是当代著名的出版企业家和出版研究专家,出版评论是他对出版界观察与思考的结晶.他撰写的出版评论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出版业管理与经营、出版创新、编辑出版教学、出版人才培养、国民阅读推广等多个方面,兼具理论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并且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聂震宁的出版评论对推动出版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总结出版经营和管理的得失、规范出版行为和提升出版质量、弘扬阅读文化和建构书香社会等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首斌 《今传媒》2024,(1):79-87
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促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又是民族地区出版业向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更是加速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首要依托。本文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现实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民族出版事业的发展趋势及工作要求,提出了“明确理念—完善路径—创造环境”的多元人才培养路径,旨在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联合等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出版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
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改变了出版学的研究范式,更是对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梳理回顾学科发展“分散—综合—分化—再综合”历程基础上,分析论证了学科“再综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的守正创新之道,强调“以产业运作方式实现社会文化构建之目的”培养出版专业化人才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正道”或“根基”;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强化业务技能和转变培养方式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得以笃行致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国民阅读已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形成了“轻阅读”模式.“轻阅读”模式具有的碎片化、伴随式、社交化特征,推动了中国图书出版业“轻”风潮的出现.轻出版是一种具备“轻质”特征的出版活动,出版主体“轻微化”、出版内容“轻型化”、出版流程“轻简化”、阅读受众“年轻化”.轻出版风潮对中国出版有着重要影响:推动新书态图书的涌现,刺激“互联网+”出版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出版企业分层加深.  相似文献   

18.
出版文化学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背景 出版文化研究是出版学研究的需要 目前我们对出版学的研究基本可归纳为三个领域: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和出版文化. 出版管理,是指出版活动的管理机制,如体例、国际版权公约、著作权法、出版条例,出版社的规划、经营、内部管理及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成本核算等等,涉及到出版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它也是现在出版业研究中被关注比较多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完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日益成为业界和学界的关注热点。北京印刷学院通过不断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增强政产学研多元化一体育人合力等举措,逐步打造出融合出版人才培养雁阵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雁阵式学科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和育人机制,为新时代专业型、应用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出版要高质量发展,要做好数量型向质量型、重经济效益向重社会效益、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同时,还要解决好当下出版业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