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伴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武术面临挑战。通过对武术面临的传播盲区、传播格式单一进行分析,指出当今武术必须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在发展中重点对网页网游、虚拟武术建立进行阐述。在现代传媒视野下对武术发展模式进行尝试,开拓武术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公众传媒的武术期刊,在现代意义上的武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中,有其特定的位置,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本文对武术期刊在武学研究中的任务与作用做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3.
运用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对《武林风》栏目的热播原因展开了细致分析,并对武术与电视传媒相结合的实效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对中华武术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融入社会、有效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梳理武术传播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武术传播者、武术传播内容、武术传播途径、武术国际传播等方面,对2008-2011年武术传播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述评,提出今后武术传播研究发展方向的建议:1)加强武术传播基础理论研究;2)拓展关注广度,加大研究深度;3)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武术传播研究的方法理论;4)树立大武术观,注重标准化研究,为武术传播提供持久动力;5)积极转化研究成果,指导武术传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武术与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是当代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诉求.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演绎法,从文化学、传播学、符号学的视角,阐释了传媒时代下大众传媒将作为当代武术发展的有效传播路径,对于当代武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而从服务和教化两个视角,对武术与大众传媒融合发展的价值定位进行了详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武术文化产品的标准化是适应大众传媒的武术传播范式,是当代武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选择和时代必然.  相似文献   

6.
武术传播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始,网络成为第四媒体,各种信息资源都借助其方便快捷的通道广泛传播。笔者根据在互联网中存在的武术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分析武术传播在互联网中的应用状况,指出在互联网中的武术传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武术传播的发展需要,提出武术网络传播结构模式,提高武术的传播质量,为武术更好的传播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武术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的重要渠道在于武术市场,武术能够形成市场价值是因为武术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武术的市场推广与传统文化的传播相辅相成,武术应突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强调其在文化传播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自身才能够得以更好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术谣言传播是武术传播研究的新领域,主要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对武术传播中的谣言现象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归类影响力较大的武术谣言案例,探讨武术谣言的生成机制并对其进行深层剖析.结论显示:武术谣言不但易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对于中国武术形象的塑造、精神的缔造,以及大众传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充分认识到武术谣言的危害的基础上,最终提出迈向武术传播的“深度安全”之路的社会学规避策略及路径.  相似文献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武术传播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传播学、文化学为基础,论述了“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期间的武术传播问题,提出了比赛期间传播武术的对策。并认为这是承接历史责任、把握历史机遇,更好地传播中国武术,弘扬民族文化,使之成为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从1982年以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面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历史学从武术国际传播发展的角度,揭示武术传播的规律;文化学通过对中西体育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对武术国际传播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武术国际传播的对策;传播学则围绕传播的构成要素,系统考察了武术国际传播过程,并深入分析了武术国际传播系统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受到武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限制,研究尚有待深化,特别是在武术国际传播发展中的受众群体这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散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是否具有中华武术与民族文化特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曾经过多的是抨击与置疑,而事实上“年轻”的现代散打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证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滋生于传统武术的现代散打受中国传统文化是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笔者从史学、哲学、文化的角度探析现代散打运动的特点,旨在还现代散打一个全面、真实的面目。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武术史的研究对继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有重要意义。笔者全面总结了自民国初年至现在中国武术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学术成就,对近代唐豪等武术史家的重要贡献作了评价与肯定,指出了当代武术史研究的若干特色。最后说明了今后武术史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跆拳道"礼仪"文化及武德内涵的比较阐释,认为学校武术中武德礼仪教育存在着多种"缺位",是学校武术武德礼仪教育改革的羁绊。制订一套武德礼仪规范并在学校武术武德教育中严格施行,是当代武术武德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美国东西海岸部分武术馆、校的调研发现:华人移民是武术得以在美国传播的主要力量;"段位制"是美国武术馆、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缺乏统一的管理,武术传播者为生存而进行的无序竞争成为武术传播发展的阻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中国官方武术机构应加强武术海外传播推广策略的针对性研究,拓宽武术海外发展的市场,加强对国外武术机构的培训与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当代武术的文化软实力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大武术观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对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武术自古以来即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形象,富含民族文化底蕴,只是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由于主客观的双重原因,一部分武术文化发生断裂,一部分武术文化被误读,致使其逐渐边缘化。而今,要想让武术重回全球大众视野,即应彰显武术的文化内涵,发挥时代作用、续写武术的文化魅力,提升武术竞争力;同时要通过“正解”武术的文化,增加武术正能量、“守护”武术的文化,树立武术品牌意识等一系列举措来重新唤起及塑造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最后指出,只有利用各种形式载体输出武术的文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6.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解构传统入手,在深度考察武术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认识和把握。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是标识传统武术的通识准则,但是,同时还应兼顾传统武术的两大特质——一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活动领域明确,一是拳种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来辨别和理解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是武术的一种出场形态而不是唯一形态,它内蕴武术传统,但是它不能囊括所有的武术传统。武术传统才是真正维系武术发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与当今社会有许多共同点。本文通过阐述和比较盛唐与当今社会的各自特点及武术发展情况,为探讨今天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摘要:武术理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代表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发挥更为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武术技术的发展差强人意。基于此,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体育化历史回顾和对武术的影响分析,对传统武术精华及其独特价值归纳,认为武术体育化是历史趋势,但被动体育化横向肢解了武术本体。武术应顺应搏击运动历史潮流,以中国传统武学思想为指导,以散打运动为基础,融合传统武术摔和站立拿技术,形成踢、打、摔、拿有机融合的技术体系;训练手段中,将太极推手、站桩、拍打等培养触觉和寸劲的传统训练手段融入现代格斗训练中;竞赛上完善踢、打、摔、拿四种技术为一体的规则体系,发挥规则对技术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既展现中国武术搏击特点、又彰显现代体育趋势的新型武术搏击项目。对于武术技术发展和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