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书与读书     
少年读书,中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相似文献   

2.
〔原文〕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房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  相似文献   

3.
如今各地都在倡导全民阅读,开展读书日、读书月、读书会、书香万里行等读书活动,这种现象令人振奋。至于读什么,怎么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许多文人学者多强调深阅读,认为那种浅尝辄止的浅阅读,收不到学习知识的效果。有文章更贬低浅阅读,是"肤浅轻松的休闲消遣,对于提高身心修养有弊而无利";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要求出版界"不要迎合和助长浅阅读风气的蔓延"。说浅阅读不利于深入领会知识真谛,鼓励人们多在深阅读上下功夫,这一  相似文献   

4.
深入浅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的读者是大众,因而文章要写得明白顺畅,深入浅出.当然,把深入浅出仅仅理解为是通俗化工作,如用白话对<离骚>今译,这种看法也有误.清代学人俞樾说:"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故,以浅显话语道出深刻道理,显而不浅,深而不涩,是其中要义.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望月     
我已年近花甲。这前半生半个世纪极其简单。就是读书(几十年)——教书(35年)——写书(25年),而读书几乎伴我一生,恰如日月星辰,空气水火。很早,我对清代张潮以望月喻读书之论五体投地。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过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深浅耳。”儿时,家无点灯之油。夜晚,家人忙完,无月时,奶奶瞎着眼给我讲故事,教我会上谣:“月儿乖乖,快快出来,照着我孩,读书乖乖!”有月时,父亲虽“斗天的字认不得半箩筐”,也教我看“娃娃书”(连环画)。少儿的我,犹如云隙窥月,所读似…  相似文献   

6.
[原文] 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房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戏书此以信茂齐之语。时十月十六日,万历丙午三十四年也。同游者朱白民、邵茂齐、顾僧孺、茂齐之弟仲范、严叔向、沈云父、予子桐、侄樌。  相似文献   

7.
人之雅俗,如鸟之双翼;事之正反,如车之双轮. 人比菊瘦,文比人寿,守之以一,养之以和.文字生命,坚逾金石,一朝编定,千载不移,殊不知,文字也有两面性. 机遇难同,深处种菱浅种稻;机缘各异,不深不浅种荷花.三国写争,其文简,水浒写义,其意博,西游写悟,其趣深,红楼写情,其理奥,文字喂养灵魂,慰藉寂寞.心寄千万里,风从南边来,一般思索,两样文字,皆依当时心情.愉悦时写篇快文,天阶夜色,星斗寥落;愤怒时写段檄文,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天地灵动,万物禅意. 现实伤人,幻想疯狂,人人身穿戏装,头戴面具.知道的不全说,听到的不全信,口不对心的文字,不是造魅,便是矫情.文字基于情感,而非修辞,内心的敬畏,默然激励人变得更善良,文字提炼得更严谨.  相似文献   

8.
要想弄明白数字阅读是不是浅阅读,首先要对数字阅读、浅阅读、深阅读的概念进行一个界定.应该说现在对这些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笔者认为,数字阅读就是通过电子显示屏阅读以二进位制方式存储的图书,以此看来,只要是通过屏阅读都是数字阅读.如,利用手机阅读、iPad阅读、台式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都是数字阅读.浅阅读应该是碎片化、表层化阅读,如微博阅读、短讯阅读等.深阅读应该是带有思考、研究色彩的阅读.  相似文献   

9.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10.
该书四境     
读书是心灵的历程,书之不同,读书的意境便会不同。尽管读者的学识有高低,所读之书有雅俗,但读书的意境不外乎有四种—翻、读、吃、品。四境如山峰叠立,愈攀愈艰。一本书能历经翻、读、吃、品四境,便称得上稀世奇书;历经翻、读、吃三境,则可称世间佳书;历经翻、读二境,便为好书;一翻而足,则只能称为纸书。奇书如仙宴之珍馐,须有幸得之,品之则飘然若仙,宠辱皆忘;佳书如盛宴之佳肴,吃之则香沁心脾,神清气爽;好书则如美味小吃,既可充饥又可解馋,令人流连忘返;而纸书则如白开水,只能权作润喉之用,而于充饥无补。  相似文献   

11.
面对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学术期刊也应有所作为.传统阅读模式与数字化阅读模式具有互相融合、优势互补的特点,学术期刊应据不同终端和媒介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抓住浅阅读,让“小众学术”走进“大众视野”:利用浅阅读元素,加工产品;通过全面网络化,打造浅阅读和深阅读的信息推送平台;通过内容组织“多形态化”,发掘学术成果的多维价值.拓展传播渠道,寻求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结合点,推进深阅读.  相似文献   

12.
文学书简     
十四……你的语言,干巴,枯涩,文学性太差,好似先天营养不良。叫人读着,如吃锯末,如嚼干草,没一点味儿.个中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读书太少.我常对业余作者讲,如果把作品的语言比作禾苗,则读书犹如施肥,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更是施长效底肥。读书多了,语言就可能丰美了,鲜活了,也就有了文学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太少,下笔如有鬼,鬼缠得你语言干枯,令人读之伤口,品之乏味,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功能就更无从谈起了。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读书月活动的意义出发,详细论述了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开展的第六届读书月的基本情况,并针对读书月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了开展读书月活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读书如登山,如品酒,如雾里看花,月下赏美人,书犹药,可以医愚,前人之述多矣。但这似乎是旧时代的事。人的心理上,旧的,总是美的,“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因为已流逝。已错过,或者根本未曾经历过,旧的才新鲜,才富于审美刺激,挑逗想像力的神经。  相似文献   

15.
徐锋 《传媒》2015,(15):65-67
从趋势上看,当前全社会碎片化阅读的倾向确实令人担忧、值得警惕,但也要看到,新闻评论有着自身的某种生命力特质,从而抵御着碎片化的进程.而且有趣的是,在长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新兴的、以“碎片化阅读”为特征的传播载体上,宏大叙事与碎片化阅读呈现某种悖论式的共存.必须意识到,评论的天然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深阅读,一定条件下的浅阅读只能作为前者的辅助手段.评论如果一味强调浅阅读,只能让这一文体更快贬值.因此,未来的出路在于,为评论的宏大叙事插上“轻便之翅”,从而实现“深”“浅”有度、“深”“浅”结合、“深” “浅”分工,让天性“重思考”的评论在“轻媒体”时代能够继续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由单一阅读转变为多样化阅读,由深阅读转变为浅阅读,由单向阅读转变为互动阅读.随之改变的是新媒体时代的写作行为,如写作主体思维惰性化导致抄袭现象严重,写作缺乏个性;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导致写作载体混乱等.笔者对新媒体对阅读与写作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探索,并结合调查结果初步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三法:革命家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三学:西汉文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  相似文献   

18.
为营造高校文化氛围,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教育和情报职能的一种尝试,进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培养良好的阅读风气和习惯。本文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读书月活动为例,对高校图书馆的读书活动作浅要探析。  相似文献   

19.
名人论读书     
读书患不多 ,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 ,既学患不行。处若忘 ,行若遗 ,俨乎其若思 ,茫乎其若迷。——韩 愈卑意欲少年为学者 ,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故愿学者 ,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 ,且只以此意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 ,求事迹故实 ,典章文物之类 ,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 ,而他日学成 ,八面受敌 ,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苏 轼  其向之不切 ,则其听之不专 ;其思之不深 ,则其取之不同。不专不固 ,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王安石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  相似文献   

20.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书篇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4.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5.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6.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