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引入“失语症”这一概念对传统武术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辨析,认为,传统武术“失语症”的“症候”主要表现为“传承的缺席”“异化的不闻”和“创新的乏力”。中国文化的“老衰”导致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倦怠”,致使传统武术“失语症”具有历史必然性。提出失语症的矫正应当谋求传统武术文化认同、内容转换和体系构建,即厘清文化认同对象的顺序性、层次性,注重武术实现本土认同与世界认同的平衡;体现内容体系生产的差异性、适宜性,以文化工具论和身体消费观为视角进行内容转换;强化项目设计布局的前瞻性、系统性,建构传统武术发展的体系,提炼和开发传统武术中的“和谐因子”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播学视阈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生命力,关系到其文化整体的实现;传播影响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并重塑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选择。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的文化传承结构的失衡、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文化传承功能失位与价值迷茫、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构,必须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其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鲁迅、张爱玲都对传统家庭文化的负面作用给予了尖锐抨击与批判,两位作家都批判了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家庭至上”倾向,“寡妇”现象和“老人中心”倾向等劣根因素,所不同的是,鲁迅侧重于对“吃人”文化的整体性反思,张爱玲则揭示了封建家庭文化对人性的异化,从一个特定角度表现了人性中的至恶至丑。不过两人殊途同归,都揭示了传统家庭文化中“被食、自食和食人”的恶性循环链  相似文献   

4.
摘要:由于受到视觉文化时代感性审美的影响,当代武术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武术的发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传统与时尚”“技击与艺术”“文化与物化”等多维二元关系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只有坚持武术的传统并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武术传统的与时俱进性,才能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只有抓住武术的技击本质并通过多种艺术化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满足全球不同地域异质文化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认同武术的文化价值并且积极的通过“物化”方式进行全球化传播才能将武术发扬光大,才能增强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大武术观”的理念视野,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或曰武术的“变”“常”问题的理性探讨,为武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知识中心教育使体育教育中学生越来越失去自我,成为数字表征的抽象人。在此“刺激-反应”话语下,学校武术表现出实践性本体教育缺失的“去中国”化异化现象。鉴于此,通过文献资料法、辩证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传承进行分析,认为: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话语的隐喻,传统武术以“拳种人-武术人-中国人”的教育模式,在生理身体、社会身体、心理身体教育方面实现对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而进行自我认同人化教育。当前学校武术要进行拳种的“内外、己人、身心”话语转换,以“己-人-己”路径进行精神培育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育人,服从“学武术,做中国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寻了中西传统体育文化,发现从根源上存在:开放个性与封闭保守、神本位与人本位、征服自然与顺应自然、着眼局部与考虑整体的差异,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契约与伦理宗法、冒险竞技与养生娱乐的不同,在“身”与“心”关系的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身”“心”对立与统一。分析了当前中西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困境,西:过度竞技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过度商业化导致体育道德异化;中:体育文化自信丧失、养生传统被忽视,最后提出中西体育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摘要:体育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方式被大众媒介传播,成为现代人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与数据分析法探究我国受众接触媒介体育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程度。基于4个城市的经验研究(N=4 914)发现:受众接触媒介体育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能够在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4个层次上正向影响其中国文化认同。受众接触电视和书报类媒介体育类型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能够预测其中国文化认同,与接触程度成正比;受众接触中国体育明星和民族传统体育类媒介体育形式中的中国文化内容也能够预测其中国文化认同,亦与接触程度成正比。我国受众接触媒介体育中的外国文化内容对其中国文化认同并没有产生负向影响,相反却呈现出正向关系。受众接触不同类型媒介体育中的有关外国文化内容较好的预测了其中国文化认同,但媒介形式的预测能力相对较弱。文章从受众的角度为该类议题提供了经验层面的结论,开辟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分析领域。  相似文献   

8.
论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精神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有淡化竞争的倾向,西方文化则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倾向;这种差异在中西方体育精神上有同样的反映,即中国传统体育突出的是等级尊卑的礼仪秩序,西方体育文化突出的是公平竞争的精神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深入的进程中,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公平竞争精神有助于培养人们勇于竞争的观念以及公正平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左翼文学“发生”过程中,既有对域外左翼文学理论资源的接受,也有对本土传统“革命”精神的吸纳,前者激活了左翼作家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文化冲动,后者彰显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对民族国家的终极关怀。这些都与当时左翼文艺理论者的文化想象和自我认同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哲学思想是胡适一生荣辱得失的根源,方法论是其学术生命的核心。在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从“形式革命”的倡导到“整理国故”的躬身实践是胡适对新文学的系统思考和构建,展示了他立足文学自身考察文学的新观念和建设民族文化的新视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马建忠和胡适分别于1894年和1914年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为基础,探讨其理论意义。首先,对现今研究"善译"观的某些观点予以驳议;接着,对比马胡二人"善译"观中的主要思想,指出它是关于译者中心论的理论模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溯"善译"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2.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13.
"思无邪"是孔子对于《诗经》诗品的总体概括。孔子的意见有其所本,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在极为实用的现实动机基础上依据个人的经验对文本所进行的一种主体"误读"。在承袭孔子意见时,后世解读者对于"思无邪"往往进行了进一步的道德化处理,将其和"诗言志"或"文以载道"并置并确立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从而于批评的内部制约了中国文学可能的新变。传统文论进行现代转换,以今天的眼光观审,孔子的"思无邪"认知最起码有如下三点可作当下思想资源:一是宽容精神;二是节制要求;三是创造性强调。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一首自叙式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揭示,也是屈原心灵世界最生动的写照。本文对诗中“吾”的心路历程作了梳理和分析,从其心理活动过程来看,较大的波动有八次,内容顺序如下:条件优越,自负不凡;纯洁高尚,遭遇不公;回家遭训,被迫出走;虚设幻境,倾诉心声;“求女”为喻,以通君侧;占卜决断,指点迷津;昆仑寻根,往而复返;先贤召唤,舍生取义。将其全过程贯穿起来后就能看出:《离骚》是屈原悲剧性人生道路上心灵历程的吟唱。千载独步,无可比象!  相似文献   

15.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涵盖了两个领域:文学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文学符号学是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模式的产物,注重文本形式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关系,并从“功能”、“行动”和“叙事”三个描述层来显示文本结构运作规则以及在这种运作规则下意义的生产方式;文化符号学以大众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并发现大众文化在表现同一个主题——现代神话。现代神话先于表现它的形式而存在,在三级意指系统中被投入,被生成,也被自然化。巴特的文化符号学思想打破了西方始自古希腊的“形式至上”的思维范式,在比形式主义更看重形式的结构主义阶段是一大超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高尔夫运动现有职业赛事的发展现状(以“中巡赛”为例)分析,解析了制约中国高尔夫职业赛事运行瓶颈在于:1)中国经济的不均衡制约了高尔夫球赛的发展;2)“中巡赛”缺乏舆论关注和企业赞助;3)中国高尔夫的赛事运作、承办水准、场地建设等难以与世界接轨;4)高尔夫协会权责定位不明,缺乏对文化传播的重视。提出了确保中国高尔夫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为:1.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巡回赛体系;2.媒体应深度挖掘文化现象、国内赛事状况,积极推动中国高尔夫的明星效应;3.注重赛事的国际水准和观赏性,培养专业的赛事运作人才;4.普及高尔夫运动,发展高尔夫教育;5.高尔夫协会应强化高尔夫礼仪和规则意识,开设试点球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18.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对“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的历史性研究,以及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所具有的生态学内涵的深刻剖析而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近年来,对其思想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其理论中所舍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以及“生态危机的政治解决路径”等维度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的梳理,对一些不足与遗缺进行了说明与评介。  相似文献   

19.
胡瑷顺应时代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形成了“明体达用”的教学理念,实施了“分斋教学”的制度,采取了考察法、直观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树立了新型的师生观,其教育思想与当今实践教学所倡导和追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主体观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建了意蕴深刻、价值独特的健身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陶行知健身教育思想的文化意蕴就在于它的健康性、生活性、实践性,他的健身教育实践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他创造性地建构起了我国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和文化精神,形成了"健康第一"的健身教育思想和"动静合一"的健身教育实践,并使之贯穿在其生活教育的实践之中,总结和提炼出了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发展和创新了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智慧。研究陶行知的健身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强国战略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