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制定快速力量训练方案,对青少年下肢伸肌进行为期6周的快速力量训练,结果表明:肌肉生理横断面增加但不明显、纵跳摸高和30m加速跑运动成绩得到显著提高、下肢伸肌CM J主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性的提高,为快速力量训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国内不同年龄、等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大腿伸膝、屈膝肌群等动力量及下肢爆发力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年龄与训练年限的增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伸、屈膝等动力量逐渐增加.18岁足球运动员屈膝等动力量明显高于16岁运动员,而在伸膝等动力量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别.前者的伸膝/屈膝等动肌力比高于后者.在10 m站立式全速跑测试上,18岁足球运动员的成绩明显好于16岁足球运动员.然而在30 m站立全速跑及原地静止式纵跳、原地下蹲式纵跳的成绩上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下肢爆发力训练随年龄增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青年男子CMJ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般青年男子摆臂与不摆臂两种情况下蹲跳运动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摆臂在下蹲跳中的作用机理、探索合理的摆臂技术特征,为运动员选材、科学训练以及增强普通人群纵跳能力提供依据。通过对64名青年男子下蹲跳运动学、动力学测试与分析,得出结论:1摆臂下蹲跳比不摆臂跳跃高度提高约8.5%。2下蹲缓冲阶段,摆臂下蹲跳与不摆臂总时长没有差异;但是相对于不摆臂下蹲跳,摆臂下蹲跳在加速下蹲阶段用时较短,在缓冲阶段用时较长。3缓冲阶段,摆臂下蹲跳出现了o点平台区。o点开始,手臂由垂直状态向后上方摆动,惯性力矩、重力矩、支反力矩与肌肉伸力矩的对抗延长了缓冲时间。4蹬伸阶段,摆臂下蹲跳比不摆臂用时较长,主要表现在蹬伸的中期和后期。5在最大缓冲时刻,所有关节角度达到了最小值,摆臂时髋、膝两关节被"压缩"程度均低于不摆臂的情况,支反力也小于不摆臂情况,这有利于蹬伸力矩克服阻力矩,进行快速的蹬伸加速。6蹬伸中期和后期,摆臂下蹲跳的冲量均比不摆臂大。蹬伸初期,由于加速向下摆臂的作用,使摆臂纵跳的冲量小于不摆臂。  相似文献   

4.
论篮球运动员下肢纵跳力量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学角度阐述了纵跳力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纵跳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几种重要而常见的纵跳力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指出训练中的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力量训练方法,为科学训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1998年的沙滩排球训练周期前后,对我国12名兼职沙滩女排运动员的弹跳力进行了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训练后硬地原地纵跳的弹跳时间比训练前显性延长,训练后纵跳高度及与纵跳高度相关较密切的动力学指标较训练前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表明沙地训练对提高硬地弹跳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负荷时间长短对纵跳能力影响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运动负荷时间后纵跳的运动学特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强度持续运动约3分钟左右,纵跳的跳起高度、起跳速度等运动学指标显著上升,蹬伸时间及到达最大力值的时间缩短;运动5分钟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正好相反;只有在适宜的运动负荷时间后,纵跳的运动学特征才进行有利于运动能力发挥的较好的组合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日本Nac16HD高速摄影系统、日本Nac SPORTIA GP—2000型影片自动解析系统、瑞士KISTLER测力系统对10名男子排球运动员进行了原地纵跳、上步纵眺和跳深动作的实测,获得有关人体运动学指标和动力学指标。研究发现:人体踏跳蹬伸阶段动力曲线的形成与人体髋、膝、踝关节的运动状态有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动力曲线的分析来判断运动员踏跳动作的合理性(即是否符合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并提出了理想的动力曲线所应具备的波形特征。还从对理想动力曲线的分析中提出了上述踏跳动作适宜的关节弯曲角度。本研究结果以期对训练实际中运动技术的诊断有一定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普通人群几种不同形式纵跳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纵跳的测试,比较其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表明,许多动力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缓冲技术环节方面,普通人群摆臂技术明显不足,而对缓冲幅度要求与运动员差异无显著性;蹬伸技术环节方面,普通人群由于快肌成分相对不发达,爆发力差而蹬伸无力;在各种纵跳形式下,实际高度与按冲量计算的高度差异无显著性,而与按腾空时间计算的高度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能否依靠准确的数据,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预测,是控制训练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著名游泳教练J·E·康西尔曼对几百名游泳和田径运动员的纵跳高度进行了测量,提出在不能进行肌纤维活体检验时,纵跳是测验爆发力最简易的方法,它  相似文献   

10.
初探人体跳跃过程中的能量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实验作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进行上步纵跳和跳深时,实测人体重心的腾空高度与相应的踏跳冲量换算高度间存在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冲量之所以不能完全转化为人体向上的动量,其原因在于这类动作落地时非完全弹性碰撞引起机械能的损失所至。从而提出了踏跳过程中冲量的利用率观点。作者还认为,踏跳冲量的利用率与运动员踏跳时的机体状况和技术水平有关。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适宜高度的跳深练习对上步纵跳能力的影响要大于原地纵跳。运动员如要发展上步纵跳能力,应较多地采用适宜高度的跳深练习作为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竞技健美操队员的足弓空心并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其值比对照组大,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跖屈、跖伸、纵跳、立定跳远等指标的测定结果,也表明竞技健美操的队员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静蹲训练与静蹲施加振动干预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分别在30 s、45 s和60 s训练时间后即刻测试CMJ纵跳水平,并与未进行该实验前初始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在静蹲训练中施加振动干预后即刻下肢CMJ纵跳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试析沙地跳跃练习提高弹跳力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沙地跳跃练习提高弹跳力作用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期的沙地跳跃训练,实验对象硬地原地纵跳高度显著提高;沙地跳跃练习提高弹跳力作用的动力学机制表现为:起跳动作过程中缓冲后期和蹬伸后期的时值延长;缓冲后期制动动作幅度增大;蹬伸后期蹬伸动作幅度增大;蹬伸前期和蹬伸后期峰值力和蹬伸冲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研究8周负重振动训练对快速力量和下肢肌肉H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以此丰富和完善负重振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并为普通人群和运动员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6名男性田径专修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常规组)和振动力量训练组(振动组)。常规组完成30%1RM负重半蹲起训练,振动组附加振幅为2 mm、频率50 Hz的振动刺激,完成相同负重半蹲起训练。8周训练前后测定半蹲跳、原地纵跳和腓肠肌H反射。结果:常规组和振动组组内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2组间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H反射潜伏期和Hmax/Mmax减小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仅振动组H反射突触前抑制(PSI)升高且具有显著性。组间H反射潜伏期、Hmax/Mmax、PS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8周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30%1RM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提高优于相同负重的常规力量训练。8周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表现为H反射潜伏期、Hmax/Mmax下降和PSI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跳深练习最佳下落高度的确定在跳深训练负荷的精细化、个性化控制中至关重要。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最佳下落高度的评价方法进行对比,认为最大下蹲跳高度百分比法适合运动水平较低且测试器材有限的群体,使运动员在不降低跳深运动表现的情况下降低下肢损伤风险;对训练负荷强度的精确性有较高要求的个体,当其训练目标对触地时间与跳起高度有较高要求时,建议使用反应力量指数法;最大输出功率法、最大纵跳高度法可能导致触地时间的延长,降低跳深练习的运动表现。指出,教练员应密切结合专项特点及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专项特征选择跳深练习最佳下落高度的评价方法,今后研究应将重点集中于训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原理,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沈阳体育学院24名二级以上运动员跳深纵跳、跳深跳远、跳高和跳远起跳进行测试,力求阐明四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以便为今后在跳高、跳远训练中采用合适的跳跃练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验对照,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三级跳远训练中尝试加强弱势能力的训练,结果表明,在为期9个月的腿部协调用力及腰腹肌训练以后,运动员在一些与专项紧密联系的专项,纵跳与10级跳的能力上出现明显快速提升,其效果好于一般训练.且运动员的三级跳远专项成绩也由此得以明显改善。结果证明:加强弱势能力训练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纵跳”和蹲起时某些下肢肌的肌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的目的通过实验对比观察,完成纵跳、负重蹲起等动作时的肌电图变化,为弹跳训练选择练习提供参考.二、研究的方法用我院生理教研室韩世真同志改进、设计和制作的肌电放大器,以皮肤表面电极引导,用国产ND82B八道脑电图机的记录装置记录结果.我们记录了完成纵跳和蹲起等动作时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五项跳远专项跳跃练习手段和跳远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对比分析,旨在发现何种训练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跳远专项成绩。结果表明:跳深跳远(40 cm、60 cm)与跳远起跳动作多项运动学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三步助跑起跳与跳远起跳动作多项运动学参数接近;五步助跑五级单足跳和五步助跑五级跨步跳的动作结构与负荷强度与跳远起跳动作相似。认为,三步助跑起跳可以作为技术训练手段,但负荷强度较小;跳深跳远(40 cm、60 cm)一定程度上可对起跳腿的退让性工作能力产生的良好效果;采用五步助跑五级单足跳和五步助跑五级跨步跳训练手段,要注意提高运动员起跳腿伸肌群的离心收缩工作能力和加强离心收缩向向心收缩的转化效果的训练,加强运动员起跳腿蹬伸阶段的向心工作能力和踝关节的屈伸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体操系师生经过冬季训练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前一段时间,对加强一般身体训练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目前已进入了训练高潮.在第一阶段训练结束时,各年级进行了身体素质的检查性测验,成绩普遍有显著的提高.如:二年级女子队悬垂举腿增加21次,100米和800米分别提高了0.81秒和6秒8;男子队的收腹举腿提高20次,纵跳提高7.3厘米.四年级女队纵跳提高2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